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所有心理症状不外乎个体无法承受一些负性情感的结果。无法承受的悲伤变成忧郁,无法承受的恐惧变成焦虑,无法承受的愤怒变成反社会人格。之所以称其为症状,指的是它的表面上不可理喻的性质。比如强迫症的洗手,弥漫性焦虑症的无处不在的担心。
- 因此心理治疗就是和病人一起来承受这些情感,心理治疗师来尝一些病人的痛苦,或称让自己被病人感染。这具有奇妙的作用,病人的孤独古怪之感将大大减轻。心理治疗师之所以可以被感染,是因为他的名字也叫人,他也生病,或具有感染任何病的潜质。
- 另外一个治疗的核心要素就是赋予这些情感一些名字,一些不同过往病人所能想到的名字。这就是所谓的新的故事的创造过程,或称作“意义的制造”。
- 这些名字,这些故事,通常是诗意的故事。 它饱含情感(因为情感本来就是它的母亲,如上所述,是那些难以承受的情感在治疗师和病人的相遇中怀孕,生产出这些诗意的故事); 它有时犹如梦幻,所以有些治疗师称其为“学会如何做梦”。
- 人生是实?是梦?
貌似实的不能再实的现代社会,其实无处不连带着梦想。我们来看上海这个城市:“东方明珠”,“世博会”,“新天地”。。。。它的梦想是物质的繁盛,是金融中心的尖塔。。。。还有多伦路上怀旧30年代的对对拍婚纱照的男男女女。。。。
再看看中国所有城市最让人浮想连翩的梦的标志:不就是房地产广告吗?去听听那些名字,去看看那些广告牌上如天堂一般的油画。中国人睡得死死地在这样一类梦想中。无论贫富贵贱,请看“蜗居”吧。(因此你以为房价会降吗?)
中国人从上个世纪至今,最大的梦想就是富国强兵,它依旧延续着,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政绩工程,富豪俱乐部。。。。
其实,中国人这个梦想,是个其实并不太大的梦想,当中国人渴望不仅仅经济上列于世界强国,而渴望文化上也顶立于世界的时候,中国人还打算继续这个因自卑所以想超越的模式吗?
什么时候,中国人可以真切地学会梦想另一个更大的梦?更准确地说,是活在另一个更大的梦中?
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这将是一个关于“上帝”的梦! (这里的上帝当然不仅仅属于基督教的专利。)
- 白岩松在“你幸福吗”中说的好:“中国人需要信仰。”
但是真正实现了的转型的标志是,我们不再谈需要,我们就已经生活在信仰之中。
换句话说,我们就已经生活在一个大梦中。
是的,做那个最大的梦!最大的梦已经没有边界,所谓的现实不过这大梦中的一个阶段,一小部分。
- 20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伟大的美国人所创造的虽然也伟大但其实很年轻的心理科学,出现了新的一股潮流,那就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令人耳目一新地研究积极情感,当你仔细熟悉了这些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感研究之后,也许你会和我一样问:“这些积极情感来自何方”?
除了“上帝”,我觉得无法回答。
让我们听一下它们的名字:
信赖,希望,爱,敬畏,神奇, 灵感, 振奋,兴趣。。。。
有什么能比起那些生活在这些情感之中的人更幸福呢?
难道我们不能说这应该就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吗?难道我们不能说,你所追求的一切, 金钱,名誉,地位,感官,依旧都是第二性的,它们只有服从于那个终极的追求之下,才是理性的吗?
- 当然我们的故事不可能摆脱另外的一半:
悲伤,恐惧,愤怒,羞愧。。。这是精神分析拿手好戏的地方。
这一切,多像是人类离开上帝失去乐园之后的情形。但是在那个大梦之中,有另外一半故事,那就是通过心灵之敞开,心灵之努力,重新和上帝的结合。
敞开是去接受恩典,努力是勇敢地面对黑暗。
心理治疗最原始的祖师我想是苏格拉底,他既追寻神,却也是理性之先师,他开创的那一条新的路,叫:“认识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