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中心疗法”在中国文化下的应用

标签:
肖雪萍罗杰斯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当事人中心中国文化杂谈 |
分类: 专业文章 |
个中缘由,只有从业有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师才能有体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近年来国际上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向于整合性,即各个心理流派兼容并蓄,互相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实践,我认为除了各个心理流派的整合,来自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更需要与中国文化来进行整合。
在此只是结合我本人在咨询中的感受,谈谈“来访者中心疗法”在中国文化下的应用。由于是未经实证研究(缺乏具体的数据统计)的个人观点,难免会有观点上的局限性,欢迎各位朋友来共同交流。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诞生背景
提出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罗杰斯,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男性,是当时心理学界受人尊敬的大师级人物。试想象一下,罗杰斯放下自己“大师”的光环,用尊重的、平等的、共情的方式与那由于心理困扰而倍感自卑的人温暖地交流,被一位“大师”如此看重,这将带给当事人什么样的内心撞击呢?我似乎能听见那人在心里惊讶地对自己说:“原来我是值得被如此对待的人!”
除了罗杰斯顶着光环却放下光环的做法对来访者有治疗作用,他提出“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成长资源”这样的观点,也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崇尚自由,认为自我高于一切,)有直接的关系,人们被鼓励直面自己的任何想法和感受,接纳自己的存在。
同时我认为基于罗杰斯那优越的社会地位,他提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有一个局限性的前提假设:所有的来访者都善于自我探索,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且没有权威崇拜情结(事实上不见得是这样,只有那些受过良好的教育,且个性敏感,善于表达,愿意自省的人才比较适合这个疗法)。
集体主义和崇尚权威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集体主义,所谓“家国天下”,很多人甚至背负着整个家族的利益。所以中国人深深地恐惧与众不同,从古谚“出头的椽子先烂”和“枪打出头鸟”即可见一斑。这让很多中国人没有自我,不是不能有自我,而是不敢。
所以在心理咨询中,他们常常不敢面对自己的感受,因而就选择让自己没有感受。比如当你问他:“你是什么感觉”的时候,他会回答说:“我觉得他那样做不对”。
也许是在中国犯错误的成本太过于高(比如文字狱),所以人们很怕做错。这使得我们的先祖们早就学会了听权威的话,演变到现代社会,如果生活中没有权威,我们创造也要创造一个权威出来,然后好让权威担负起判断是非对错的责任,这样自己就可以安全地躲在权威的背后了。
在心理咨询中,这体现在来访者常常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心理咨询师,渴望他可以像神一样引领自己走出痛苦的泥沼。尤其是当他并不了解心理咨询是什么的时候,他对心理咨询师的期望值就会更加高。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心理咨询实践
比如在处理母女关系缠结的案例上,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心理咨询师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如果是西方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只要能够让来访者认识到:你是成年人了,该搬出来独自居住了,只有身体独立了,你的思想才能独立。这个咨询就基本要有实质性的进展了。
而如果是中国的来访者,她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也这样单纯地处理恐怕还是很难有突破。因为在中国,未婚的单身女孩如果与母亲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她就没有足够的理由搬出去住。如果她执意这样做的话,遇到的阻力就不单只是自己要承担“不孝”的内疚感,可能还需要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前来热心询问的压力。
所以西方的心理咨询师只要鼓励他的来访者面对自己内心的感觉,而中国的心理咨询师除了鼓励来访者面对自己内心的感觉,最好还能够和他的来访者一起讨论操作方法,尤其是讨论她的内疚感和压力,甚至是帮她一起来寻找最合适的现实层面问题的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技术的中国化
现在国内的心理咨询师大都是接受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教育,所有的心理学流派都是从西方引入,包括现在我们学习的各种教科书也都是西方人所著。
现在许多一线的心理咨询师们都已经开始关注心理咨询技术的本土化问题,在工作中做很多观察,很多总结,渐渐地将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技术和思想,在中国文化下进行变通和融合,逐步发展出中国的心理学思想和理论,为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信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