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学重德性佛学中国化(转)

(2009-11-30 16:55:35)
标签:

儒学

德性之知

中庸

宋明理学

文化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自其形成伊始,就致力于德性的讲求和德行的生活实践,即如《中庸》所言:“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尽管就儒学思想的体系而言,它也将问学与德性相提并论,但是,它的价值核心却是在于德性之尊,重于德性之尊而轻于问学之道。在其更高价值追求层面上,儒学则是将问学和德性统括在以圣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当中。正因为如此,儒学的价值追求,可以说是在宋明理学之前,基本上是集中在“尊德性”的层面上。与此相应的是,儒学的认识论追求,体现为重体认、重直觉,直将“德性之知”置于“闻见之知”之上,所以其哲学特点和文化信仰则以成圣做贤为核心,主张“人皆可为尧舜”。

佛教受此影响,其讲佛学者,亦大都由此行思,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大力阐扬“一念相应,便成正觉”以及“顿悟成佛”之说,从而形成典型的中国佛性论。其流风所至,则使唐宋时代的中国儒学,反而受到了中国佛学及其佛性论的深刻影响。作为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典型如天台、华严、禅学诸宗,就已大量吸收了传统儒学的思想内涵,构建了儒学化的中国佛性论思想和佛学体系。儒学重德性,佛教讲佛性;儒学关注精神修养问题,佛学讲究心性修持;儒学追求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佛学则以立处为真、理事圆融为超越精神;儒家主张人皆可为尧舜,佛家亦阐扬悉有皆佛性。

儒佛融合或佛家儒学化的过程来说,所谓“德性”与“佛性”已经有了相应的融通,佛性已经德性化,德性也已经佛性化;佛性与德性的双重遵从及其信仰,促使佛学即为圣学,圣学亦为佛学,它们的互相交织和彼此影响,构成为唐宋时代及其以后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干。

大乘空宗因其教理与中国尤其是当时魏晋玄学的亲和力,易于为中国文人士夫所接受,故有玄佛合流的思想潮流。这一思想潮流,已经为佛教及其入华建设了最初的一块台阶,也同时奠定了中国佛教从此走向重于佛性之尊、轻于问学之道的路径。


法相唯识宗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及万法唯识,故以法相唯识宗称之。法相唯识宗并不主张人皆可成佛,好比炼铁不能成金一样。有一种人因为缺乏佛性,毕竟无法成佛。唯识宗认为,声闻、独觉、菩萨三乘,堪称为先天具有佛性者;另一种无佛性的人,终究不能入道,如铁无金性,即使是精进修行,终不成佛。所以,在佛性问题上,法相唯识宗可以说是与中国佛教其他宗派大相径庭,无法取得共识的。尤其是唯识宗学说把佛性与问学两相结合,把注意力倾注在人的知识的真假问题之上,视佛性为应然和可能,这就使得它会遭遇到不受当时中国人乃至中国学者欢迎,遭遇到被其他佛教宗派所排挤的命运。

已经相当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以“性具”、“性起”、“性生”等心性本体论作为依据,走的是一道重解悟、重直觉的佛性体认路径。其强调从本末、源流诸关系上直接打通一切存在的界限。佛性与问学为一,真如不在无明之外,功德的具足亦不待外求,只要返本或寻根即可。人之觉悟被视之为现实和已然,人性和佛性因此契合如一。这就是富有中国思想特质的中国佛性论。其影响所及,必然与唯识宗思想及其价值追求相与违背。

在中国佛教史上就呈现了如此思想结局:尊佛性与道问学的两大文化思潮,无法获得平行自在的发展,对于佛性的信仰压倒了对于问学的追求。“道问学”与“尊佛性”,作为呈现在唐初中国佛教发展层面之上的两大思潮的运动,已经渐渐地随着法相唯识宗的消歇而走向了尽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唯识宗学说
后一篇:瑜伽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