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游学】人生而定型?印度种姓制度
(2011-05-27 18:00:30)
标签:
种姓印度婆罗门吠陀经梵天人文自由行普鲁沙文化 |
原来,文明世界中还存在着你无论多努力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属性的规则!而且如果你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这一切,只能越变越糟,陷入更深谷底。
请跟我一起来了解下印度的种姓制度吧。
种姓制度:
是印度语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居住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据所居聚落不同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根据印度教徒的出身不同把他们分成四个不同等级。划分依据是印度教典籍《吠陀经》中的原人歌(Purusa)。原人即梵天创造的第一个人。
===============================================================
原人的嘴变成第一等级
原人的手变成的第二等级
→
原人的腿变成的第三等级 →
原人的脚变成的第四等级 →
================================================================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
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者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成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
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婆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童话来解释,说原石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脚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
婆罗门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
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 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总的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 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
参考资料:
小鹏 《莲花之上》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西祠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