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品发表------散文《跳舞》《读书的日子》入选《山东散文选》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3-03-24 09:07:11)
标签:

散文

文学

亲情

批评

教育

分类: 写作天地
作品发表------散文《跳舞》《读书的日子》入选《山东散文选》中国戏剧出版社

                  跳  

 

    看到昔日的同事和女友一个个翩跹于舞场,赋闲在家的妻便有点心动。在我的支持鼓励下,终于在纪念馆广场露天舞场交了40元的培训费,师从一名矍铄的老头,学起跳舞来。妻每每拉我去陪练,凭着灵秀、热情和勤奋,不几日竟也跳地有模有样了。

    对妻跳舞,我是赞成支持的。晚饭后有时还要提醒一句:“该去跳舞了。”邻居阿真倒是担心,告诫我说:“你让她跳吧,叫人家挂走就瞪眼了。”阿真的嫂子就是在舞场上认识了一个在菏泽做生意的南方人,抛夫弃子跟人家去了广东。我不以为然,交谊舞如在音乐中优雅地散步,是一项很高雅的健身娱乐运动。至于闹一些花边绯闻,各个场合都可能发生,是人之过,非舞之罪。我曾有一同事,高大英俊,进舞场不久就被一少妇拖入情场,少妇为此离了婚,闹得满城风雨。单位领导因此找他谈了话。而我学会跳舞十五年来,却从未遇到或感觉到女士的垂青,更不要说什么艳遇了。在我钦佩自己定力的同时,也不禁怀疑起自己的魅力来。

    我学跳舞是在九十年代初大学时期。系学生会从群众艺术馆聘请了两名舞蹈教师,每人收取20元的学费,利用星期日全天时间在学生餐厅教一些三步、四步、水兵、伦巴、探戈、迪斯科等基本的动作和花样。我那时在学生会任宣传部长,既是组织者又是免费学员。虽然音乐感和动作感都很

差,经过了四期锲而不舍地学习,有时间还要在宿舍抱着拖把或扫帚苦练,终于也算是勉勉强强会跳舞了。

    毕业后被分配到黄河滩区的乡镇。那时的乡镇没有路灯和高楼,更不要奢谈什么霓虹灯和歌舞厅。夜晚偌大一个乡政府大院,除了我和一名18岁的通讯员之外,会说话的东西就是一台收音机。凝望着漆黑或明朗的夜空,聆听着黄河雄浑低沉的涛声,想起瘫痪在床的爷爷奶奶和躬身劳作的父母,想起那些分配在大中小城市工作的同学,苦涩孤寂于是时时啮咬心灵。这段时期与跳舞绝缘,唯有的只是小心谨慎、扎实勤奋、谦虚认真、默默无闻地工作。

    96年我考选到县委某部工作。县城汽车站三楼有一处大众性舞厅,门票2元,月票更优惠些。虽然简陋,仍是小城一抹时尚动人的亮色。去跳舞的多是机关部门工作人员,七点多开门,九点半收场,正规且正点。我和单位一要好的同事便偶而光顾,也结识了几个舞林高手和低手。那时女儿刚出生不久,妻不愿去不便去也不想让我去。我每晚去之前总要央求一番,奉上一簸箕甜言蜜语,获恩准后如遇大赦般匆匆而去。

    后来组织安排到乡镇做领导工作,我将家搬到了乡镇,立誓要大干苦干好好干,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为营造乡镇拴心留人的环境,减少干部“走读”,制度约束的同时,组织了球类、棋类、牌类、跳舞等娱乐活动,然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跳舞,终因参与者寡、议论者众、流言潜滋暗长而做罢,使人明晰了不少工作和做人的亘古哲理。

    在2001年--2002年的省城学习进修期间,和同学朋友去过“1+1豹吧”迪厅。那真是一个渲泄疯狂释放激情的空间。在主持人声嘶力竭的诱惑煽动下,一群男女在舞池里呲牙裂嘴张牙舞爪摇头摆尾。有时自己也不禁被吸引过去做浑身抽筋状。最后总是因耳膜受不了乐音或噪音的狂轰乱炸而提前离场。

    三年前我考选到了地级市工作。舞场多了,工作也更忙了,早出晚归,加班加点,身不由已,舞场很难得一去了。有时从露天舞场旁经过,听到悠扬的乐音,看着翩跹的舞者,油然生出留恋和怅惘。支持鼓励妻跳舞,也或是对这种心理的一份补偿吧!

                                    (刊发于2007年第5期《山东牡丹文学》)

 

                                  读书的日子

 

每每回想起读大学的那些日子,我就觉得自己像一条贪婪的蚕,不停地贪食着书上长出的一片片桑叶,一点点充实着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地长大、成熟。那散发着宁静墨香的智慧的书页曾多少次让我心醉神往,留连忘返!读书的日子如茶,清清淡淡,悠悠远远,香彻一生。

依稀记得西工大图书馆的一角,正襟危坐,用瘦瘦的手臂捧读巨石般厚重的文化经典,一颗虔诚的心痴迷地同那些文化大师进行心与心的对话,领悟着他们深远精邃的思想,让那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文字重重地敲打自己的心灵,潮水般浸漫全身......

读书的日子清纯如水,读书的灵魂一尘不染。偶尔携书旅游,很浪漫也很温馨。一书相伴,一个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观海上日出,看大漠夕阳,读山读水,听雨听潮,让单纯朴素的心灵携书走天涯。

那时的梦里便常有一种清丽的旋律,缥缈似雾,幽如天音,迤逦而去,清流潺潺,不见一点杂质,一丝浊影。当室外雨雪纷飞如冰冷的蝴蝶,而我因了书缘而暖意盈怀,偃仰啸歌,扼腕击案,不闻风雨之声,唯有这份淡远的心境,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馨中,“一醉一陶然”。

     以书为船,以笔做帆,穿过一道又一道的险滩,向心灵的远方航行,理想和热情是我夜行船的两只眼睛。

“耐得寂寞好读书”,进入字间生活,需要一种心境,一种纯净、淡泊的心境,一种“不为物役,不为形牵”的自自然然的心境。“面壁十年图破壁”,需要的是一种修炼,一种厚积薄发、寓动于静的修炼。一路走来,一路坎坷,大多数人半途止步,畏难不前,望书兴叹;然而,攀登的人越少,风光越迷人----优美的风景,总在高处、险处,更高更险处!

当我夜读疲倦,抬起头来凝神远望时,我的目光透过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穿越千里沃野,穿越千山万水,我分明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在昏黄灯光下纳鞋补袜的母亲,夜深了仍不知劳累地带着满脸汗水做木工活的父亲......他们那粗糙如松树皮的双手,让我在每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便泪眼朦胧。我一次次在心底深深感激“土里土气”的父母在贫窘的生活中任劳任怨,克勤克俭,为我放稳了一张书桌,无私地支持我没有间断地接受了十几年的正规学校教育!此去经年,红颜易老,流光易逝,可是,亲情依旧,爱心永存。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那漫漫长夜的微弱灯光,那痴痴求知的执著眼神,如星光,似剑辉,闪耀于我青春的“页岩”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一卷卷一册册的书,犹如一位先知先觉的智慧导师,指引着我从生活黑暗的隧道一步步走进心灵更自由更纯粹的世界。航行于文字的河流,一路辛劳,一路放歌,不觉间便走过千山万水……

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走进农行,我常想,明天,自己是否还会过这样的生活?是否还能拥有这样纯静专注的心境?是否还能耐得住读书的寂寞与淡泊?...

或许,会有另外一种难以预知的生活引诱我,那大海中的喧闹与骚动,那人流中的繁华与浮躁……

齐鲁春阴曾咽管,书香醉人遥相看。

不管明天是什么天气,走什么道路,心灵疲惫时,我都会在心底深深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忙忙碌碌中,书依然会是我不变的精神家园,让我在“默叹”和“仰视”中,无言泪流,心如洗过----

蓦然回首,读书的日子,真好!

                                                   发表于《菏泽广播电视报》20018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