《道德经》行为金融学解析之九:如何进行价值投资?
(2010-02-26 15:15:24)
标签:
基金股票行为金融学价值投资《道德经》中国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我们对《道德经》第九章的理解与翻译如下:
如果道“从无向有”转化展现出了其物质的现象后,物质现象就得受物质属性的限制。比如所有的器空间都有数量的限制,不可能生生不已地向里面充实各种东西,否则会挤破空间,走向“从有向无”的转化。现代金融市场将转化起了个动态的名字,叫做“拐点”,类似抛物线的高点。抛物线的高点事实上是力量的极限,是转向的切点。
《易经》中提示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有“满招损,谦受益”、“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等讲法,表明无论是物理世界,还是人类社会,为了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不能过度。正如器物世界比如一个水杯过于盈满,必有倾失和满溢之患;器物如水杯只有保持中空状态,则可容物受益。这些道理告诉世人,盈满易失,做事宁欠勿足,适可而止。因为追求圆满,本身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追求,如果过分追求,追求的本身就是世人着相的过程,圆满的追求就成为不圆满的动力了。
比如刀剑,作为道的展现物,即使不断锤炼,刀剑也无法保证它的永久锋利。刀剑磨得过于“圆满”锋利,反而最易锉钝,自伤其锋;人若锋芒毕露,亦必受挫,不得常保。同样,异常富裕人家,如果不知积善行德,如果有不劳而获而金玉满堂,必有不义之财,这些财富必招祸患,不能常保,富不过三代,无人能够守得住。人奢华无度以至目不容物,自己会留下祸根。身处富贵,最易骄肆。须知富贵而骄,必遭众人所恶,咎祸自出。既然道的展现物质世界,过盈有倾失之患,锐利不可常保其刃,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必遭祸殃,万事万物“过犹不及”,名气、声誉、事业、权位、金钱既是当事者的标志与外相,但未必是当事者的本相,只有“见相非相”,即不为权利所累,将权利当做责任,才会功成名遂退身于外,才能善终其功,善全其名,避免咎祸。
我们通过分析、研究了解了道在器物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展现规律,就是为了认识客观规律为人类服务,或者通过认识客观规律让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人类友好。同样,我们如何认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规律,即价值展现的规律,就是为了利用价值规律的内容为现实的投资服务。由于具体的股价是包括了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的心理认识、货币供应提供的总需求、股票供应提供的总供给等因素。因此,股价是内在的企业价值在国家(货币供应者)、厂商(商品供应者)、投资者(需求者和估值者)、外资(通过国际货币比值而影响股票估值)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的力量比较随着时间的展开而不断变化,因此价格总会不停地围绕价值波动,价值等于价格是很偶然的事情,价格偏离价值却是经常的事情。
这样,就发生了投资者心态的问题:即面对国家意志、厂商动作、外资动向,如何分析判断一个具体的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的问题?即如何判定具体股票的价格是低于价值的?低多少?这确实是投资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永远无法圆满完成的任务,因为国家厂商和外资的当事者的主观心态在变化,客观的“价值”特别是估值会随着货币和股票的供求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围绕价值而进行,展现的价格变化事实上会因此形成了四方利益的再分配。投资者如何在四方力量对比中将弱势化为优势?老子认为要在不断变化发展着市场中实现最好的利益,就得遵守下列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其核心思想就是,即是有100%的把握,进入市场前,也要考虑如何无风险地退出来,而不是猛冲猛撞,要求投资者知所进退,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知止则成为成功的智者也。如果投资者单纯地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不断扩张内心的欲望,希望永无止境的满足,必然走向事物的反面,即自酿苦果.在价值投资范围内能够自我知足,就是最好的思想解放。
一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有了还想要,还想要更多,自然是不可取,不如放弃,将已经有了的巩固好。修道之下,若要求圆满之大功德,就是着相了。投资者不能自恃有持满之术,即使能持,不如在达成投资目标时退出为好,故不如其已,即结束持仓。因为倘若政策变化、市场心态变化、行业定位变化,原来的价值评估标准必然变化,如果还是满足于自己的原来评估而不做调整,风险必然祸及其身,悔之不及。故中国古老智慧要求人们“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因此,如果没有对成就的自我约束,诸如号称价值投资大旗的高举者如基金等机构,一旦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约束措施,其投资风险不会比个人投资者少,因为追求业绩排名,在资本江湖中留下赫赫名声,这是每个基金经理的内在愿望,因为排名就是价值,他的身价是随着排名升降的,因此他们有满仓的冲动,特别是判断处于牛市的时候。他们也变更基金合同的冲动,不管合同规定,按其喜好和判断进行投资和调整仓位,因为只要有利于排名,他们就会有干满仓和变更合同规定的冲动。故而严格如基金者持盈保泰也不容易,比如内在价值确实为众人忽视的时候,确实是不错的对策,比如2005年的中国资要一市场,确实到处是黄金。如果行情已经为众人认可的产业行业和股票,还想持盈保泰,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因为这个时候,无论是具体股票、具体行业,都可能出现价值已经被发掘,价格已经回升的局面,即使是蓝筹股,如果已经价格上升,虽然风险比一般股票少些,如果仍然持有,也是处于红海中博杀,而不是在蓝色海洋中畅游了。因此,“持而盈之”有时候确实是我们的投资过程一种心理愿望,如果情况有变,价值投资也要迅速结束,否则无法躲避风险无法自己的持有人或者自己的“资金”交代。
二是“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刀太锋利,固然用起来顺利,做事也麻利,但若过于锋利而算计别人,别人自伤其锋。揣者,揣摩别人的喜好,一天到晚在想着算计别人。锐者,精其智思,即聪明过头的人。这些聪明过头又好揣摩别人的人,总会在一定时候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往往能够发其大财。投资者如果不是以大智慧而是以这种好揣摩别人的小聪明自处,即使善于揣摩,毕竟不可长保。这是因为,好揣摩别人的人,多数是自我评估更高者,即过分自信的人,总认为自能够战胜市场。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关系到其他人对具体行业具体股票的判断与定位。这是市场利益相关者相互间的一种主观的评估,而主观的心理又是变化莫测的,《金刚经》因此认为“安心”最难,更何况投资者如果想安住群体的心态,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这样,揣摩别人的喜好的投资者未必能够真正揣摩透不断变化的市场,因为投资者自己的心态即价值评估会随时变化,群体的心态由于不同的投资者掌握的信息不同会出现相互打架的情形。如果出现分歧特别大而力量相对,则会形成天量或者地量交易而价格不会出现过大的变化。因此,即使最聪明的投资者,面对具体的市场,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与行为也会发生漂移:一是价值投资者虽然认为价格已经反应了价值,但当群体众人认为某个市场某个行业某个股票价值被低估时,人气就会集聚,价格会向更高的地方发展,如果定力弱者又没有相应的风险约束机制来约束的话,机构投资者也会重新返回市场进行投资,因为操作股票的是具体的人,在市场情绪燃烧的时候,个人的情绪是无法不受影响的。二是当众人都市“所恶”某市场某行业某股票时,价值必然被低估,由于大家都不看好,机构投资者进入后无人响应,其投资回报必然受到影响,结果就会出现机构投资者无心于特定股票,只是追逐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如2007年年中大家都看好地产金融行业,结果是这些行业逆势上升,实际背景是人民币下的资产重估。有鉴于无法长保于自己对价值的评估,投资者就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在原来设立的成就上基础上随意追求更高的收益,即投资者对聪明、财富都不得要知时知量,自我约束,适可而止,才能长保不盈。
三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即使想保有自己的本份,想得到期既定的利益也要“朝乾夕惕”,因为你得到的收益,是在别人失去的基础上实现的。“崇高必致堕落,积聚必有消散”,想明白了这些,即使你发了大财,也要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现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我们分析相反的情形,总是不满足于既得利益,往往要得到更多,结果不仅没有巩固前期所得,反而陪进老本。据有关媒体报道,2007年5月30日后真正亏损多者,是一些在上年有所盈利,今年内加倍进场者,或者不满足于自有资金,通过银行贷款、通过典当融资等形式进行投资者。甚至有些成功的公募基金经理,因不满足于工资奖金,自已设立私募,再以信托形式扩大投资,由于与信托有书面约定,如果超过20%的亏损即会斩仓,因此有些公募基金的英雄们一旦自己下水,还没有真正了解市场的残酷即被至柔的水以至刚的刀杀死。其实,他们的教训不是市场的责任,也无法怪政策变化,是自我定力不足贪得无厌的结果。
四是人若功成名遂而身退,此乃得天之道。天之道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你看日月经天,昼出夜沉,夜出昼没,寒来暑往、秋去冬来;植物界春花夏长秋实冬藏,都自然而然的。动物界也是代代相传,如果地球生物之人类,违反自然天条,必受天谴。故而,我们在操作实践中,一定要适可而止,否则即使掌握最好的股票,最好的公司也没有用,因为种种原因一旦价格这生命周期已经过去,继续持有,只能违背天理,结果人欲也无法实现。近年市场上流行的讲法是如何在行情的左肩顶上出离离在右肩的指尖进入,这种讲法确实好神奇,如果能够做到,确实是牛人。如果我们认识了事物运动的道理,明白一个人的财运是命运、道德、智慧的最终结果,就知道了,其实在时空运动的不同时段都存在高低关系,问题是世人有无命运、道德、智慧三合一的功夫了。否则,即使有人告诉你,这个投资项目可能会赚钱多少倍,世人也可能因为头寸、财务等问题或者其它原因莫明其妙地失去机会。如果世人想真正成为股市等领域的牛人,可能需要在上述三合的修持上多下功夫。(未经同意,请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