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梦境与现实

(2011-02-26 23:01:53)
标签:

肖雪萍

电影

影评

黑天鹅

达伦

阿伦诺夫斯基

成长

心理学

母女关系

杂谈

分类: 心理影评

 

电影,梦境与现实

看完《黑天鹅》已经超过十天,心里一直对它放不下,总想抽点时间说点什么。

我对这件事如此念念不忘,其实还和一个人有关系。我们上次通信的时候,她说:“最近看了美国电影《黑天鹅》,在网络上看了一些影评,感觉很多人其实都没有看懂这部电影,要找原因的话,也许还是要归于导演在最后欠缺一个对观众的澄清和交代吧。我当时就在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一定会有话要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我希望能够看到你的文字。”

我重视这封总是简短的来自远方的邮件,因为在我看来它是一种默契的心灵上的共鸣,也是单纯的精神上的联系,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珍贵的联系。

因此当我在看《黑天鹅》这部电影的时候,一边被美轮美奂的镜头吸引,一边被导演娴熟的隐喻手法所震撼,同时还在问自己:那么我将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谈论它呢?

 

电影和催眠

前些天在公交车上再次想起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开篇女主人公的一段独舞。

斜照过来的聚光灯之下,洁白的纱裙,婀娜的身姿,美妙的音乐,她的表情平静却又充满喜悦,她忘情地跳舞,似乎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随着身体的舞动而充满韵律,充满灵动的美。

音乐,灯光,舞美,镜头运动,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摄人心魂的美,这样的美,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

然后诡异的音乐响起,一个貌似魔鬼一样的男人走向她。镜头跟着来了两个大的旋转,我开始知道,这是一个梦。

他们跳双人舞,她好像并不知道他的存在,但两个人的舞步却是协调的。慢慢的,她的表情从平静美好变得紧张困惑。

终于,她在聚光灯下曼妙地挥舞双臂,像飞翔的白天鹅,音乐淡去……

这真是一个让人震惊的开场!这真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开场!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用如此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场:有着美好身姿的女子,诡异的音乐,神秘的气氛,紧张但是又富有美感的影片节奏,这无疑为整部电影奠定了一种基调,但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观众继续往下看的欲望。

而在催眠工作中,我们同样会用不一般的语言或方式,来引起被催眠者的注意,或激发他的好奇心,或让他对后面的内容产生兴趣,好使他不知不觉地进入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后面的催眠进展得更加顺利。

 

让我们来看看导演是怎么安排莉莉的出场的:妮娜坐地铁——她发现了一个吸引自己眼球的黑衣女子——忍不住去看,女子一闪而过——妮娜困惑——镜头跟随妮娜的背影——妮娜看剧院外面的巨型海报上的女人——走进演播厅。
    在其后的剧情里,我们陆续看到黑衣女子是电影的女2号,海报上的女人也在电影里有一些戏份,并且她们三个人之间有着某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深深联系。

这样的剧情推进方式,及各种元素反复出现,当然是导演经过精心设计后特意安排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观众深深地吸引住。

事实上,大部分观众不会觉察到这些元素,及每一种元素的交错出现与自己的注意力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会知道自己之所以被整部电影深深吸引,其实这些元素以及它们的反复出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其他,比如电影的全片反复出现的元素是“白纱裙”、“舞蹈”、“黑色羽毛”、“诡异的音乐”、“黑天鹅眼妆”,尤其是从电影一开场这些元素就已经先出现了,而我们的注意力也就随着这些元素游走,心情也就随之起伏不已。

 

同样,催眠工作中,我们也会用这样的方式,让来访者跟随语言中反复出现的同样元素来改变那些被固着的思维模式。

在必要的时候,催眠师会使用自己的衣着、声调、语气、语速、适时停顿等方式来创造那“反复出现的元素”,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而来访者一般也很难觉察到,自己之所以发生某些转变,其实正是和催眠师有技巧地在谈话中加入了改变的元素,而那些让人改变的元素的重复出现,促使了来访者的改变。

(此处可能有朋友会质疑:那如果催眠师用催眠技术做坏事怎么办?这是很多人都担心的问题,这里专门解释一点:人的潜意识是有自我保护功能的,如果催眠师做一些违背当事人利益的催眠指令时,当事人就会从催眠中醒过来。这是经过很多实证研究以后的出来的结果。)

 

为了将妮娜内心的成长视觉化,电影里用了大量的隐喻性镜头:

*背上的伤痕——成长和蜕变所带来的阵痛;

*偷口红的行为——渴望像她(明星)一样;渴望成长;

*黑色的莉莉——黑暗面、自由奔放的、本性;

*白色的妮娜——纯洁的、被束缚的、道德面具的;

*背上长出的黑色翅膀——心理蜕变、人格变化

*流血——能量的流失

等等……

而在催眠工作里面,我们也大量运用隐喻故事的方式来帮来访者看到更多的资源和可能性。比如当我想要让某个来访者接受自己不能立刻变“好”时,并不只是花时间向他解释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持续地做工作才能逐步逐步使状况得到改善。我还可能在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只是离开座位走到一面黑板前,用粉笔在黑板上划一个粗粗的线,然后伸手去擦那条线,我会认真地擦,一遍一遍地擦,好一会儿之后,我们会一起发现那黑板上仍然有一条淡淡的不容易看到的线。

此时,来访者自然豁然开朗了,无须再有多余的语言去解释。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位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其实就是一位优秀的催眠师。

 

绝望的母亲和渴望长大的女儿

妮娜的母亲一直在用她的方式“爱”着妮娜,包括买很大的蛋糕给节食的女儿,半夜潜入女儿的睡房看着她睡觉,给已经成年的女儿房间布置大量布娃娃,把女儿的房间装饰成粉红色,要求女儿晚上不可以外出去玩,尤其是不希望她拥有自己的朋友。

一个女性朋友望着在地板上玩得正欢的两岁幼女,深情而又忧伤地说:“想到有一天她会长大,她会变得不那么需要我,我就会感到无比心痛”。

这句话,道尽了天下母亲的恐惧和忧伤。

孩子一旦长大就会渴望离开父母去过自己的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有的母亲就会用爱的方式去控制孩子,比如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让孩子永远长不大,需要母亲的照顾。

比如那些不停提醒孩子要集中注意力的母亲(她用这样的方式使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事实上母亲的潜意识里也许并不希望孩子集中注意力,因为一旦孩子真的集中注意力了,他就会很好地完成所有的事,那个时候他就不再需要母亲了。

有些时候,母亲的潜意识里会希望孩子生病,因为生病的孩子会很依赖她,像小时候那样需要她,而她也会在被需要里感受到爱和联结,感受到自尊感。

所以,孩子就真的生病了,因为如果他不去印证母亲的预言,就是对母亲的背叛。这是心理动力学理论之下的母子、母女关系。

很多时候,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愿意去深究一些事情的真相,因为真相是让人难堪的,甚至是让人害怕的。

 

《黑天鹅》里没有出现过妮娜的父亲,也就是说,在妮娜的家庭里,父亲这个角色是缺位的。这当然也是母亲要把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妮娜身上的根本原因,而这直接导致她的爱太多太沉重,多到要把妮娜压垮的地步,所以妮娜才会出现幻觉,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她想要反抗,然而却缺乏向外的力量,所以只好向内伤害自己,并最终导致她因失控而自我伤害。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关系和谐美满,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几乎就是一定的。因为感情美满的父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经营夫妻关系上,让孩子自由地依据天性去成长——人原本就拥有让自己健康成长的全部资源。在夫妻关系和谐美满的家庭中,孩子会建立起对家庭的安全感,同时对自我有较为稳定的认识,也能跟父母学会如何经营关系,并从异性父母那里建立起健康的与异性交往的体验,这将在他成年后用在自己的两性关系上。

然而如果夫妻关系不和谐,父母中的一方就容易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是承受不起这样多的关注的。那当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说,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在成年后拥有成功而幸福的生活,就花更多的精力去经营夫妻关系吧,那比给孩子报多少个培训班都管用。

 

电影的调性问题

看到网上给《黑天鹅》定性为“惊悚片”,这让我感到很惊讶。

如果说《黑天鹅》惊悚,我想那应该全拜音乐所赐,人们觉得它惊悚,大概是因为里面有一些隐喻性的镜头表现得有些夸张,但我想,不夸张不足以引起观众心理和视觉的震撼,不夸张不足以表达导演的个人风格——貌似卡伦就是喜欢这样的表现手法。

个人认为这个电影是在讲一个人走出狭窄的自我空间,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经历的一系列内心成长和人格完善的过程。

 

梦境与现实

梦是没有逻辑的,因为梦是右脑的的产物。

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本梦见自己在屋子里吃饭,忽然没有原因地就出现在大海边漫游。并且在梦里,我们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电影就经常给我们这种感觉,有时候我们正沉浸在某个情节里想象导演的用意和故事的发展走向,忽然没有来由的,画面就变成了一团迷雾一样的东西,我们顿时把思绪拉回来,来研究这个新的画面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就像电影一样,梦境里的一切元素其实也有它本身的含义,只是需要心理工作者来进行翻译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说,女主人公妮娜是否真的患有是精神分裂症也就没有必要再去深入探讨了,虽然她常常出现幻觉,且最终自杀身亡。

小时候老师会让我们背诵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那些文章动不动就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思想。但其实人家可能就是随手写了个小品文而已。

我长大了以后看电影,仍然不乐意非要去追究导演拍这个电影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或者追问一个画家、雕塑家你这个作品在表达什么),我相信更多的时候人家没有想要表达什么,只是有灵感了,就创造这个作品出来。但总有那么些人不停地追着问他关于作品背后的深意,那直接导致他实在没办法就只好随口编个由头出来交差。

事实上,作为艺术作品,电影、小说、音乐、雕塑等等,一旦作者创造完毕,它就是大众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你愿意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的确,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黑天鹅》真是一部好电影,值得细细品味的好电影,无论导演、编剧、灯光、音乐、表演、摄影等都无可挑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皮皮的故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