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庆前:求道自语

(2014-04-20 10:01:50)
分类: 素心

吴庆前:求道自语

昨天周六早上的圣学读书会余老师说荀子才是儒家的真正鼻祖,而孔子则是大道文化的传承者。对此,我深以为然。联想起以前余老师曾讲到三代以前,三教合一,合在大道处,顿时把我以前的很多思考贯串了起来。我现在把这些贯串起来的思考与诸君分享:

1.六经原本不是儒家的经典。众所周知,六经在孔子之前早就存在,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结晶,是当时国家对国子进行教育的基本教材。而孔子生在六经阙废、礼乐崩坏的时代,他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的删述六经、传承礼乐。经以载道,六经承载着大道,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价值源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孔子最好的定位应该是求道者、传道者。所以,《论语》中随处可见“朝闻道,夕死可矣志于道,据于德”这类的孔子求道之心的表述。但因为孔子

2.孔子并未自觉地把自己称为“儒者(而且老子也并未把自己称为“道家”)。《论语》中只出现在一处,就是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而字出现了89次,其中百分之95以上都是大道的意思。这更确证了孔子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求道者。

3.从战国时代开始,各家都从六经中汲取了相当一部分营养,大道开始分裂为各家学术。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各家开始对自己的称呼有了自觉。例如,《孟子》中虽然只出现了2次,但孟子已经不得已地开始辟杨、墨而扬儒了。百家争鸣最大的意义在于他们各自将通向大道的某一条路给深化了,但弊端也在于《庄子·天下》篇说的那一句一直以来都震颤着我心灵的话,那就是道术将为天下裂。这是庄子学派对于各家都自以为是、各自秉持门户之见的一种深刻的担忧。而大道是一个无对的、绝待的整体,而不是盲人摸象各自所得的一斑。

4.儒释道耶各自也都是通向大道的一条路,他们是殊途的,但他们同归。正如余觉中老师所说,他们在山顶汇通了,在山顶看到了同样的景色、同样的大道,但是在通向山顶的路上,他们所走的路径、所看到的景色是不完全一样的。正如我导师楼宇烈先生所归纳的,道家的确更擅长安顿人跟自然或人跟身体的关系,儒家更擅长安顿人与人或人跟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佛教更深长安顿人跟自己的心的关系。然而,虽然走的路径不太一样,但他们通过处理这些关系达到最高境界时最终都通向了同样的大道、同样的关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若试图对这些不同的文明路向进行高低优劣的区分,这将是徒劳也值得警惕的作法。但同时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还在求道的路上,不管是在哪一条路上,我们都千万不要把自己视为是绝对的、普适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是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山这一边的景色,我们在山这一边所悟出来的道理也不能以绝对真理掌握者的强权方式强加给山那一边的人,除非,山那一边的人有心来求学。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到山顶了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些人曾经到达过山顶,孔子、佛陀等。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把他们所说的每一句都视为绝对的、普遍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别忘了,他们所说的话经常都是因材施教、对机而发的,或者说,他们经常是针对某一因缘、某一条件、某一情势而言的。因此,现在我更愿意这样去认为,即,兼听各家、综合各家,或许可以得到大道之全。

5.虽然殊途同归,但在安顿这些力量时,中国从周代以来的以人文理性和人文关怀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最终选择了以更具人文性的儒为主体、以更为宗教化的佛和道为辅翼的文化模式。众所周知,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融合之后,从宋(宋是960年建立)以来的一千年多年里,儒家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力量。为什么中国文化选择了这样的格局?如果我们不嘲笑这一千年里的人们的智商比我们今人低的话,那么我们便该思考为何境界甚至比我们高的历代先贤给中国文化选择了这样的格局。国内研究儒释道三教关系最为权威的牟钟鉴先生给出的思考或许可供参考:正是儒家作为一种更具人文性的、更关注此岸世界的、宗教化色彩相对较轻的主体性力量,他可以制衡着、补充着、影响着宗教化色彩更为浓厚的佛、道,因此中国文化才出现了三教和合的格局。而西方因为缺少类似儒家的人文性主体力量,所以相对来说,排他性就比较强,宗教冲突也屡见不鲜。

6.而如今的中国文化,佛教大兴,道教其次,儒家惨淡,而且现在的佛教徒具有非常强烈的传教意识,而道教则相对与世无争,而儒家真正的儒者还很少。我认同现在儒释道三家都还需要许多大发展,也愿意去尽心辅助这三教的发展。但我更担心的是现在儒家文化的过于衰微,这种衰微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健康发展毕竟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加上因缘所至,庆前现阶段是以一个儒者的使命自担。但我愿做一个不排佛、道的儒者(除非遇上了谋财谋色乃至害命的妖僧妖道),因为一个斥绝所谓异端并不是一个宗师孔子的、如孔子一般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无常师的、真正求道的儒者,而庆前是愿意归宗于孔子的。每种文化、每个群体、每个生命都是需要有主体性的,庆前正是希望以儒家为主体来挺立自己后,在此基础上去向各位法师、道长、牧师等真诚求教,以体悟大道之全。

7.再扩大来讲,如今的中国社会,西方文化大兴,佛教其次,道教其次,儒家衰微。绵延了五千年而不绝的华夏文明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制度习俗和器物用具。作为对华夏文明有着深厚感情的中华儿女之一,我更愿意自己父母之邦的未来文明依然是以传统儒释道三教为主体性的、兼纳西方文明的新式现代化文明,虽然也有许多人认为我们照走西方的路就行了。对庆前来说,西方文明也是道之大全的一部分,学习西方文明也是向着那个未被分类的、浑全的大道回归所必经的路。

8.因此,就庆前的一生来说,今生今世,我愿学孔子,做一个求道者,我也愿像孔子一样,以六经传承、礼乐传承作为挺立自身的主体、作为探索道之大全以及落实道之大全的方式。那么,何为大道?或许这并不可说,但至少我可以从东西文化共同的关怀、共同的愿景来看到道之大全落实在人间之后所呈现的图景:那就是万物各得其所而又血脉一体的极乐净土、太平世界、。

9.那么,如何达至这种太平图景?从楼先生对佳希的一个回答,我想我已经找到了方向,那就是行在当下。楼先生说:“你的问题很多,不是一下子能解开和解决的,以后慢慢来吧。不过,人最重要的是当下(此时、此刻、此生),过去的已过去了,想得太多又有何用?过去积的德,激励你今生今世应当去积更多的德;过去积的恶,要靠你今生今世去积德、消恶。所以说,不管你知不知道过去积了多少德,还是积了多少恶,当下都应当做积德的事,做堂堂正正的人。做好了当下的人和事,又何须担忧未来呢?为人最根本的是管好自己,一生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子孙,对得起众生,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以前我经常听说“行在当下”,但只是到现在听楼先生解释,我才真正明白行在当下就是当下就管好自己、奉行众善,就是当下就“管好自己,一生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子孙,对得起众生,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是的,过去发生了什么事又如何呢?过去发生了再凄惨的事也都不能作为现在不能管好自己、不能行善的借口。对将来规划得再圆满又如何呢?也是得从现在管好自己、行善进德做起。知道或不知道宇宙的真相又如何呢?不管知道或不知道,还是得当下管好自己、行善进德。是儒是道是佛又如何呢?还是得当下管好自己、行善进德。如此安住当下,我们才走在了通往大道的路上。

10.然而,在行善进德的路上,万物各有不同的安顿方式。因此,学习六经或各家经典中圣人是如何安顿自己、安顿众生、安顿万物的,就成为很重要的功课。经典是圣人生命智慧的开显,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结晶,学习这些智慧并且笃行这些智慧,自是我们融入天地万物时必须去探索和修学的。而经典往往费读,非志于学、非下苦功而不可深入,因此倘若怕苦,只愿贪图轻巧,只愿听些道听途说的解说,那终究只是徘徊在经典的外围,自绝于圣人智慧,自觉于求道之路。因此,立志求道与志学笃行,应是生命振飞前行时的两翼。

今日社会,有各种追求者多矣,而求道者太少。而庆前相信,只有游在道中,我们才能真正照顾好自己,照顾好我们所爱的人,乃至照顾好天地万物,而不是以爱的名义伤害着他们。庆前愿与诸君共勉。

                               2014.01.05(农历癸巳年腊月初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