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后的柳智宇:整体性修学方式的视角、语言和内容
(2014-04-20 09:39:49)分类: 读书心得 |
上山后的柳智宇:整体性修学方式的视角、语言和内容
视角 |
语言 |
内容 |
标准 |
具体内容 |
成就 |
学术的视角 |
“他者”的语言 |
理论、知识 |
客观、系统 |
经典、文本、理论、史实本身 |
学业 |
时空坐标(社会背景、历史脉络、文化比较) |
|||||
学习方法、技巧和规范 |
|||||
心灵的视角 |
“我”的语言 |
生命经验 |
真诚、虔诚 |
生命经验 |
道业 |
实践的视角 |
“我们”的语言 |
事项 |
针对性、操作性 |
个人实践(历事练心) |
事业 |
团体实践(团体合作、伦理互动) |
|||||
社会实践 |
所谓整体性修学方式,是将道业、学业与事业,或者说读书、实践与修行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修学的方式。在这个学科分类细化、身心分离的时代,古人的学术传统非常值得我们继承。这种方式主要是在修学团体中开展的。
三种视角是学术的视角、心灵的视角和实践的视角。经典、史实、理论、文本和社会文化的整体面貌等,是可以用学术方法加以分析的,而心灵则是个人独特的,只能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应他人的心灵,而不能简单的以现代科学的观点说古人是“幻想”“迷信”。有可能我们的科学是错误的,因为科学也是在有限的生命经验上建立的。其中特别的是相信“圣言量”,即圣人的宗教体验和生命境界,这当然不能作为学术的依据,但我们需要尽可能的采取学术方法去证成圣者的体验和观点。实践的视角则是怎样在现实生活中体会、落实我们所学到的,怎样去完成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这个实践必是和自己相关的,要么是和一个团体相关的,如果不是自己或同在一个团体中的人亲身经历的,我们说起这事来必是隔膜的。
三种语言的标准是不同的。“他者”的语言要求客观性、系统性,客观是要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不能歪曲史实,不能曲解经典,观点可以不同,但至少要能自圆其说,因此一些训诂学和史料学的基础是需要的;系统性是说要在一个大的时空坐标下看问题,例如看一位圣人或高僧的事迹,就要联系当时的社会道德情况、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的疾苦、社会的问题等等,又可以从历史上去找到一个定位,还可以把中国、西方、印度等不同的文化比较起来看,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经典和史实,并与现实发生关联,更重要的,启迪大家广大的格局和发心。“我”的语言,要求真诚、虔诚,用我的心去贴近圣人的心,用圣人的心来净化、拔济我的心。“我们”的语言,要能有针对性、贴切妥当,要能给人以力量,要有很强的操作性,且可以检验。例如学习《孔子传》,讲到孔子孝顺母亲,那么首先理出历史和社会背景,目的是让大家更好的在情景中理解孔子。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要在体会孔子的心境,内心产生净化和改变。这要求和自己的生命经验相结合,圣人是“先得我心者”,圣人不是神仙,以我本心去发端、流露,自然能有与圣人共鸣之处,只是我没有将其长养、发展。通过反观,就知道自己有与圣人相共的善根,或者说善端,以此善端去推广扩大,便是“涵养”之功;知道自己曾做过那么多违背良心之事,在不断地斩截自己的善根,悲痛难忍,誓不再做,这便是“忏悔”之功。最后,要能落实到实践上,可以举出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团体中彼此之间的例子,让大家有一个生动的理解;也只有这样,大家才觉得在团体中的承担是一种修心,是不枯燥的。还要举出具体的操作方法,以适应具体的人事,再推而广之,了解如何在社会上,或其他的环境中去实践。
如表中所列的七种具体内容,代表不同的角度,如能适当的结合起来,学到的内容会非常深广,开阔思维,触类旁通。当然,这要求组织者有深刻的生命体验和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才能深入浅出,信手捻来;同时对学习的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情况不允许,可以就其中几个角度重点去发挥,而心灵的净化、提升是一切的根本,其他的或者是为了达到这一点,或者是以此为基础向外展开。
并不是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就一定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首先,组织者要密切关照每个成员的根器条件、身心状态以及学习领悟的程度。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要针对大家当前的困惑、困难来开演;对同一个概念,又每个人的理解程度差异很大,有的人是从生命体验上来领悟的,有的人只从实践上来理解,有的人只从学理上来理解,有的人只从文字概念上来理解,乃至有的人是一种和成见、偏执混在一起的错误理解,这就要观察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面部表情、动作和发言等,有针对性的调拨、补充、调整。又如一些基础的学习能力,如读懂文本,梳理解释,复习回顾,查找文献,写作能力,快速阅读能力等,需要刻意的培养和点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且要强调其重要性,并让学习的人感受到这些能力的好处,而不是空谈理论。有了扎实的功底,在信仰和学问才能自发地进步,而不是依赖别人。
第二,这几种材料本身都有局限性。知识的局限性就在它与心的隔膜,如果不用心去贯通之,就是一堆死的知识,乃至可能让人退失信仰;其次,知识的组织极大的受到解释者格局的影响,如果知识结构不够全面,他所解释的知识就是一种切片式的。生命经验的局限性在于,短暂的觉受,或者说高峰体验,可能并不能通向长远的、完整的生命成长,就如一个爱好静坐、气功的人,可能是极端冷漠的,他在修行中的强烈体验,恰好成为他不关心现实世界的理由。对生命体验的描述和解读,必须整体性生命成长的角度去看,要以对他人、社会的帮助为检验的标准。实践的局限性,在于不同环境中的处事原则是有差异的,在一个单纯的团体氛围中和乐观的人,到了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或者仅仅是换了一个环境,可能马上就被打垮了。必须培养处一种不依赖于环境的实践力。
第三,这些材料的选取与整合的程度,取决于组织者、宗教修持的深度、心胸格局的广度以及实际阅历的厚度。
是事业、学业、道业,三业也是三种发心:以实际行为去帮助他人,承担众生苦乐的发心;谦下学习,以求了解众生,明达事理的发心;归回自心,自我净化的发心。就个人学习来说,做任何事情,应该同时具备这三种发心,训练自己在三方面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外在给予自己这三方面的发展。
不管外面的学习环境或引导的方向怎样,如果能经常回归自心,从这几个角度去思考和实践,那就是一种整体性的修学,就是完整的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