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识宗学说

(2009-11-30 14:05:49)
标签:

宗教

唯识宗

种姓

见分

阿赖耶识

三界

文化

   唯识宗学说有“阿赖耶识”论﹑“种子”说﹑“四分”说﹑“三性”说和“五种姓”说。

    1、“一藏识”。该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世界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内识”变现出来的。佛为适应凡夫的虚妄的心情﹐而假说有“我”﹑有“法”﹐实际上世界上只有内识﹐并无外境“我”﹐指主体世界的人类。“法”﹐指客观世界的宇宙万有内识”生起时,自然而然地就变现出各种各样类似于“我”﹑类似于“法”的假相来。愚昧的凡夫﹐误把这些现象当作实有,其实是似有而实无的假相。唯识宗认为﹐能变现“我”、“法”的识﹐共有八种﹐分为三类﹕第一类﹐第八识﹔第二类﹐第七识﹔第三类﹐为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眼等五识﹐相当于感觉﹔第六意识﹐相当通常说的意识。第七识也称“意识”﹐为和第六识区别﹐一般称为“末那识”。前七识都是派生的﹐真正成为世界本原的﹐是被称为“根本识”的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藏”的意思,共有三义:能藏﹑所藏﹑执藏。“能藏”,“所藏”,是说第八识能够“摄藏”各类“种子”。“种子”指变现万物的特殊功能。第八识为“能藏”﹐“种子”为“所藏”﹐由于第八识是能够“摄藏诸法一切种子”的“识”﹐因此又称“种子识”或“一切种识”。具有此种非常特殊的功能的第八识﹐成为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执藏”﹐是说第八识被第七识“执”以为“我”﹐“藏”此“我执”﹐故名。因第八识具有这三种“藏”义﹐故称“藏识”﹐即“阿赖耶识”。

    2、“二种子”。“阿赖耶识”这座奇妙的“仓库”里﹐有各种不同的能够亲生和自己相应的果报的功能,此种功能,谓之种子。种子生发出人类和宇宙万有的苗芽,经过变异而成熟。善﹑恶“种子”﹐即是召感相应的果报。唯识宗把“种子”分为“本有”和“新熏”两类。所谓“本有”,是指从本以来就具有﹐即先天而有。所谓“新熏”﹐是指前七识“熏习”了第八识﹐而引生出的﹐是后天才有的﹐此类种子又名“始起”种子或“始有”种子。《成唯识论》说:“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又说:“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窥基说:“三界唯心之言﹐即显三界唯识”。

    3、“三自性”。 所谓“三性”就是“遍计”﹑“依他”和“圆成”。“遍计执自性”﹐是指对于缘起虚假的事物﹐周遍计度﹑执着为实有﹐犹如认定有龟毛﹑兔角一般。此是以无为有的“妄执”。“依它起自性”﹐客观存在都是依它众缘而起的假相﹐虽有而非真实。此是承认“假有”﹐否定“实性”。“圆成实自性”﹐是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无实有本性﹐由此也就认识和把握了一切现象的真实象。有了这种认识还能成就种种佛教上的功德。此种以“无”为“有”﹐体认一切唯有识性﹐被认为是极高的宗教境界。

    4、“四分”说。唯识宗为论证“唯识无境”的基本学说﹐还从认识的发生和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提出了“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的“四分”说。

   (1)“相分”﹐指八识“所缘”的“境”﹐即认识对象。八个识的“相分”﹐各不相同﹐眼等前五识的“相分”﹐近似于通常所说的感觉对象﹐但又并非客观存在﹐而是“如外现”的“内色”﹐是“似所缘相”﹐即是“假相”。第六识的“相分”﹐除了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外﹐还有第六“法尘”﹐即一种精神性的幻影。唯识宗还把“相分”区分为“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两类。前六识“所缘”的﹐都是“影像相分”﹐即不能缘虑“内色”的“本质”﹐也是一种“假相”﹐只能缘虑“影像”。第七识以第八识为其缘虑的对象﹐即以第八识的“见分”为“相分”﹐第八识的“相分”有三种:“种子”﹑“根身”(主体世界)﹑“器世间”(客观世界)。唯识宗认为﹐只有第八识缘虑的是“本质相分”。

    (2)“见分”﹐指八个识的“缘境”作用﹐《成唯识论》说:“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八个识的“自体”生起时﹐一方面﹐“变似”外境﹐是“相分”﹔另一方面﹐又具有“了别”﹑“缘虑”这些“相分”的功能﹐是“见分”。

    (3)“自证分”﹐指意识的记忆能力﹐又称“识体”﹐它是“见分”的见证者。“见分”的结果﹐要由“自证分”来证明。如果没有“自证分”﹐就不能回忆曾经“缘虑”过的事。相﹑见二分必有自己能够证知自己有认识活动的“自体”。如度量事物﹐既有“所量”(相分)作对象﹐又有“能量(见分)作尺度﹐更应有“量果”以得知大小长短。“量果”就是“自证分”﹐就是“自体”。

   (4)“证自证分”。为证见分﹐立“自证分”﹔为证自证分﹐立“证自证分”。为了证知“自证分”的“量果”﹐而立“证自证分”。同时又由“自证分”证知“证自证分”﹐即第三﹑四两分“互证”﹐故不须再立第“五分”。

   “四分”中“见﹑相”两分被称为“外二分”﹐其余两分则称为“内二分”。“内二分”是“以理推征”﹐即根据“外二分”推论的结果。在认识主体(见分)外又提出认识活动的自体(自证分)﹐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唯识学说。

     5、“五种姓”说。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论者相反﹐唯识宗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具有 5种不同的本性﹐由阿赖耶识中种子规定﹐永不可变。

    (1)五种姓是﹕“菩萨种姓”。具有此种“种姓”的“众生”﹐也就具有佛性可以成佛。

    (2)“缘觉种姓”。独自观察生命个体的生死流转过程而悟道者﹐为“缘觉”﹔又因是无师自悟﹐也称“独觉”。具有此种“种姓”的众生﹐能成“缘觉”﹑“独觉”而不能成佛。

    (3)“声闻种姓”。闻佛道声而悟道者﹐称为“声闻”。具有此种“种姓”的众生﹐能成“声闻’﹐也不能成佛。

    (4)“不定种姓”﹐指究竟能达到什么果位并不确定者。

    (5)“一阐提种姓”。“一阐提”﹐意为“断善根”﹑“信不具”。此种“种姓”﹐不但不能“成佛”﹐也不能成“缘觉”﹑“声闻”﹐而是永远沉沦生死苦海﹐承受苦难。

    “五种姓”说促使唯识宗在理论上与其他宗派发生正面的冲突,是释迦牟尼佛众生平等学说的倒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