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宴围坐,一朋友说,
人生有四种境界,
第一是追求自然本能的境界,
第二是追求功利的境界,
第三是追求道德的境界,
第四是天地之境界。朋友未说明出处,我也不想去追究,毕竟是朋友之间一种闲聊,而且这位朋友也不是学术圈的朋友,心理学圈的朋友。
如今令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件事是,对这些离心理学较远的朋友并且总会在我面前一再强调“我是俗人”的朋友,如何谈论心灵?如何达致心灵的连接感?
想起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划分朋友的方法,这种说法如下:有三种友伴,第一是玩伴,第二是利益之伴,第三是什么?先卖个关子,留个白。
玩伴很好理解,一起喝酒,一起购物,一起搓麻将,一起炒股;新近读一本小说,突然发现里面一种说法很新鲜,叫“炮友”,特别俗但常见,按下不表。还有一些玩友,比较风雅一些的,比如音响发烧友,摄影爱好者,登山爱好者之友。
利益纽带之友更是最常见的,非常普遍的,老板和雇员,领导和下级,生意合作伙伴,推销员和顾客,同事和同事,也许还有现代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同学和同学。。。。。这些关系,以某种功利的共同利益的纽带将人们连在一起。
如果将这两类朋友对应于人生的以上境界,本能之境和功利之境,都很好对应上去吧?
那么道德呢?在利益纽带关系之中,诚信,职业道德一类也是密切关联着的。
在这里,我会想到另外一种关系,即亲情。并联想到目前国内目前盛行的一个由一名著名僧人发起的恢复传统运动。他的倡导非常非常有意思,做法是内修净土,外修弟子规。他们全盘回复中国古代说法:以三纲五常为纲,
认为这显示天道。这种说法的核心是将各种关系都以家族关系比喻之。
这种说法似乎要努力用家庭的比喻将这不同的关系(如玩伴,利益伴及另一类伴一网打尽。)他们用心尚佳,但我怀疑他们永不会成功,因为家庭之外不是家人,如果你要强调和谐,那是另一种逻辑上的和谐。他们似乎太“理想主义”了,而这“理想主义”不知是否真的在中国历史上实现过,即使实现过,它是否还能在这个现代的,市场的社会中实现。这派人老拿西方作为批判的参照物,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才能就救世界。可惜的是,他们的大本营就在风景秀丽人文祥和的澳大利亚。。。。而不是中国山东,或太原五台山旅游圣地什么的。
有第三种友伴,应该叫做灵魂之伴。它区分于前面两者,我想将它连于从天地贯穿于道德之境,也许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说法吧?
天地之境未免玄乎,倘生命中有灵魂之伴,也许一切便落实许多吧?记得写过一篇短文,叫“论友情”。试图探讨的就是这个。
什么是灵魂之伴?你以为它是什么样的?你以为它有吗(你需要说明它所有的区别于玩伴和利益之伴的特质)。。。。。
我绕开了关于婚姻的讨论。
那是因为,是不是要把玩伴(性),利益之伴,灵魂之伴全部一网打尽于婚姻中是可能的?天底下美满婚姻不易得,大约就是这样的道理吧。外遇之多见和终究也不能圆满,大约也是因为如此吧。
最后,想到要谈我比较清楚的心理咨询关系了。心理咨询关系是灵魂伴侣吗?当我们谈论陪伴来访者这样一种心理咨询思想时,我觉得这很接近了。
但是我还是反对将心理咨询看作真正的灵魂伴侣关系,我更愿意将它看作是一种通往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灵魂伴侣关系的操练。因为,咨询关系是非对称的,是要交钱的,如果你要不交钱,职业咨询师是不会干的,他要干的话,他的职业就死亡了,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我想,等到一个人具备了创造灵魂伴侣关系的条件的那一天,他/她将不再试图突破设置,想去和他/她的咨询师做唯一的灵魂伴侣关系。天下美德者纵不多矣,但不可能没有,如果你已经发展了你的美德,你何愁遇不到美德者?你遇不到美德者何愁?
灵魂伴侣关系,一个突破我们时代异化僵局的道路吗?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向它行去;我也相信,很多人会以为我在说胡话,“这是很不现实的”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