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2013-08-26 10:28:10)
标签:

微信

用具

吃得

最大限度

今人

分类: 生活考古

 撰文、供图/黄大路 王静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历经几千年依旧完好的搭建房子用的带卯孔榫木板。()猪纹方形陶钵,它的造型圆角方体,腹部两侧刻画着猪的图案,猪在远古先民的生活中扮演的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有些原始的陶器外面,会绘制精美的动物图案,这如同照片一样留给后人们研究远古动物的机会。(下)


打井,惊现了大量的骨头和陶片,这里是墓葬吗?拨开迷雾,土层下的秘密令人惊愕,数千年前的橡子,依旧完好如初⋯⋯考古人员将带领您走进考古工地,感受远去的神秘社会。

 

考古的秘诀在于借助遗物与古人聊天,

有这样一个地方,

它可以让我们和六、七千年前的老祖先聊天

——那就是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的田螺山。

 

打井引出的七千年遗址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田螺山遗址距今六、七千年了,属河姆渡文化范畴。其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地区东部,地处浙江谷地北侧的一个低丘环绕的小盆地中部,并依托海拔仅5米的田螺山分布地下古村落,遗址已探明的面积为三万平方米。


 

2001年,岁末,余姚市东,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山包上人头攒动,一家私人热处理厂为解决生产用水问题,决定在这里挖一口井,工人们努力地下挖。然而,没挖多久,忽然一阵惊呼声传来:“大家快看,有骨头啊,这里难道是墓葬吗?”工人们惊诧了,再继续挖下去,泥水里竟然又出现了不少骨头、木头和陶片,厂长董国明随即将水井里发现的情况向不远的河姆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做了汇报,就这样,一个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了学术界,国际和国内的考古专家们在第一时间蜂拥而至,这里发现的不是墓葬,却是距今达六、七千年的人类生活遗址,因为这里名为田螺山,故此,学术界将这处新发现的遗址命名为田螺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北纬30度(人类文明的神奇地带),东经120度,距余姚市区24公里。西南距河姆渡遗址7公里,周围200米内少有当代村落,遗址所处,闹中处静。遗址四面环山,处在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部,自身环绕着海拔仅5米的田螺山,南北伸展220米,东西约160米,总面积30000平方米。沧海桑田,不可思议的是时间像是充斥着神奇力量,经过时间的磨砺,万物都会变得面目全非,田螺山的地上部分,即便是最有经验的考古人员也难断端倪,因为打井,隐匿了数千年的田螺山遗址露出了真容。经过发掘,该遗址出土的诸多的遗物,如同躲闪开了时间的磨砺,鲜亮得就像刚刚埋下一般,田螺山遗址是一本书,一页页地翻开这本书,考古人员有了与古人充分交流的机会。

 

六、七千年前的生活范本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藤条绑木柄骨耜,藤条、木柄,这在其他史前遗址里是难以见到的,水将这把骨耜保存了下来。耜的功能相当于今天的铲子,七千多年前的田螺山人干农活,有了耜,效率是很高的,旁边的图是出土于同一遗址的骨耜。


在田螺山,能看到什么?

和田螺山人能聊些什么?

对于不是做考古工作的人来说,想要跟田螺山人聊天,就得先接受“入门辅导”。国家博物馆原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余伟超先生写过一本《考古学是什么》的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对您或许能有些启发:“研究古代,是为了现代,考古学的目的,是为了今天。”这段话读起来很简单,但细细品味,却极富哲理。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为了更好地融合于社会,您就得了解社会,说得通俗一点,人以及世间万物是从哪儿来的?当今的人们能索取到的文献充其量不过三千多年(这是对中国而言,因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自商开始的,距今只有三千多年),再往前的历史该怎么知晓?这一点,涉及到了前边设列的“在田螺山能看到什么?和田螺山人能聊些什么?”的疑问,破解这个疑问唯有一个办法,这就是挖开泥土,自地下寻找答案。

在揭晓谜底前,让我们先看一段祖先造就的谬误。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虽说人们已经脱离了茹毛饮血,但尚无文字,因此没有办法记述历史,跨时空地传述往昔,除了神话传说留给了后人一些虚无缥缈的印象之外,一切都在不经意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后来,文字诞生了,情况有了变化。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这是一项繁重而又有惊喜的考古工作。土层下面掩埋着的出土物不停的在改变着人们对远古的看法。


公元前21世纪,黄河的中原,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来了超凡的实力,各路英豪竞相逐鹿,相继,夏立国建朝,及至后世,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一次次更迭了前朝的大王旗,商、周,一代代王们忙着征战、祭祀和享乐,无暇顾及遥远的江南,藉此,史官们金贵的笔触,很少涉及江南的事情,即便偶有提及,要么武断地将江南贬为蛮荒之地,要么惜墨如金施之简略,于是,后人自《史记》和《汉书》这样的正史中感受到的江南已然是孤寂、惨淡和荒芜:“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或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越,方外之地,发纹身之民也⋯⋯南方暑湿,近夏瘅热,暴露水居,蝮蛇生。”就这样,于不知不觉中,对江南的成见,流传了数千年。1973年,也是浙江余姚,一个名为河姆渡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精心磨制而成的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让人们对故江南的历史为之改观。

水对遗物的保存远胜于当今的任何高科技手段。剥去包裹在遗物身上的泥土,小铲下显现出来的远古记忆,恍若昨天才埋下去的,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田螺山遗址,鲜活地包容着古人的生活状况,而这其中,水充任着成就田螺山遗址价值的关键介体。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陶支架,这是专门用作支撑陶釜的,支架上的纹饰似水花又像流云,对艺术的追求,数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很执着了。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骨镞,用做狩猎。镞身呈三棱形,被射中的野兽,伤口是三角形的洞,这样,杀伤力被最大限度地强化了。


30年多后,2004年,考古工作者对打井发现的田螺山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仅仅在第一期为期100天的3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的考古发掘中,已出土可复原陶器和较完整的骨角牙、陶、石、玉、木类器物就在600件以上,器物形制与河姆渡遗址几乎一模一样。由此断定它是同属于河姆渡文化类型的一处原始聚落,距今约有6500多年的历史。除此之外,考古工作者还陆续发掘出土的多层次的成片干栏式建筑柱坑遗迹以及有序的村落设施布局形态,向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河姆渡文化研究视角,即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史前村落遗址。六重厚薄不一垫板式的建筑基础营建方式,其技术水平在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文化中堪称最为先进。

尽管没有穿戴方面的遗存出土,却发掘出大量的纺织工具,有长约8厘米、制作非常精美的骨针,打磨精致的圆形纺轮等,从这些纺织工具中,可以想象当时田螺山人是怎样去缝制衣物的。

田螺山遗址的发现,使得习惯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说的人们有机会感受到了长江下游成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深藏于这儿的远古文明完全可以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相媲美。田螺山遗址的面世,给了当今的人们一次翔实地了解远古江南的契机。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远古人们的饮食已经比较丰富,这是出土的各种植物的种子。

 

田螺山人曾“富甲一方”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敞口多角腰沿陶釜,这是田螺山人煮饭用的锅,饭熟了以后,双手把住腰沿,不会被烫。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刻纹陶盉,制作独特,顶部犹如龟背,器身纹饰精细,图案精美,表述生动。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狗头骨,与现代家养的狗比较,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狗的遗骸有着明显的野生气质。


人类历史,有据可查的上限为三百万年。最近的一万年,地球又一次步入了温暖的周期,随之,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动植物变得空前的兴盛,这一地质阶段被学术界称作了“全新世”,天赐良机,人类在生命世界里逐渐充任起了主角。

数千年前的自然环境,当今的人们虽说难以探窥出全貌,但只要根据出土的动植物遗骸,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当时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印记的。在出土文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的植物遗存和动物遗骸,植物遗存有橡子、芡实、菱角、酸枣、薏米、稻米、葫芦、蕨菜等,动物遗骸有狗头骨、牛头骨、鲸鱼肋骨、梅花鹿、四不像麋鹿、水鹿、龟鳖甲、金枪鱼脊椎骨、犀骨等。可见,当时的田螺山人吃得已经比较丰富了。对田螺山遗址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骸的探究,考古人员得知了六、七千年前,在田螺山周边的山地、湿地上生存着诸如大象、犀牛、老虎、红面猴等野兽以及当今在岭南的两广地区才能看到的植物,学者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六、七千年前,杭州湾的自然条件类似于今天的两广地区。让我们猜测一下,在六、七千年前的田螺山地区,一年四季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勤劳的田螺山人拿着自己制作的镖、枪,打猎动物,采集果实,闲暇的时光他们可以晒晒太阳或者去河里洗澡,休闲、惬意、富足,没有物质带来的烦恼,没有文化情绪的困扰。即使是冬天到来,他们依旧过的惬意、舒适,真是令人羡慕富甲一方的田螺山人。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刻纹骨笄,动物骨精心雕制,用于挽扎固定头发,正面上部刻着平行线纹和蚕形纹饰。象牙鸟形匕,整体呈长舌状,尾端圆雕着一个鸟头,并刻画有组合图案,这只鸟形匕给人一种神秘和诡异的感觉,它不是实用器具,应该和通神有关。


2001年底,田螺山遗址面世。20042月,对田螺山的考古发掘拉开了序幕。通过考古发现,田螺山出土的林林总总的遗物清楚地表明,田螺山人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并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规模、速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自遗物中获得的文化信息,令考古人员有机会目睹数千年前田螺山人巨大的创造力,并因为极好的埋藏条件而令数千年后的今人感受到了田螺山人制作、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迄今,考古人员在田螺山遗址共发掘出土了三千多件遗物,为全面复原田螺山人生产、生活状态索取到了可靠的、翔实的根据。及至当下,历时近数年,考古发掘才仅仅揭开了田螺山“相册”的头几页,对这处遗址的发掘与探究,与田螺山人“聊天”,要做的事还多着呢。

每当翻开儿时的相册,每个人都会恍如梦境——童年,令人回味。

对于人类而言,艰辛但不失情趣的成长过程留下的“老照片”——文化遗物能让当今的人们领略到神秘、神奇的往事。实际上,真正科学地寻找隐匿在地下的“老照片”也就是考古学的开创,仅始于一百多年前,因为考古是一门新学科,又因为考古针对的是老学问,致使考古令人着迷。距今六、七千年的田螺山,恰是一部翔实的相册,感受、感知那段早已逝去、却又历历在目的记忆,考古人员看到了老祖先曾经的童颜。

 

节选自《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3年第8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3年第8期或访问网站查看更多内容 http://www.deepworld.cn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购买本期或全年杂志请点击在线购买http://dupuchuanmei.taobao.com/

欢迎关注微信 微信号:deep365或者扫描二维码

田螺山——被误读的江南史前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