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社《论语》修学活动
(2014-03-03 13:28:35)分类: 核心骨干修学 |
耕读社《论语》修学活动
第一次 2014年2月23日
“孔子其人”
7.37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郑氏注》
郑曰:“厉,谓严正貌。”
《论语注疏》
○正義曰:此章說孔子體貌也。言孔子體貌溫和而能嚴正,儼然人望而畏之而無剛暴,雖為恭孫而能安泰,此皆與常度相反。若《皋陶謨》之九德也。他人不能,唯孔子能然,故記之也。
《论语正义》
○正義曰:《釋文》云:“一本作‘子曰’,皇本作‘君子’。案此章說孔子德行,依此文爲是。”阮氏元《校勘記》:“案今皇本仍與今本同,不作‘君子’,疑有脫誤。觀後《子張篇》“君子有三變”章義疏云:‘所以前卷云“君子溫而厲”是也。’則皇本此處當脫一‘君’字。”案:皇以“君子”即“孔子”。《文選·冊魏公九錫文》注引《論語》鄭注云:“厲,嚴整也。”當即此文之注。《後漢·崔駟傳》注:“厲謂威容嚴整。”《釋文》:“厲一本作例。”案:“烈山”亦作“厲山”,疑一本用叚借也。皇本“威不猛”,無“而”字,似誤脫。《說文》:“猛,健犬也。”引申爲剛烈之義。凡人生質,皆由受天地五行之氣,剛柔厚薄,各各不同,故惟備中和爲難也。《書·臯陶謨》言“九德之事” 云:“寬而慄,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鄭注:“凡人之性有異,有其上者,不必有下;有其下者,不必有上;上下相協,乃成其德。”即此義也。“恭而安”者,恭而有禮,故安也。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译注》
孔子温和而嚴厲,有威儀而不兇猛,莊嚴而安詳。
【附】:《尚书正义》对“九德之事”的解释(大字是经文,小字是题为孔安国的注,“○”之后是唐代陆德明的音义)
禹曰:“何?”问九德品例。皋陶曰:“宽而栗,性宽弘而能庄栗。柔而立,和柔而能立事。愿而恭,悫愿而恭恪。○愿音願。悫《切韵》苦角反。恪,苦各反。乱而敬,乱,治也。有治而能谨敬。扰而毅,扰,顺也。致果为毅。○扰,而小反,徐音饶。毅,五既反。直而温,行正直而气温和。简而廉,性简大而有廉隅。刚而塞,刚断而实塞。○断,丁乱反。彊而义。无所屈挠,动必合义。○挠,女孝反。彰厥有常,吉哉!彰,明。吉,善也。明九德之常,以择人而官之,则政之善。(○正义曰:“愿”者悫谨良善之名。谨愿者失於迟钝,貌或不恭,故悫愿而能恭恪乃为德。○正义曰:“乱,治”,《释诂》文。有能治者,谓才高於人也,堪拨烦理剧者也。负才轻物,人之常性,故有治而能谨敬乃为德也。……正义曰:“简”者,宽大率略之名。志远者遗近,务大者轻细,弘大者失于不谨,细行者不修廉隅,故简大而有廉隅乃为德也。○正义曰:“塞”训实也。刚而能断失於空疏,必性刚正而内充实乃为德也。……“宽”谓度量宽弘,“柔”谓性行和柔,“扰”谓事理扰顺,三者相类,即《洪范》云“柔克”也。“愿”谓容貌恭正,“乱”谓刚柔治理,“直”谓身行正直,三者相类,即《洪范》云“正直”也。“简”谓器量凝简,“刚”谓事理刚断,“强”谓性行坚强,三者相类,即《洪范》云“刚克”也。而九德之次,从“柔”而至“刚”也,惟“扰而毅”在“愿”、“乱”之下耳。)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论语注疏》
馬曰:“困,亂也。”
○正義曰:此章記孔子言忠順孝悌哀喪慎酒之事也。困,亂也。言出仕朝廷,則盡其忠順以事公卿也;入居私門,則盡其孝悌以事父兄也;若有喪事,則不敢不勉力以從禮也,未嘗為酒亂其性也。他人無是行,於我,我獨有之,故曰:何有於我哉。
《四书章句集注》 说见第七篇,然此则其事愈卑而意愈切矣。
注: “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
《论语译注》
孔子説:“出外便服事公卿,入門便服事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禮,不被酒所困擾,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釋】⑴父兄——孔子父親早死,説這話時候,或者他哥孟皮還在,“父兄”二字,只“兄”字有義,古人常有這用法。“父兄”或者在此引伸爲長者之義。⑵何有於我哉——如果把“何有”看爲“不難之詞”,那這一句便當譯爲“這些事對我有什麽困難呢”。全文由自謙之詞變爲自述之詞了。
7.18 葉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郑氏注》
《论语注疏》
[疏]“葉公”至“云爾”。
○正義曰:此章記孔子之為人也。“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者,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菜於葉,僭稱公。問孔子為人志行於子路,子路未知所以答,故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者,孔子聞子路不能答,故教之。奚,何也。言女何不曰,其孔子之為人也,發憤嗜學而忘食,樂道以忘憂,不覺老之將至云爾乎。
○注“孔曰”至“以答”。
○正義曰:云“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菜於葉,僭稱公”者,據《左傳》、《世本》文也。名諸梁,字子高,為葉縣尹。楚子僭稱王,故縣尹皆僭稱公也。
《论语正义》
○正義曰:“發憤忘食”者,謂好學不厭,幾忘食也。“樂以忘憂”者,謂樂道不憂貧也。“不知老之將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強不息也。《荀子·勸學篇》:“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是夫子忘老之意也。《孔子世家》言“齊景公卒之明年,孔子自蔡如葉。葉公問政”云云,“他日問孔子於子路”
云云。計夫子時年六十三、四歲,故稱老矣。又《世家》“其爲人也”句下,有“學道不倦,誨人不厭”二句。皇本“至”下有“也”字。
○注:“葉公”至“以答”。
○正義曰:《左·定五年傳》:“葉公諸梁之弟後臧從其母於吳。”《哀十六年傳》稱沈諸梁,《莊子釋文》云:“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杜預《左·宣三年》傳注:“葉,楚地,今南陽葉縣。”其故城距今縣治二十里。據《左傳》葉公是縣尹,非食采之邑。故鄭注《禮·緇衣》云“葉公,楚縣公”是也。《鄉飲酒注》:“大國有孤四命,謂之公。”《士喪禮注》:“公,大國之孤四命也。”若然,則諸侯臣得稱公,故《左傳》有邢公、棠公、商成公、白公。此葉公亦是四命之孤,非因僭稱也。然高誘注《呂覽察微篇》、《淮南覽冥訓》並云:“楚僭稱王,其守邑大夫皆稱公。”則以公爲僭稱,漢儒已有是說,不始於僞孔矣。“未知所以答”者,子路以己之知不足知聖人也。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译注》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爲人怎麽樣,子路不回答。孔子對子路道:“你爲什麽不這樣説:他的爲人,用功便忘記吃飯,快樂便忘記憂愁,不曉得衰老會要到來,如此罷了。”
【注釋】⑴葉——舊音攝,shè,地名,當時屬楚,今河南葉縣南三十里有古葉城。葉公是葉地方的縣長,楚君稱王,那縣長便稱公。此人叫沈諸梁,字子高,《左傳》定公、哀公之間有一些關於他的記载,在楚國當時還算是一位賢者。⑵云爾——云,如此;爾同“耳”,而已,罷了。
7.19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注疏》
鄭曰:“言此者,勉人學。”
○正義曰:此章勸人學也。恐人以己為生知而不可學,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愛好古道,敏疾求學而知之也。
《论语正义》
○正義曰:敏,勉也,言黽勉以求之也。說本朱氏彬《經傳攷證》。皇本“敏”下有“而”字。
○注:“言此者,勸人學。”
○正義曰:生知者,不待學而能知也。夫子亦是生知,特以生知爲上,謙不敢居,且恐學者自恃聰質,將懈於學,故但以學知自承,且以勸勉人也。
《四书章句集注》
好,去声。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敏,速也,谓汲汲也。○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论语译注》
孔子説:“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得來的人。”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郑氏注》
郑曰:“言忠信仁(人)少之中有之,如丘之好学者寡也。”
《论语注疏》
○正義曰:此章夫子言己勤學也。十室之邑,邑之小者也。其邑雖小,亦不誣之,必有忠信如我者焉,但不如我之好學不厭也。衛瓘讀“焉,為虔切”,為下句首。焉,猶安也。言十室之邑雖小,必有忠信如我者也,安不如我之好學也?言亦不如我之好學也,義並得通,故具存焉。
《论语正义》
《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译注》
孔子説:“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又忠心又信實的人,祗是趕不上我的喜歡學問罷了。”
7.15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郑氏注》
郑曰:“疏之言粗,肱之言臂。”
《论语注疏》
○正義曰:此章記孔子樂道而賤不義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者,疏食,菜食也。肱,臂也。言已飯菜食飲水,寢則曲肱而枕之,以此為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者,富與貴雖人之所欲,若富貴而以不義者,於我如浮云,言非已之有也。
《论语正义》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曰:“疏食,菜食。肱,臂也。孔子以此為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鄭曰:“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已之有。”
○正義曰:《說文》云:“飯,食也。疏,粗也。粗,疏也。”《詩·召旻》“彼疏斯粺”,鄭箋:“疏,麤也,謂糲米也。”段氏玉裁《說文注》云:“糲米與粺米校,則糲爲粗。”《國語》“食粗衣惡”是也。“稷與黍稻粱校,則稷爲粗”。《喪服傳》“食疏食”,注“疏猶麤也”是也。案:《論語》三言“疏食”,皆謂糲米,亦當兼稷方之。今之高粱,北方用爲常食,比粱黍爲賤也。《釋文》云:“疏,本又作蔬。”皇本作“蔬”,因孔注致誤。《說文》云:“枕,臥所薦首者。”“樂亦在其中”者,言貧賤中自有樂也。《呂氏春秋·慎人篇》:“古之得道者,窮亦樂。所樂者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爲寒暑風雨之序矣。”斯其義也。“不義而富且貴”者,謂不以其道得富貴也。“浮雲”者,《說文》:“浮,汎也。雲,山川氣也。”孟子謂“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不爲”。故孔子自言不義之富貴,視之如浮雲然,明無所動於心也。劉氏逢祿《述何篇》:“此因上章而類記之。不義之富貴,不特蒯聵與輒也,即石曼姑之受命於靈公,皆不義也。”
○注:“疏食,菜食。肱,臂也。”
○正義曰:《說文》無蔬字。疑古菜食之字亦作“疏”。《禮記·月令》云:“有能取疏食。”注:“菜曰疏。”是也。疏爲菜之通名,不爲粗惡,孔此注誤也。《說文》“肱,臂上也。肱,古或從肉。”《廣雅·釋親》:“肱謂之臂。”
《四书章句集注》
饭,符晚反。食,音嗣。枕,去声。乐,音洛。饭,食之也。疏食,麤饭也。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程子曰:“非乐疏食饮水也,虽疏食饮水,不能改其乐也。不义之富贵,视之轻如浮云然。”又曰:“须知所乐者何事。”
《论语译注》
孔子説:“吃粗糧,喝冷水,彎着胳膊做枕頭,也有着樂趣。幹不正當的事而得來的富貴,我看來好像浮雲。”
【注釋】⑴疏食——有兩個解釋:(甲)粗糧。古代以稻梁爲細糧,以稷爲粗糧。見程瑶田《通藝録·九穀考》。(乙)糙米。⑵水——古代常以“湯”和“水”對言,“湯”的意義是熱水,“水”就是冷水。⑶肱——音宫,gōng,胳膊。⑷枕——這裏用作動詞,舊讀去聲。
集解:李伟玉,邵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