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智宇师兄与汪亮师兄共商耕读社发展
(2014-04-27 11:58:20)分类: 社团介绍 |
柳智宇师兄与汪亮师兄共商耕读社发展
一、通过课题研究凝聚社员
贤宇师兄:大家首先面临的是学业的问题,如果带动一种风气,我们从信仰的角度去做学问,怎么去做?这种方式?然后有一套具体的技巧、措施、方法能够推广,能够帮助大家学业进步,乃至于大家的选题、选课、论文带入耕读社引导大家升华,这样他做的学术能真正跟生命相结合,这个能够在社团里面实现。包括社员将来的学术道路,能在社团里面具体帮到它,那这个力量就相当大了。不但能够将人凝聚起来,交流能够深入,而且对人的作用也是长远的。
汪亮师兄:对,我记得上次去你们寺里访问,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谈到学术对社团的重要性,我是特别赞同的,但感觉这两年并没有做起来。
贤宇师兄:在现在这个时代,在北大,不大可能按佛教传统方法去修行,去按部就班学一部经典,学那么多年,然后再怎么样。不会有这样的空间,因为大家都是以论文为标准的。这就决定了最恰当的修行方式就是做课题研究。
汪亮师兄:对对,就是这个缘起不一样了。
贤宇师兄:这个课题可以和文化、社会相关,但以传统文化或儒家、佛教信仰为基本视角。然后在做的过程中我既升华原典,同时我有些相关体验或修行。我只不过是把人聚在一起,做些社会实践或事情,这样才能把人聚在一起,各方面才能认可。
汪亮师兄:哈,那人已经跑了。
贤宇师兄:这样可以和同学们最关心的成绩、找工作挂的上钩。在这种外界压力下,除非他特别有信仰能坚持,否则做一做他就跑了。
汪亮师兄:我觉得你的观点和兰洁比较像。兰洁也认为不要树立哪个文化作为一个靶子,还是从大家的生命成长出发,但她的视角和你有点不同,她比较强调个人发展,你强调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
贤宇师兄:如果关心个人,由于各人需求太多,顾不过来。只能说大家有个共同事业,以事业凝聚共业,大家在一起靠团结的力量,这样个人也开心,事业也做成了。
汪亮师兄:其实还是以事业为目标,对吗?对,我觉得这样凝聚的话。
贤宇师兄:因为我讲的这个名词和前面具体的所指是不一样的,只是说学业、事业、道业相互关照,具体来说,在龙泉寺有各种各样的事业——翻译、盖房子等,但在北大,说“事业”没人听,因为大家都在关心怎样考试,怎么去找工作,要讲事业也只能讲这方面的事业。当然可以将给孤儿助学、奉粥、关心北大工人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由此既帮助我们积累社会经验、修行的经验、跟人打交道的经验,同时又有研究结果出来。然后实实在在的论文,或至少小短文,最好有一定论文规范。
二、照顾各种人的因缘——以公共目标凝聚小团体
贤宇师兄:在北大想做事情的人也有,但大范围推广很难,因为真正有勇气做这些事的人不多,一般人关心分数、论文,真要他花一点时间去做事,如到乡村里去扶贫,则缺乏勇气。
汪亮师兄:对,这个比较少。
贤宇师兄:但这种人必须去吸收,去接纳,要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这种人很了不起。
汪亮师兄:你说哪种人很了不起?
贤宇师兄:(我是指)真正有这么强大的社会承担,真正想做事情的人,要给他们一些空间。
汪亮师兄:怎么给?
贤宇师兄:就是给他们学理上、修行上的引导,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做学问把事业、道业、学业融合起来,以学业为主。在他们做事的过程中用修行理论和学术理论给他们指导和帮助。这样就把他们纳入进来了。于是他们不光做了事情,还写了论文,那对他们也好!何乐而不为!从而凝聚三种不同的人——
1、想修行的人:其中有的人甚至都不把学业看得那么重要,更多关心修行是否进步,而学业只是应付,比如我当年就是这样(笑),我的论文其实也是应付。
2、想在学业上进步的人:他们把学业看得很重,其中发大心、发小心的人都有。
3、专门想做事业,改造社会的人:包括想在学生会、社团承担事务并锻炼能力的人。
汪亮师兄:禅学社不是吗?
贤宇师兄:(我在的那时)禅学社各人的观点还是很大差异,现在我不清楚了,如果现在法师一天讲很多课会比较好。
汪亮师兄:对,我感到社团凝聚力确实是个困扰大家的问题。
贤宇师兄:所以要通过事情,共同的目标,能召唤起北大精神的目标,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汪亮师兄:你的意思是说要把北大独特的场域优势发挥出来,别总发挥劣势,想一些不靠谱的目标。是吗?
贤宇师兄:对。个人可以做,或者小团体也可以做。社团里如有专门学习佛法的,或者有广论班,他们就专门学习佛法,然后将它作为实践平台,他们可以在信仰上达成一致。或者基督教小团体、儒家小团体等专门小团体也可达成一致。但在社团的公共范围内,必须用不一样的东西凝聚人。
汪亮师兄:对,就是可以有不同的方向,组成小团体,但社团要有总的明确方向和目标!
贤宇师兄:对。
汪亮师兄:就是探讨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用文化与修行的视角。
三、学术选题、研究、讨论制度
贤宇师兄:对,然后具体的载体就是学术研究与探讨。
汪亮师兄:再就是加些社会实践。
贤宇师兄:对
汪亮师兄:产出的结果就是论文、个人关于生命成长的文章,这样我觉得比较清楚。长期去学习一个门道,很难作为社团公共目标,
贤宇师兄:我看你最近文章中的题目都找的很对,比如对北大的研究,这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北大精神最大的旗帜。真正有这方面追求的人才能凝聚到一起。但前提必须讲清楚,否则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汪亮师兄:是,我觉得到底什么是北大精神,什么是北大历史,都缺少研究。
贤宇师兄:社团这么多人,大家可以一起去做北大的研究,一个月可以做一个课题,大家一起讨论,对共同课题大家可以一起找资料,一起讨论——北大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转化利用它?这样讨论能够深入,而且儒家、佛家、基督教都能参与,都能提出想法,想法都能验证,和实际结合。讨论结果整理成材料,以进一步提升社团凝聚力。参与讨论的是高层次的社员,其它社员也可参加,受到学术氛围的薰养,这在很多地方是看不到的。出来的成果供大家传阅,一定能和现实相关,对大家身心成长有帮助,同时反映传统文化本位价值,效用比看古书还大!看古书太远了!人也远,书也远,我们就一起面对当下这个课题,XX到底不对在哪里,大家可以一起讨论,有学术的证据来说明。我们没有预先假设,大家都可以献计献策,不一定被采纳,但已经很好了。
汪亮师兄:你是说让比较有学养的人参与讨论,新同学参加,是吗?
贤宇师兄:对,可以这样。
汪亮师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北大),特殊的年龄段(大学生,既不是少年,也不是社会上成年人),如何去探索。
贤宇师兄:如果以学术研究作为主导方向,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北大研究涉及到资源的发掘,更现实的是选修课的系统资料,怎么新鲜,怎么去选课,怎么架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很重要,不然很多人选课不会选,认识也比较浅。包括他怎么去读书,这都是没人教的,很多同学是不会读书的,读完之后就成了一团,读不懂了。这些都是社团可以教给他的,一旦实现,吸引力也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有过硬的东西,你不会我来教你,那他们就来了,因为学术方面的东西是个很大的优势,怎么去做学问。我近几年只是从抽象角度谈如何发心,但发心要真正落实还有很多技巧,怎么把发心用到具体事务中间,有很多需要摸索。这些你们比我懂的多,这些可以系统地总结,和信仰连在一起。因为在北大首先要把读书作为修行。如果这个搞不成就麻烦了。把北大生活和学习变成一种修行真的很好。社团可以作为一个载体去传播,不是光讲上帝,讲信仰,它还可以讲很多别的东西,如具体的技巧,可以融成体系去讲。
汪亮师兄:最后就慢慢把大家建构起来,把信仰、学习、生活结合。
贤宇师兄:大家系统讨论,系统地出成果,这些资料留下来,社团的影响力、凝聚力和研究深度会很不一样!不管儒家文化还是什么文化,都需要具体的文化素质。
汪亮师兄:都需要什么?
贤宇师兄:细节作为载体呈现。这些细节不是抽象的,可以预先大体摸索,各个拿出自己的东西来,这个比较容易实现。
汪亮师兄:你是说各自从自己的学习和修行中拿出自己的东西出来,而不是大而化之的。是这样吗?
贤宇师兄:对。如果有一天,我读书很有感觉,突然又没了,到底有什么用呢。这就需要把它们记下来,变成可以普遍的、可重复的,大家都能效仿的东西。这样他可能第二天没了,过了十天之后又会有。但若不记下来,可能永远消失了。
汪亮师兄: 是,我也同感,感觉很多想法都没有及时记录,遗忘了,生命也浪费了,所以现在想多写一写了。
四、我们可以大有作为
贤宇师兄:包括书目,也可以系统推荐,推荐给各种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也可以有不仅在传统文化且在学术上的系统引导。书目推荐、地方文化介绍、传统文化介绍等都可以去做,许多事情都可以去做。现在中国学术界本身比较乱,这方面的工作没有,或者做的角度很单一。
汪亮师兄:各自做的角度都不一样,不能拧成一股劲。
贤宇师兄:我们有这么多不同信仰的人,又有北大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缘特点、人的特点,这么多优势,这方面工作时能够做的。可能比北大老师做的还好,因为他们的研究是单一的,没有这种团体的力量,它的这种整理和社团的能力也不一样。团体既有实践的平台,又有受众的人群,这些都是合一的,然后又有这么好的地理位置、学术资源。
汪亮师兄:这比做成单一的儒家团体,或佛家团体,更有意义。再多定一些团体只是增加信众数量,但不能解决北大的普遍问题。如果你刚才说的东西能做好,好处可以普遍化,即其他北大同学可以用我们的成果,是吗?
贤宇师兄:这其实也是龙泉寺的核心理念,修行必须落实在对这个时代最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我们现在在出一本戒律方面的书,这就是对佛教界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已经出来了一本。
汪亮师兄:戒律方面的书?
贤宇师兄:对,就是对古籍的整理和校勘,这个工作一千年都没人做。
汪亮师兄:为什么一千年都没人做?我觉得很奇怪。
贤宇师兄:因为律宗在宋代之后失传了。
汪亮师兄:民国时期的李叔同不在学律宗吗?
贤宇师兄:弘一法师所处的时代和团体条件都不具备,他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只是接着他的基础上去做,因为弘一法师是我们的祖师,我们是直接承袭了他的传统。传承事业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出的就是他的书,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校对。我们现在有电脑,校对会比较快。
五、海纳百川&传教底线
汪亮师兄:我觉得这个挺好。还有一个问题,你刚才说到社团有一个共同目标,又有这么多小团体,如何去定位它们呢?是当作私人小团体,还是社团一部分。
贤宇师兄:要看情况,如学校是否允许,是否必要。如果学校对宗教小团体卡得不严,若社团已经有了(宗教小团体)的话,它自己怎么办,那是它的事情,个人的事情,不是社团的事情,条件允许可以组织……,条件不允许就包容。例如师兄想组织儒家小团体,那也可以,就是经常聚会。
汪亮师兄:就是谈他们几个人的事情,而非社团的事情。
贤宇师兄:对。但这种小众的群体性和社团的群体性要协调,不然大家觉得这个小众特别奇怪。不能(让小众)影响社团发展。比如明博师兄找几个人搞几个新的教会,那也可以呀,我只是随便一说。他要在社团里面传教也可以呀!
汪亮师兄:传教也可以?
贤宇师兄:这只是个人的行动,不是社团的行动。但他个人的传教行动要和社团探索民族、文化、社会相协调,不能搞出不协调的、对大家有负面影响的、学校也不能接受的事情。
汪亮师兄:对,我觉得就是要跟中国文化相结合,朝各个方向去努力,这才是社团可以包容的。
贤宇师兄:如果他想加入基督教,想传教的话,他不用依托社团而存在,他找别的地方也可以呀。我们希望他在社团里活动是因为这东西和传统文化有关系,对于中国社会、文化有帮助,在社团里发挥作用。如果它这东西是传教性非常强的,那我们自己也承受不起。
汪亮师兄:我们自己是包容性的,但如果你要排他,那就不合适了。
贤宇师兄:如果他排他性太强,说传统文化不行了,那肯定不能允许。如果讲“信基督者上天堂,不信者是魔鬼”,那大家肯定不能理解。他至少要对传统文化有好感,愿意倾听和学习,我们才能接纳他。他如果觉得他是最伟大的,他来社团只是为了传教,这种心态就不能容许。
汪亮师兄:对。
贤宇师兄:所以还是心态的问题。至于具体他怎么去做是个问题。
汪亮师兄:对,心态我觉得是要事。这样可以把社团优势发挥出来,也能凝聚更多人。如果他想具体深入某一门,他可以和某些人一起去学习,另外去找一些老师也是可以的。是吗?
贤宇师兄:对,他可以去找,找了之后他可以用学到的东西在社团发挥作用,帮助大家去实践,帮助那些没有学的人。比如学了佛法,佛法里面什么东西对大家最有帮助,他可以提供出来,包括稍带一点宗教性的,让大家有所了解,那也可以。他再有一定的宗教性,那是他个人的事情,都没什么关系。只要他自己觉得对大家有帮助,不排斥别人,就可以。
汪亮师兄:对,包容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否则又要兼容这么多,他自己又不包容,社团凝聚力很容易出问题,是吗?
贤宇师兄:对。
汪亮师兄:如果往这方向的话,对社团、社长要求很高呀!你觉得呢?
贤宇师兄: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在学术研究中要在学业、事业、道业的关键问题上有很深的体悟,才能做好。包容不成问题,因为这有一定标准,只要他的行为没逾越底线就没问题,然后我们拿一个共同的瓶子把大家凝聚起来,反复去讲,这样就有凝聚力。但关键的还是怎样将学业、事业、道业相结合,和时代结合,做出的东西又对大家又有帮助,这就是实质性的内容。
汪亮师兄:嗯,学业、事业、道业。道业主要还是自己的事情,是吧?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业、事业、道业,社团主要靠事业来凝聚人,然后事业里面又渗透了学业和道业。
贤宇师兄:对,但有一些基本理念是可以由社团共同学习的,比如说儒家的很多东西,但出来之前先要考虑好,不能搞出一些大家不能接受的东西出来。如过强的家族观念,要慎重,不能有太强的家的色彩,而是以为大家服务的心态来愿意接受。怎么做解释的问题,其实儒家如果真正解释得好,任何人都能听说的。
汪亮师兄:同感。
贤宇师兄:不要用儒家这个概念吧,用儒家那些可以接受的点,如心灵的进化、人文关怀,都可以讲通的。
汪亮师兄:就是要做一些创造性的解释。
贤宇师兄:大体还能做些解释,这些都是大家能接受的。
汪亮师兄:你刚才说社长要对学业、事业、道业有很深的体会。
贤宇师兄:XX社长有一群人在这方面探索得可以,这是用功的重点——把三者结合起来。
汪亮师兄:这也是学术界挺缺少的。
贤宇师兄:所以我们就解决那些困难的问题,别的问题都不要管它,行吗?大家都出力就好吗,不存在学习为主,其它不用管的问题。不要提出哪个为主那个为辅的概念,否则易引起排斥。就应对时代最核心、最困难问题。这类问题有很多呀,随便想想就能提出很多,例如可以关注下中国有哪些社会群体比较有生命力,像仁爱慈善基金会、一些书院,不要找那些有很大问题的,要找那些最有生命力的群体,去交流、合作,这个需要调查的。包括企业、学者,这个需要系统的社会调查,调查直接的好处就是,谁想要去哪个团体,他就可以直接去,没有后顾之忧。大家不是关心前途问题吗?就可以这样解决呀!不然怎么解决,真正要找工作他没办法呀!只能社团一起将这些好的可能性列举出来。我们列一张表,给每个人做一个介绍、定位,有那些较好的群体如仁爱慈善基金会,反正大家不断适应吧,包括政府,它作了很多事情、项目,也要有个了解。这个可以大家一起去做,一切去找。
……
贤宇师兄:我觉得主要是社团怎么去接纳他,让他发挥作用。选题目、北大课程、西方教育制度。很多人不是要去留学吗?肯定现在就要了解西方教育制度。西方是怎么回事,要做哪些文化准备,这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对西方大学的系统了解、考察,包括留学海归的回馈,既可以出社会学调查论文,又可以做大家出国留学的资料。
六、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结合研究,一举多得
汪亮师兄:对。就是刚才说的社团内的三类人吗?1、修行为主的;2、社会服务为主的;3、学业为主的。三类人会碰上什么问题?需要了解什么东西?我们都可以做些努力,这样可以真实地解决大家的困难从个人层面来说可以切实地帮助大家,另外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角度去思考,它们有哪些困难,是吧?
贤宇师兄:这两个其实是一个问题,或者可以看成一个问题,比如说你了解这一个人遇到了哪些问题,就代表了这一类人遇到的问题,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社会群体,可用社会学方法对它研究,最后的结果既对社团又对个人有帮助。欲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还要还原到个人身上。
汪亮师兄:还是要把两个结合起来。
贤宇师兄:若专门研究社会问题,脱离了个人视角,则研究不够清楚;若专门研究个人,脱离社会,则只代表个人,没有推广去了解他身边的社会环境,很多资源没用上,很多盲点没看到,从而个人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解决。所以必须将个人与社会放在一起去看。做一件事要发挥3-5件事的功效,不同角度去看则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汪亮师兄:就是说要发挥能量到极致。
贤宇师兄:做一件事情,把它产生的影响都要看到,比如写一篇文章,我可以考虑到哪些人会看到这篇文章,或者这篇文章要达到某个杂志社的标准、某个学术标准或某个老师的标准,那我这篇文章写出来不光是自己学术历程的记录,也可以给别人很多实际的帮助。
汪亮师兄:这样就有大量事情可以做了,如果仅仅把儒家或佛家定位为主要,的确会有些问题。
七、集体的力量
贤宇师兄:社团这么多人,做一个课题很快的。比如一个人做一个博士论文可能要搞很久,3-5个人真正投入去做,可能一个月就能出一篇论文,很有水平的,能发期刊的。所以集中去做的话,共业之力会非常大!
汪亮师兄:就是说我们出论文,很大一方面还是学术的成果。
贤宇师兄:对。
汪亮师兄:同时大家在里面也有一个修行的进步,不能搞成一个修行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