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信万一罗夫则易楔入灾难性 |
分类: discovery |
●
季莫费古什科号,重逾九万吨,是北极地区最大的破冰油轮。在它的甲板下,是10个巨大的储油舱,每个储油舱都能容纳7000吨石油。在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季莫费古什科号必须深入北冰洋,长途跋涉1000公里,前往目的地瓦兰迪油港,在那里装载从俄罗斯北部油田开采出的原油,再返回贝劳卡门卡将原油卸下,最终将七万吨原油运送到欧洲。季莫费古什科号装载着一系列独特的发明,随时准备着渡过六次严峻的挑战!
2007年,探索者号破冰游轮驶往南极,在南大西洋群岛附近,游轮冲入一段厚度超过船体承受能力的冰层,冰块在船体上凿出一道三米长的裂缝,游轮仅仅20小时后便沉没了。幸运的是,所有的乘客与船员均安全撤离。
破冰进行曲
倒计时:三天零16个小时
发明:船首设计
旅程伊始,需要穿越600公里的开阔水面,但,这还不是问题,穿过400公里的坚冰层才是船员们最棘手的第一项挑战。要让季莫费古什科号在冰层中开凿出一条路,船员们得依赖巧妙的船首设计。
2005年研发的破冰船首,有一个大约45度的倾角,就像汤匙般弯曲,它的前沿可将冰块推入庞大的船身下,再利用重量压碎冰块,从而使船只可以轻松穿过冰层。普通的油轮船首设计为球形,以便穿过水面,减少阻力并提高速度,但是球形船首极易楔入冰层困住船只,所以季莫费古什科号的船首被设计为汤匙形状,季莫费古什科号的独特船首设计,来自芬兰的赫尔辛基一家世界上最古老的破冰实验工厂。为了使实验环境接近北极的环境条件,戈伦团队首先要用一台大型喷涂机反复喷涂基座,喷嘴将零下五摄氏度的微小水滴喷洒在空气中,水滴在接触到水面后会立即冻结成冰层。之后,工程师们就会将等比例模型船,装入一台驱动装置让它穿过冰层。数月的测试,数百万美元的资金耗费,季莫费古什科号的破冰船头可以在每秒三米的速度下凿穿厚达150厘米的冰层,使得冰原之旅变得轻松不少。
2012年1月,伦达号油轮正在运输燃油到阿拉斯加诺姆市的途中,轮船冲入一段八米深的冰脊中并搁浅,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希利号破冰船,花了11天时间才将它解放,使它得以完成重要的使命。
冰脊突围战
倒计时:三天零12个小时
发明:方位推进器
强大的洋流与风力将冰层聚拢在一起,在这里冰层碰撞并重叠成一堵厚度超过三米的冰脊。破冰完成之后下一个艰巨的挑战就是穿过这些坚固的冰脊。
发明于1990年的推进器,称作方位螺旋桨,这个大家伙每一个都高达10米、重达250吨,每分钟可达120转,是季莫费古什科号对付冰块的杀手锏。它们被安装在船尾,在遇到大型冰脊的时候需要把船倒过来,让船尾在前。而独特的舰桥设计专用于倒船,船员们穿过舰桥来到面向船尾的控制平台,旋转桨叶螺旋桨的锋刃就会楔入冰脊,将冰屑卷离船体,防止它们黏在船上。
在赫尔辛基的冰雪基地,工程师安努·蒂蔻南负责制造水下冰脊,她使用机床压缩冰块形成厚重的山脊,然后让它们冻结以模拟北极环境,机器驱动着船以每秒钟一米的速度倒冲向冰脊,桨叶与前面的冰块激烈碰撞,测试数据能说明叶片的性能及其能耗,当你倒着行进于厚重的冰层中时,螺旋桨在前方,如果你能够改变桨叶方向,你就能减少螺旋桨所接触到的冰块,同时也就能冲刷船体或者其他螺旋桨,你就能有更多的选择,这是完整比例的推进器。巨大的方位螺旋桨可以让冰脊粉身碎骨,为轮船开出一条大道,让航行变得非常轻松。
1976年,洛杉矶海港,桑森尼娜号油轮装载着超过1.6万桶燃油,毫无预兆地爆炸了!从储油舱中泄漏的油气,将整艘船变成了人间炼狱,灾难造成五人死亡以及350万美元的损失。
空油舱防爆炸
倒计时:三天零10个小时
发明:惰性气体发生器
虽然船上的储油舱目前都是空的,但其中依然含有上次运输残留的可燃油气,一个小火星就可能引发一场灾难性的爆炸。
发明于1967年的惰性气体发生器,能有效扑灭空油舱中的剧毒油气。两架强力风扇将新鲜空气从船外抽入一个燃烧炉,与里面的燃油混合后被点燃,燃烧可以消耗掉几乎所有的氧气,使气体变得不可燃。接着,喷射机将海水喷入惰性气体中,冲洗掉所有的煤烟和煤灰,然后气泵将气体导入储油舱,这套新颖的空调系统中和了舱中的挥发性油气,降低了爆炸的可能性。
工程师米哈伊尔·多戈夫是负责此系统正常运作的监察员,他每周要检测270件设备,包括轮机舱中的所有部件(机械部件、电子部件还有航海部件等等)。在甲板八层以下的轮机舱中,米哈伊尔必须仔细检查海水喷射器,如果系统中流过的海水太少,那么煤灰就可能堆积并阻塞管道,从而中断气体供应,那么船只就会变成一枚水上炸弹。今天,喷射器在全力工作,有足够的气体在流通,中和了可燃油气,灾难避免了。
2007年,纳维昂不列颠尼亚号油轮在北海国家湾石油平台装载原油,抽取原油时剧烈的膨胀崩断了输油管,软管上的安全阀立刻关闭,但是迅速积聚的压力造成阀门爆炸,2.7万桶原油泄漏入海。
浮冰上险停靠
倒计时:三天零6个小时
发明:速动阀
2006年,俄罗斯的工程师们建造了储量1.1万吨的瓦兰迪油港,他们将它放置在离海岸22公里的深海,这里有一段22公里长的输油管道。今天,瓦兰迪油港被危险的浮冰所包围,在此地停靠将成为一大难题。
发明于2003年的速动阀,利用液压技术使船只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切断连接。船上的阀门连接到瓦兰迪的输油管,当软管就位时,三只钢爪会将其紧紧固定在位置上。液压油推动活塞将阀门打开让原油流入,如果船需要紧急脱离,释放液压油后强力弹簧会在钢爪脱离前关上阀门,阻止任何原油漏出。
货运官爱德华·舒涅科夫负责原油装载上船,米哈伊尔·考罗夫则协助爱德华进行装载测试。靠港前,爱德华必须先去船头测试阀门的紧急切断程序,以防万一。爱德华给米哈伊尔发信号开始测试阀门,米哈伊尔启动液压装置,就好像船已经与油港相连接。先关闭第一级,阀门必须完全关闭才能切断输送;关闭第二级,钢爪松开,输油管就会缩回油港。接着,连接季莫费古什科号和油港的钢缆会断开来,一切运转正常,紧急关闭完成,之后就可以开始装货了。
2000年1月,里约热内卢的瓜纳巴拉湾,一段向海外平台输油的管道破裂,有超过370万升的石油泄漏到海湾,人们使用三万个浮标阻止其扩散,但收效甚微。泄露的浮油杀死了大量的鱼类和鸟类⋯⋯
装载原油
倒计时:两天零17小时
发明:横流输送管
从海岸连接到输油平台的两根软管长达22公里,油不是从平台泵到船上的,而是先得从海岸泵到平台那里,俄罗斯北部地区的原油都被汇入这个海岸设施内,然后通过22公里的海底管道输入瓦兰迪油港,问题是冰冷的海水可能造成管内石油堵塞,进而造成致命的胀裂。
建造于2008年的横流输送管,能让原油在冰冷的海水中保持温热。在海岸的油库,油泵将油送入特殊的加热器中,使其温度提高26度,更容易流动,热油到达瓦兰迪后进入另一根管道,再次进行加热。通过这样的连续循环流动,原油能够始终保持必要的温热状态。
每小时有800万升原油从输油管中进入季莫费古什科号的储油仓,这对货运官爱德华·舒涅科夫来说是关键时刻。船员们一边全速装载,一边依靠两艘破冰支援船——托博伊号和瓦兰迪号,击破正在将船推离油港的浮冰。托博伊号拖船船长黎祖诺夫,每年在瓦兰迪工作7个月。现在他正驾船环绕季莫费古什科号,观察有无泄漏现象,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必须保证在20分钟内赶回平台。3.5万吨、6.5万立方米、1500立方米,渐渐地七万吨原油被顺畅地装载上船,一滴不漏。
曼哈顿号,人们首次尝试建造可以载油穿越加拿大西北航道的油轮,为了建造它,工程师们改造了一艘普通油轮,为它加上破冰船首。可是,它在1969年冬季处女航时,陷入了一片坚冰中,一艘真正的破冰船不得不迅速赶去援救。
满载原油
倒计时:两天半
发明:惰性漆
在北冰洋上,季莫费古什科号的船员们从瓦兰迪油港装载了超过七万吨原油,他们要在不到36个小时内穿越浮冰,回到摩尔曼斯克,将原油卸载到贝劳卡门卡储油平台。在满载时,油轮吃水更深,受到的水的阻力也更大,航行变得缓慢而艰难⋯⋯
发明于1974年的惰性漆,可以被视作是专门对付摩擦力的武器。要知道船体上任何暴露的金属都可能影响航速,船体不仅要面对来自前方冰层的阻力,还要承受从两边传来的挤压力。惰性漆,这种防冰环氧树脂涂层,不仅可以使得船体更加光滑,让轮船与冰层及海水之间的摩擦力最小化,还可以帮助季莫费古什科号轻松穿越冰层,关键是要确保不留下划痕。
位于赫尔辛基的弧光科技造船厂,给众多破冰船喷涂惰性漆的地方,世界上60%的营运破冰船都出自该厂工程师之手。负责监督这项超规模喷涂工作的是造船厂主管尤哈·辛克南,他监管350名船厂员工。在给季莫费古什科号进行喷涂时,工程师们将树脂与硬化剂这两种液体,在45摄氏度下进行混合,然后喷涂在船体表面。当溶液接触到裸露的金属时,温热的溶液会渗入所有细微的气孔,待冷却凝固后就会紧紧贴在船体上,制造出光滑并且极其耐用的表面,能够承受重击。喷涂季莫费古什科号这种规模的船体,需要用去八万升环氧树脂,两天后涂料才能凝固。半毫米惰性漆的作用,相当于一毫米的钢板。异常坚固的涂料,帮助季莫费古什科号突破最后一段冰层,回到开阔的水面。
启程五天之后,季莫费古什科号又回到了摩尔曼斯克海港,为贝劳卡门卡超级定点储油仓补给了原油。季莫费古什科号上的船员们,利用天才的发明击溃浮冰、抽取石油
节选自《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3年第8期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3年第8期或访问网站查看更多内容
购买本期或全年杂志请点击在线购买http://dupuchuanmei.taobao.com/
欢迎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