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耕读过往(十):采访耕读(2003年)

(2015-02-14 22:30:06)

 

北大耕读社:“耕、读”结合,读书修身

(《北大青年》总76期, 2003121日,第三版)

   

社长邓文庆当年遭遇过这样的困境:读书时除专业范围,全凭一时兴起,读完后才发现有的书籍并非精品;遇上的好书也不能深入理解,只局限在个人的角度观察问题,经验范围狭隘。他想:如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可以交流心得,取长补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局面会大为改观。

于是,20021013日,耕读社正式成立。名字中的“耕”意味着实践,“读”代表着理论。“耕读”就是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把行与知相结合。其中的想法是:只凭自己的兴趣读书,那样是无目的的;只读书而不实践,那样是无效果的。

 本着这样的宗旨,社团利用集体的力量聘请高水平的老师,指导成员有目的的读书;设置了晨读和晚读时间,社员一起朗诵文学经典;定期地进行交流活动,及时沟通,共同进步。他们经常与外校举办交流活动,如清华大学的“钟铎社”,一起带动读书的风气。

    同学们容易对如何处理专业课与读“闲”书的关系感到困惑,耕读社的观点是:专业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工具,而未必是人生的最终目的,更不该成为限制学生的桎梏。读书人所追求的“道”不应该局限于专业。

    “告诉别人怎样做,不如自己先开始做。”耕读社就是这样,用自己的阅读去感染别人,带动别人,不但想让自己受益,也希望造福别人,在这个偏向技术性工作的社会,已经很少有人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思考,但耕读社正在做着他们所能做的一切。

(记者/许凯  林艳霞)

 

腹有诗书气自华——记北大耕读社

北大新闻网记者: 张迪

   

早上7点,燕园还是一片沸腾之前的宁静。而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前,已经有一群人在诵读《中庸》了。他们中,有人在进行讲解,而更多的人则是在互相切磋。从20029月开始至今,6个月的晨读,已经成为北京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们来自耕读社,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生社团,他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并引起了越来越多同学的关注。近日,记者走访了耕读社发起人之一、副社长、物理学院00级本科生于超。作为一名理科生,他话虽不多,却缜密有序。

 

建社初衷——“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作为一个以“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建立高远人生目标,不断拓展生命格局”为建社初衷的社团,耕读社无疑是弥补了北京大学百余个社团中的空白。于超说,他是最初受朋友的影响开始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开始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美。但是他很快发现,相对于语言相对难懂生涩的著作和高深丰富的思想内涵,交流与切磋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有利于大家的互相促进,以共同挖掘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20029月,耕读社便应运而生,爱好传统文化的同学也有了一个切磋与学习的平台。

 

    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当耕读社的大旗立起在三角地时,于超说,没有想到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依然很多,耕读社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耕读社成立至今,一项长期的活动就是每周二、四、日早上7点到7点半的晨读。他们已经读过《大学》,正在读《中庸》和《弟子规》。除了传统经典外,他们还组织学习与讨论《甘地传》。社团的活动在不断的丰富,用于超的话说,只要是有文化底蕴与知识内涵的书,就是耕读社要学习的书。

 

                  

读书是一种需要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研究哪个领域,读书是人们共同的文化需要,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而现在,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方面无疑经常被忽视。但被忽视不等于不重要。当你原来以为最重要的物质富足得到实现以后,依然会觉得空虚,因此无论什么时候读书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于超对于读书的体会。他认为,读书并不一定要多,而要注意它在现实中的体现。自己也是发现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价值所吸引进而产生了兴趣。而自己现在依然是在学习和接受,在以后更长的时间里,读书的价值会进一步凸显。

 

    在一些情况下,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产生抵触。于超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让人折服。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产生了误差,进而成了一种定式。比如隐逸,避世,过分注重内在的人格而忽略了社会。而于超认为,这并不是完整的儒家所要传达的,陶渊明等一些隐士的人格也不是完美的。中国有千年的文化活力,是因为其中包含的修齐治平的思想和智慧判断,有着讲原则的理念。读古代经典会使人从中得到力量。

 

    传统文化与文人墨客是不一样的,是理性的。而人们缺少途径对他进行了解。我们确实需要耕读社这样的社团来充当媒介。

 

知行合一——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耕读”,这个名字便蕴涵了知行合一的思想。除了读以外还要进行实践。先要有认识,进而才能表现出来,而只有把读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在应用时,会觉得自己得到了成长。比如说传统思想强调“孝”,也为我们提供了实践“孝”的途径,即双方的理解与沟通。强调听别人说话要认真,一定能从中收益。等等。我们读到了,觉得可行,再应用到实践。

 

    此外,耕读社的一个主要工作是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和推广。他们已经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的一些农友建立了联系,并准备邀请社员下乡进行实践和体验。于超说,有机农业的推广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社会的一个诚信的氛围——需要在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三方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之间的诚信、感恩、互助的和谐关系。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这是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所必需,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这个理念,并随力随份去宣传它、实践它。他们从提高人们的意识入手,组织观看了有关这方面的录象。

 

关于未来

 

    谈到这里,于超并没有满怀豪情地描述社团的远景目标,而是告诉记者,社团的发展并不需要一个数字或者字面上的指标来规定和衡量。他反复强调两个字——收获。只要有核心的社员,有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使社团有一定的凝聚力,大家在一起不断的挖掘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一些外来文化的内涵。用一个时髦的词——创新,把握文化的内涵而又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让大家都有所收获、生命有所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推荐书目

 

    于超说,有意义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包括一些录象和电影。他向同学们推荐了《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无道理的。当然有时间的话,四书最好都要读一读。另外他还建议读一些名人的传记,如甘地、富兰克林。另外他还推荐了一部美国电影《热泪心声》。希望对广大同学能有所帮助。

    

    在采访中,于超提到的最多的两个词:内涵,收获。在北京大学上百个社团中,耕读社并不是最有人气的一个,但能够以内涵与收获作为自身建设原则,我们相信这样的社团必将充实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并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独特的建设理念而不断成长。

   

                                                      北大新闻网

                                                      2003-04-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