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的小说<遇见未知的你自己>,
作为一部宣扬灵性修行的通俗小说,
居然在国内成为榜上有名的畅销书,
这件事曾经令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从90年代喧嚣过来的中国人,开始知道原来还有一个未知的自己,看来可喜可贺。
但是昨晚,当我看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话剧之后,我再次遇见中国人那个再熟悉不过的自己,但却冠以名称《遇见未知的你自己》,新时代下中国人似乎有新情况了!
小说主人公现在叫沈飒,她不再只是那个不能生孩子的大公司里的高级白领,她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对新闻记者的“事实,公正”充满虔诚执着精神的非常敬业的记者。她不折不挠追踪各种社会丑陋现象,最终被其害怕丢乌纱帽的社长,主编给停职了。
沈飒的环境令她郁闷不堪,她的父母是一对几十年如一日习惯(或者热衷)于相互的语言暴力偶尔身体暴力的夫妻,当老爸偶尔出去单独旅游老妈会感到没人吵架心里寂寞的慌的感觉。沈飒还有一个好姐妹“猫”,不断让沈飒给她介绍对象,而后从第一个挑到第百个(?),觉得不行后再回头要沈帮忙找原来被拒绝的第三或第四名。“猫”大约觉得沈飒是万能的妈妈,可以随时变出她随时想要的玩具。
沈飒的老公对沈飒的事业热诚当然不感兴趣,他最关心的是沈飒给他生孩子。
编剧对这一系列细节的安排,令人最拿不准的是:他要我们感到郁闷,还是要我们欣赏这一切的好玩有趣?我的一个感觉是,编剧自己可能非常拿不准。
最为怪诞的是,当沈飒受到其不识时务的惩罚之后,原著小说中的元素出现了。这个原著中的关键要素是: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智慧老人,他的教导构成了原著小说的核心线索和主题思想。而在改编的话剧中,出现的是一个如幽灵般的声音。
我几乎不太记得这个幽灵的声音说过哪些有力量的话,只是记得她不断问:“你需要什么?”和最后的答疑:“我就是你自己”。
可是神秘幽灵教导了哪些沈飒需要去发现的未知的自己呢?
剧情如此发展:沈飒生不出孩子,因为她当年为了工作两次人工流产,而后这事被其老公知道了,老公要求离婚。沈飒继续求职,谁都不敢要她。沈飒愤怒“猫”的任性幼稚,指责她是否要考虑一下自己人品有问题。
而后,沈飒就被所有人给抛弃了。她不仅工作不保,而且连孩子都生不出。这时,她崩溃了。
沈飒的故事如果拿到现实里来看,估计这是一件很可能发生的真实。关键是,沈飒在遭遇这么多的大难和孤独后,她该如何理解这一切?
她该如何恢复?
问题就在这里了。关于智慧老人的教导,我想到的最大可能是,编剧是听不懂的,因而他引进的幽灵完全是一个多余的点缀。难怪,编剧要在这里安排一个小时工出现在沈飒的生活中,这个小时工有比沈飒还要悲惨的命运,她自己生了一个脑障的孩子,她老公因此抛弃了她,她对孩子的爱在沈飒面前的表露,打动了沈飒。
这里大约就是编剧的逻辑,他听不懂那些外来舶来品,无论是“智慧老人”还是“那个你不知道的自己”,
他能懂的是:让我们回到亲情吧,因为即使实际的亲情没有那么令我们那么感动,但那毕竟是我们唯一能想象和触摸一点感动的途径啊。或者,让我们和比我们差的人去比吧,知足就可长乐。
于是,结局是这样的,沈飒,你该臣服!
(这倒是灵性语系中常出现的词汇)。
“沈飒,你抗什么抗?你以为你是谁啊?我们大家都告诉你,社会是没有地,正义也是没有地,你把这么多人的利益都得罪了,你连乌纱帽都敢不放在眼里,你还想过吗?
”
“沈飒,这就是你想当女强人的悲剧,你现在自食其果了吧?我给你说过,好好呆在家里,生好孩子,让老公养着,这么好的事,你硬是不干,你以为你是谁啊?”
“沈飒,你的价值就是当我‘妈’,我不要长大,你要不给我东西吃,哼,你一身臭毛病,你懂吗?(‘呵呵’。偷笑)”。
“沈飒,我苦口婆心地劝你,不要太特别,你太特别了,我们比不了你。我们只有抛弃你。”
沈飒臣服了,确切地说,她是崩溃了。编剧安排她四面楚歌,最后在丈夫面前痛哭流涕地忏悔。她回到“猫”的身边,巴巴结结地收回自己的对对方的批评,重新恢复“喂养者”的身份。
这大约就是编剧心中可以了解到的所谓心灵成长。
然而这种情形,近百年前,中国人中有个叫鲁迅的人是这样写道的:“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此后,我大约不再写信的了,。。现在忘记我罢,我现在已经‘好’了。”
我再次遭遇中国人那个再熟悉不过的自己,不过,它这回要冠以什么“心灵成长”的名字吗?
这部话剧一开始的时候,以一个旁白开始:“我们每个人都带着面具。。。。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好同事。。。”这部话剧以沈飒重新回归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而告终。我不太知道编剧如何理清这里的逻辑。
大约编剧也觉得这样结束有点不美,而后他就安排了一个大团圆。沈飒生出孩子了!更惊人的是:沈飒不知怎么地,又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工作职位:某杂志主编什么的。
编剧要告诉我们什么?当你如此这样的认错忏悔之后,一切将有好的因果报应?
话剧结束了,演员谢幕时说:“如果你们看不懂,明天还有第二场,还可以来看。”演员看来知道这幕戏不好懂,底下的观众呢?他们看懂了吗?
在话剧上演的这个小城市,话剧这个古老的东西似乎是个新鲜事物,虽然消费者开始增多了,赠票看戏的习惯依旧还是相当的主流。
走在夜幕中的这个城市,它在物质观感上,是越来越漂亮了。但是,它的灵魂,何时也能一样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