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耕读社是个什么样的社团?
耕读社是一家以儒家思想为根本打造修学体系、关注社员生命成长的传统文化社团。北大现在有200多个学生社团,传统文化类社团二十多家。耕读社创立于2002年,此前北大只有一家传统文化社团——成立于90年代的禅学社。耕读社的具体情况,见耕读社新浪博客——爱生活爱读书;耕读社公众微信号——北大耕读社。
2、你们都读哪些书?为什么读这些书?西方的读吗?
我们主要读儒家经典。有时看机缘也会读一读老庄、佛教的书。新社员进来,我们一般鼓励他们先读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社团的晨读、读书会也以四书为主。原因是:传统文化包罗甚广,成长于现代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陌生的我们,一时难以找到入门之径,耕读社根据中国古人读书为学次第,提出先四书、后五经,先儒家、后佛老这样一个大致次序。但是其实,在北大的这几年,我们能将四书读了已经很不容易了,将四书读透也足够一生受用了。不过人还有个气性特质的差异,有人就是对佛老感兴趣,那也很好,但是耕读社的学术力量主要在儒家,对其他思想或宗教特别感兴趣的我们会推荐去其他专门的团体。至于西方的书,也有很优秀、很好的,耕读社历史上也有讨论过是否该读,最终的选择仍是先读中国的书。原因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失落、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我们专业与生活的相关性、社团能够提供的资源......
3、读书之外有哪些活动?
读书是我们的核心。读书之外,耕读社也开展其他艺术类、交流类、实践类活动。艺术类,如茶道、书法、礼乐。我们的指导老师楼宇烈先生这些年一直倡导“以道统艺、由艺臻道”这样一个理念,意思是,用“道”的智慧和境界统摄艺术,也通过传统艺术体会古人“道”的修为。如此,道可化为琴棋书画、日用伦常,艺术也有了方向性和化育人的功能,区别于“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
交流类活动,有每年的迎新会、骨干交流会、中秋晚会、毕业生送别会、学期总结会,等等,以及社团每天晨读后早餐时的交流。目的是增进社员之间的感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彼此,包括读书时的心得体会、疑惑等等也常在这些场合活起来。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倾诉和被倾听的需要,我们的生命联结就是在这样一起读书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深刻起来的。
实践类活动,有每年的五一研修营、十一研修营、暑期夏令营。前两个针对每学期刚入社团的新社员,为了拉近新老社员距离、体验传统书院生活,为培养社团后续骨干做准备;夏令营是专门对外的,目前举办了四届,前三届针对高三毕业生,为他们接下来的新的大学生活做准备,将我们在适应大学生活、寻找大学之道的一些经验与他们分享;第四届夏令营共办了两场,湖北和北京各一场。北京这边,对象调整为全国范围内高校传统文化社团骨干,目的是交流传统文化社团组织经验,也通过耕读社常规的晨读、读书会,尝试将大家真正带入经典,让做传统文化社团的同学们回去后,能在自己的学校,为他们的学弟学妹们也撑起一片天地。
4、听说你们社长好多出家了,为什么呀?在耕读社待着会不会也想出家呀?
耕读社历史上一共有三位社长出家,其中第五任社长柳智宇的出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耕读社也因此被贴上了“出家社团”的标签,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每年招新时出家的问题都常常被问到。其实稍微对社团有些了解的人会明白,出家只是社长的个人选择,出家社长们在他们加入社团之前基本上已经是佛教徒。拿第一任社长邓文庆师兄来说,邓文庆师兄创社时就明白他要创立一个儒家社团,因为儒家是教人做人的,是适合大多数人需要的,能最大程度接引大学生的。当时社团也没有公开开展学佛活动,大家在一起主要就是读四书。后来的社长们也是如此,比较能把自己的信仰和社团宗旨适当地分开。不过,大乘佛法的很多精神,几任社长身上都有体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某种力量。
在柳智宇之后,社团完全是一个儒家的社团了,后面的几任社长都非常用心地学习儒家,并希望建立自己和社团对儒家的信仰。对于耕读社大多数社员而言,出家社长们多像神奇的传说和故事,事情本身并没有对大家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且我们每学期的招新迎新、各活动开展,也是以儒家为招牌,大家也是实实在在冲着想好好读一读儒家经典而来这儿的。
总而言之:首先,耕读社与出家是两回事,这个标签应该撕下来了;其次,我们并不认为出家不好,并尊重个人的出家选择,关于出家与孝道、与社会责任,佛教典籍里有很多论述,我们感兴趣可以去看。
5、耕读社种地吗?
耕读社之“耕”包含两层意思:土地,心地。前者,社团早期有开展农耕活动,到北京郊区的有机农场参与劳动;后来社团相继在承泽园的科学哲学系旁以及朗润园的北大中文系附近申请到一块菜地,用以开展有机耕种,也涵养一种天地情怀、倡导过一种符合天地节气的生活,以及提醒大家关注生养我们的大地母亲,关注她不容乐观的现实处境。我们称这块地为“耕读花园”。,我们种过很多蔬菜和花儿,劳动果实会煮一煮、端到亭子里共享,或者作为小礼物拜访耕读师友们。曾经也开展过花园读书会,读一些山水诗、关于绿色生态、天地情怀的书或文章。花园给我们带来很多很多的快乐。心地,指的就是历事炼心。耕读社是一个兼学兼修的道场,“历事炼心”是社团一个核心的为人做事理念,意思是我们生活中所有所遇、所历所经,都可以用来锻炼我们的心性,使我们的这颗心更加谦和、广大、平静、通透,使我们的心与圣贤心愈来愈近。
6、耕读社人员构成是怎样的?
耕读社社员,原则上应是北大在校生。但是对于真正喜爱传统文化、愿意虚心学习的校外朋友,我们也非常欢迎。不过,根据社团这些年的经验来看,校外人士很多不仅不能与社团很好地契合,还制造一些问题困扰到很多社员。这是其一。其二,耕读社成员涵盖本硕博三个级段,以及文科、社科、工科、理科各个专业。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是教人为人处世之道的,是人生的智慧,我们以为中国人不分年龄不分职业,都需要他。社团这些年的经验也证明,各专业各年级的北大学生都能在传统文化这片天地里得到滋养、受用一生,甚至耕读社这个道场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人员构成具体来讲,一般会让社龄较长、经验较丰富、有一定学养修养的高年级同学担任社团主要骨干,用以把握社团大方向以及关怀低年级的师弟师妹们;在社团具体事务上则主张让经验较为缺乏、需要借事历炼的低年级社员承担,老社员在背后辅助,以老带新。学术上,一般是文史哲专业学养深厚的高年级同学带领。
7、耕读社的经费来源?
耕读社平常花费不多,主要是打印读书材料、印社刊等等,所以不需要太多经费。同时,社团主张大家不要在物质生活上太讲究太花精力,不铺张浪费。我们聚会也多选择在静园草坪、鸣鹤亭、未名湖等户外佳处,简单诗意。至于五一、十一和暑假的研修营、夏令营等实践活动,这几年来七宝阁书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自己也会拉一些赞助。赞助方面,社团不接受任何带有商业或个人目的的赞助,而只接受与社团同心同愿的有缘人的无偿赞助。我们也会认真对待、珍惜每位赞助人的爱心,每一笔经费都争取用有所值。
8、耕读社和其他儒家或传统文化社团的异同?
其他儒家社团我们不是很了解,但是耕读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建设精神家园,涵养君子风度,关怀文化教育,淳化社会风俗。耕读社非常重视读书,但是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书里面有大学之道、君子之道、成贤成圣之道。读书为了明理,明理为了更好地做人、做事,所以耕读社一不纯学术,二不才纯做事,而是学修并进,以学辅修,以修证学。这里,引用我们指导老师赵延风老师对“耕读”二字的一个解读:
何为“耕读”?读为学,耕为习;读为知,耕为行;读为自修,耕为济世;读为承继,耕为体认。晴耕南山田,福田心性田;雨读北阁书,民书山河书。读中有耕,耕中有读。耕读一体,知行并重。根深志远,中道路稳。
更深更具体的特点,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文字中、与社团同学点点滴滴的相处中。
9、加入耕读社有什么条件吗?怎样算是耕读社社员?
真诚的发心——愿意学习传统文化、修身养性,想要结交一群超乎名利、直心相待、以道相交的朋友。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如果不能参与社团常规活动,不读书不交流,加不加社团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再者,作为一个学生社团,我们是不设特别的门槛也没有特定的契约的,普通社员不需要为社团履行特别的义务,真心过来读书交流即可。当然社员的底线是要维护社团声誉,不能打着社团的名义做伤风败俗或赢取私利的事。对于耕读社骨干,我们有一个《耕读规约》,《规约》以传统经典精神为依托,列了十数条耕读社骨干应该努力达到的品质和恪守的标准,如:“涵养天地情怀”、“关怀生命成长”、“孝悌为本,夫妇为始”、
“心怀家国天下”,等等。加社团的形式多样:在招新现场填写报名表、加社团微信群、经常参加早读读书会等,都可以。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内在认同社团,与社团同心同愿,否则有无这个身份区别不大。
(徐佳希,2015年9月,初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