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行为金融学解析之十:精神独立摆脱群体影响

(2010-03-04 08:28:32)
标签:

养生

物质属性

行为金融学

《道德经》

巴菲特

天门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是《道德经》第十章的内容。我们的翻译如下:

世人能够保持精神和肉体和谐统一不对立分离吗?世人能用心专一、持续修炼,精神气会聚合一而达至空明柔和温顺,如婴儿一样无思无虑吗?世人通过持续精神修炼,扫除洗净心中污秽,即清除纷乱的名利杂念而观想在五蕴中尘灰覆盖下的玄妙的大道,心灵达至纯洁无瑕吗?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够象爱护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平衡,能遵从自然和社会规律无为而治吗?世人打开感官的大门进入神奇的精神世界后,精神能够始终保持淡泊宁静吗?即感官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的接触时,能不为外在的物质属性(诱惑)影响,做到内在精神的宁静吗?通过持续修练,世人直觉把握宇宙万物的规律后,能不用智谋获取私利吗?天地自然万物自由生长周期往复,养育精神增殖能量,世人能不用我执去控制它,也不用我识去干扰它,也不生占为己有的心吗?即帮助万物的成长而不据为功劳,协助作万物生长而不主宰他们的轮回,如果能够做到上述的心态,世人就成就最高尚玄妙的功德。

我们知道,在现实世界中,常人的精神和肉体混同整体,两者一旦分离,人就死亡。如果精神和肉体混同不离,人就不会死亡而长生不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解析,精神是虽然生命的主人,肉体是精神生存的平台,在人的生命中精神无法离开肉体单独存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全,人的精神也会旺盛,如果精神不好,反过来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为此,我们将古典的《道德经》哲学思想进行引伸,看看能否从行为金融角度古为今用:   

一、 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投资过程中,世人需要强化精神训练,保持精神的宁静,不为物质的愚昧与激情属性控制,从而提高把握投资机会的效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中医指魂魄,我们理解为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也有对立和谐的关系,神属阳,轻清易飞而上行;精属阴,重浊易凝而下行。人体健康不仅有精神与肉体的和谐,也有内在的精与神的和谐问题。精神本性(本相)清静无为,只是人生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中,既受到各种利益欲念干扰而散乱,又为各种信息特别是群体情绪感染。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精神如果为群体情绪感染,个体精神性的理性智慧就会消失,代之以物质属性中的激情和愚昧情绪,此时个体以群体的激情为激情,放弃了自己的理性判断,也远离了自己的智慧,精与神分裂、个体的行为是低智力下的行为。在古代,个体的情绪会受广场性的群体行为影响,在现代,通过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在闪电图前共同形成群体性情绪,追高杀跌,行为可能事后看来十分荒诞。因此,为了防止受群体情绪感染而出现精神的内在“分裂”,需要若祛除妄念,清心寡欲,精与神会自我平衡和谐而自安。

二、专心致志地做最熟悉的行业进行投资,不受从众行为影响出现散乱的投资行为,“专一”投资保持一定的回报率。“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世人因私欲妄念所扰,心神散乱不能专一,结果是在众说纷纭的市场中盲目地进退,交易频率高,但投资效率可能不高。婴儿的特点是专心专一,饥时用心去吃奶,累时无思无虑地进行睡眠,不舒服时,就高声哭叫,不会在吃与睡间还在思想投资收益,不会在不舒服时还假装高兴,自然而然地做着他的本能即道引导的事情。世人也只有专心专一,心思才能聚焦;只有心思聚焦,精神才能生巧。人生也只有在婴儿阶段时,才是生长最快速的阶段。有人崇尚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巴菲特的投资,首先只做其最熟悉的行业。十年前,巴菲特没有在互联网的疯狂中折翅,他说他不懂互联网,就先回避不投资。当然,巴菲特的投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投资标的必须符合李国旺先生提出的产业升级“五要素”原则:政策支持、管理先进(或者特别落后的,将其收购)、技术应用广泛、资源秉赋充裕、市场广阔。近期,据说巴先生进军高速铁路,刚好符合上述五要素。

三、要实现思想专一用心专一,需要进行持续的身体、情感和精神修练,保持精神的健康。因为,只有清除思想中的杂念,才能洞察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结合资本市场的实际,我们可以理解为:投资过程少不了各种障碍出现,有法律的、道德的、情绪的、市场的、信息的、利益的或者精神的障碍,每个投资者都要降伏心中魔障,才能取得投资成功。每个人的身心、智慧、品德都不可能圆融无碍,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但人生天地间,并不是有了缺陷就消极对待,而是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正如《易经》提示人生价值在于“弥伦天地之道”,就是要求世人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地自我进步,强身体、强精神,达成身心健康,减少外来的杂念、噪音、利益等等的引诱与干扰心智的判断,从而实现理想的人生目标。

四、正如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一样,在利益的力量四边形中,我们也要照顾居民利益、厂商利益、国家利益,在现代还要考虑国际资本的利益。只有世人保持无为而治的心态,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成四方利益的和谐平衡。因此,我们在考察政策、管理、资金、资本等利益代表的需求时,需要从利益各方的诉求出发,进行平衡协调。“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我们的理解是,无论是空间中的抽象的四方利益博弈,还是在时间周期往复循环中,我们都需要顺应天地之道和人心之道,力求和谐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因此之故,有人在解释本章时,认为“民”指人身中之精神,“国”指身体。爱惜精神,强健身体,必须从自然无为入手,即要遵从自然和社会规律,不为一己之利而损害国家、厂商、居民或者自然或者国际资本的利益,无妄而激化矛盾;也不要为一己之好而沉迷于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中,“无益身心事莫为”,比如熬夜就是自己与自己斗争,是不尊重人体自然规律的行为。我们要敬畏自然,按时作息,无为不妄为;无为自然心虚,心虚自然神凝,神凝自然气聚。神凝气聚,自然精气自调,百骸自理,九窍通畅,六腑调泰,五脏清凉,内无忧伤,外无邪侵,身康体壮,精足神旺,所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首先是要自己成为自己的净土世界,才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五、听从内在的直觉招呼,不为外在的噪音干扰,通过直觉判断把握投资机会。人生天地之间,必然运心应物。在心念动时,如果能够收回尘念,不为外在物质属性干扰,不让物质属性障蔽精神本性,清静无为修真养性,直觉就能自然培养。有人认为“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讲的天门指我们修炼的特定器官和穴位。人的天门位于中医所说的百会穴,位于脑袋的正中。如果打开天门让精神漫游天地间,不受物质属性控制,淡泊宁静,那就真正进入高深玄妙的境界了。如果回归日常生活,从自然和社会交错运动并相互作用的关系看,我们的精神或者意识在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时,需要通过感性、知性与理性的过程,主观的映射和客观的反向过程中,主观的认识也受到客观世界的改造了。我们认知的世界与我们意识把握的世界不同,我们意识把握的世界与我们表达出来的世界不同,我们表达出来的世界与对方理解的世界又不同。因此,潜伏于我们肉身体之中的脑力、心力和精神,由于物质属性的关系,几乎无法完美地表达事物的真相。为了排除干扰,老子提出了精神守静的操作建议,即面对纷乱的世界,我们要认识把握进而改造它为人类服务或者掌握投资机遇,首先是我们内在的心不乱动,精神要学习大地宁静的作风,从而将尘世间的杂乱排除,直觉把握机遇。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还是瑜伽理论,都非常讲究人的心里的安静,精神的宁静,并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入静方法。

六、掌握了客观规律后,世人要顺从规律的运动轨迹进行操作,不加上主观的妄为,才能无所不知中无为而无不为。“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心渊纯净,不被情染;性海圆明,不为物牵;无处不照,无处不明;心性与天地同体,清静圆明。世人通过训练,掌握了客观规律的不易与简易之道理,能够知变、适变、晓变,不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几乎达到明明德的至善的境界,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还是前知五百年,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的运行简单明了,达成大道至简的功夫,一通百通,,完满无缺的智慧修持,但这样的高人却不主观运用智慧,即所谓“善易者不卜”,真正得道者只做良心与符合天地之道的事情,却能够达成心中所愿望之事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因此,真正有德行的人,对待事功与个人的修养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因为他的心性与天地同体,清静圆明,了了分明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思就是道的展现而已,自己的行为都是道的外化,如果不按道理和道德作为,就为受到道的力量的反作用,因为“反者,道之动”,我们不仅要考虑并期待有利的力量或者利益出现,我们还得时时事事注意相反的力量或者亏损的风险降临。只有包容正反力量,能够容纳相反利益者,才能达成精与神的平衡与和谐。精神和谐,反作用于于心理的健康和生理的正常。一个心身精神健康者,其行为也会正常,他是自己的精神主人,已经摆脱心理生理对精神的奴役,或许可以算得上庄子先生称赞的至人、神人或者圣人了。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