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5耕读社夏令营之 营员心声
标签:
转载 |
分类: 社团活动 |
2015耕读社夏令营之
“大师身旁也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
“青春就像静园里的树,被知识和爱情压弯了枝头”。
这是11年进北大,最先记得的两句话。四年过去了,枝头未弯,心却更加沉实——我在寻找一条路,这一生,我想做的、能做的、正在做的、这个世界需要我做的,可以成为同一件事。我确信,自己在路上,虽然颠簸,虽然风雨,虽然路边的芬芳让我短暂彷徨。
喜爱读诗、听歌,喜爱写诗、唱歌;喜爱宫崎骏、琵琶语,白衣胜雪、长剑如花;喜爱一个相机、一副纸笔,背包走天涯;喜爱一个冬夜、一群你我,围炉夜话......希望在每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灾难、没有一切外在搅扰的当下,我能安于这般生命的绽放,平静,安宁,且将这份喜悦带给身边所有的人。
可是,我的生命深处有苦恼,我们都有,这个世界从来都有,我们总是在斗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心......我累了,于是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出路在哪儿。于是我走进传统文化,走进佛教,走进古今中外伟大的心灵里,去寻找答案,和光明。
这个夏天,期待四八方的你我,同路同行,同谱一曲生命之歌,家国之歌,天地之歌。
致同道的你: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当我们静静地相遇于此,便是缘分,便是偶然又必然的事情。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叫刘国华
在耕读社中熏陶了半年,感动于古人的气象与温情,感动于社团内部家庭般兄弟姐妹之情。这次参加夏令营,没有什么缘由,只是希望为社团做点事,希望与大家一起学习与分享传统文化,一起志于道。
——刘国华
荆楚书生,故里武昌;
圣贤之学,修齐治平,心向往之;
清风明月,有酒当斟,亦乐其中。
我来自于黑龙江省的东北女孩儿--于春雪,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读书不多,思想也尚显浅陋,还未拥有令人向往的书卷气,然而耕读社这片广阔的海洋从来不捐细流,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有“君子之风”的良师益友,思想境界也受之熏染不断提高,耕读社是我在北大美丽的家,我乐于继续追随家人们的脚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师友们沐浴在博大精深的国学智慧中。
生于南,读于北,自幼喜爱书法,慕王右军兰亭之遒媚,仰米南宫蜀素之多姿。闲暇之时,亦喜与友人练习太极,动静之间,感悟所得。
《四书章句集注》是影响我较深的一本书,每念一遍皆有不同体会。来到耕读社,从诸位师兄师姐以及其他耕读人身上学到了很多,读书愈多,愈见清明,心思愈发澄澈,希望在这次的夏令营中,我们能共同感悟经典,携手前行。
——冉兰
相识是缘,相知是分。于千万人之中,你我相识相知。缘分总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不需要任何理由,更不需要一丝强求。心之所向,就是精神的归处!
不知何时,映入眼帘的悸动,撩拨开所有未知的迷惘与哀愁,从此生命的天窗透射进暖暖的阳光。你我期待的何时,正值相聚的此时!
你我,终其一生,只为用生命的宽度,丈量着灵魂的厚度。
如今,盛夏之日,炙热的心。就让平凡的你我,平凡在不平凡的平凡里;平静的初心,平静在不平静的平静中。追溯圣贤之足迹,共寻华夏之根源。
叶冯俊,得一老者赐字子瑜,四川资阳乐至县人。少时立志:“誓以卓贤,不泯此生!”惜无甚出众之才德,唯为一理科生而已。所攻专业物理,为北大准研究生。有幸得闻耕读人之志,费心夏令营之思,无限感怀而心向之。冥冥之中,自有感应。今能共谋事与诸君,结善缘与诸位,实为不解之缘分,由衷感恩而珍惜。
期待志同者相聚于此,共话天下古今。以圣人之言教,谨为华夏儿孙;以文明之礼乐,彰显魅力中华。兴国粹于当世,负使命以载道!
——叶冯俊 北大物理系
开始接触读经,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2010年)。有一天一位非常关心我的老师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跟我同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同系不同班的姑娘(后来她成为了我大学期间最好的朋友,也算是因为经典结缘)。在老师的办公室中,老师直接丢给我们一本《学庸论语》,并按照节奏带我们诵读了一遍《大学》。读完之后老师才细细为我们道来他暑假的经历。原来暑假的时候,他的朋友介绍他去参加了王财贵教授的夏令营,在那里接触了经典,感觉受益匪浅。回来之后就想把学到的东西教给我们,让我们也受益。五年来,我一直将老师的这份恩情记在心中,感谢老师无私的分享。在大学那个理工科院校,能够接触这些经典,真的是给我的大学生活带来无尽的精神财富。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将《论语》读了近三十遍,然后在寒假的时候去参加了王财贵季谦读经中心的读经冬令营,在冬令营期间将《孟子》读了近五十遍。回到学校后还是坚持每天五点起床诵读经典,争取达到王教授提倡的经典诵读一百遍的目标。在暑假的时候,我还去参加了季谦读经中心的儿童夏令营,在营期间,我作为辅导员,既要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又要带领他们读经,收获真的很大。在接下来的十一黄金周,我还去参加的秋季读经活动,认真的诵读了《道德经》。以上就是我大学时期读经的经历。后来因为准备考研,实在没有太多的经历,所以将这些放下了。中途放弃读经,真是的大大的遗憾。好在研究生二年级我有幸归入赵延风老师门下并加入耕读社,并重新将经典捡起来。耕读社读经的理念跟王财贵教授的并不相同,王教授提倡应该先将经典读熟,甚至可以背诵,到这个时候再去解经。而在耕读社,我们每天早上都会读四章左右的论语,然后由专门的同学负责讲解。这一点让我收获很大,因为有的时候读的多了,到最后就会有学而不思则罔的弊端,这样解经以后,我对经典的认识更加深刻,其中包含的思想我也能很快的吸收。通过这个经历,我也体会到不可只用一个方法读经,要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将经典读好。之前的单纯诵读经典可以说是基础,而现在则是在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这个暑假,我能有幸能成为夏令营筹备小组的一员,真的很感谢佳希师姐,感谢团队的各个小伙伴。在开始的时候,了解到夏令营的主要面向对象是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我其实有点不知所措,感觉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些与自己差几岁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沟通。后来得知本次夏令营的招生对象有所改变,加入了高校社团成员。在知道这个情况以后,我真的很激动也很感动。北大作为国家最高学府,我们作为北大的一员,就应该担当起这种责任,将我们所拥有的好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交流,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为文化的传承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且,本科的老师待我有恩,我也应该将这份恩典回报给他,也就是给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以带领更多的人获得经典这一珍宝。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希望我们在跟其他高校社团交流经验的时候他们能有所收获,将诵读经典活动在各个高校开枝散叶!
——王惠敏
学习体悟:研读经典,修身养性,气质变化,心灵澄净。
传统文化:爱之者少,慕之者多,旁观者众。从己做起,感染他人,弘扬经典。
因耕读社爱上北大,两年前的夏令营在我心里种下了不仅是经典更是追求梦想的种子。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和热情,感染更多喜欢经典的人,走进耕读的世界。
——许楠楠 北大新闻传播专业
于千万本书中,挑选一本你最喜欢的书,静静地读,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平时乐观开朗,有时也会埋怨,盘旋如此多年,纷纷扰扰,起起伏伏,看过很多事,经历过很多挫折,以为自己足够开朗,足够放得开,但还是会患得患失。于是去寻找真理,寻找阳光,发现我们的经典才是心中最大的慰藉。读《诗经》,慢慢地读,一点一点地去品尝,灵魂都觉得安静,好似听岁月的喁喁诉说,自己便觉得感动;读《大学》读《论语》读《孟子》,好似在与先贤对话,聆听受教。从心灵开始塑造,从此不会疲惫埋怨,学会去探寻新的目标,发现真实的自己。希望找到同道之人,一起交谈,一起探讨,一起感动!
活动的期待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望我们能一起分享故事,分享感动!
——谢海金
爱旅游,也爱读书,深信心灵和脚步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的格言,从前喜欢各类现代体育运动,现在则醉心于中医和传统的养生功法。喜欢的书很多,并不像许多耕读社老前辈一样喜欢的都是传统的经典书籍,对于《论语》不能说是喜欢,更多的应该是敬仰,是人生的教科书,而真正喜欢的确是那些浪漫主义的和直指人心的小说,我们现在所谓的世界名著,前者如傲慢与偏见,茶花女,纯真年代,简爱(不胜枚举),后者如罪与罚,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等。我的理想很简单,但是好像又有些遥远,只是想能找几个能够终身与之论道的好友,做好本职工作,只愿修身齐家,不敢妄言治国平天下,工作之余修炼身心,济世匡人,若是在中医方面能稍有所成,便是平生之大幸。
初入燕园之时,坎坷辛酸很快就战胜了当初狂傲的心,是耕读社和许多其他热心的人帮助我走过了那段难熬也难忘的大一时光。也是初次让我感受到了经典和学经典的人的力量。大四了有了一些自己的时间,也就更加渴望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若是能寻到三两知己,则是荣幸之至。希望能在这个暑假见到大家。
——李炜 北大信科
生命之初
浩浩典籍
穆穆文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