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2010-12-08 21:22:30)
标签:

肖雪萍

存在主义

本质

心理

选择

自由

萨特

气质

原生家庭

思想

杂谈

分类: 生活感悟

论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存在主义思想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个叫萨特的人提出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在那个充斥着绝望、悲伤、迷茫和无助的时期,存在主义所倡导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无疑像是帮人们在一片瓦砾和废墟之上建立起了一泓充满希望曙光的嫩绿生机,帮助人们坚强和自立,并逐渐重新找到内心的力量和生活的方向。

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萨特认为:“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注:传统的西方哲学一直认为是本质先于存在的)

可以说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有着必然的关联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亟需开创的力量,需要强调个体的无限潜能以应对当时生活资源的匮乏,人们需要很多精神上的支撑以帮助自己继续生活下去,并且是继续很好地生活下去。

但是不久之后,当人们的生活开始逐渐恢复常态,存在主义哲学也就渐渐失去了影响力——人们意识到过多强调自我对本质的选择性,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不确定的处境,并且要承担不停否定自我和改变自我的折腾。因此人们宁可把自己交给宗教或其他载体,那样的生活更简单省事儿——我个人向来认为那些选择皈依宗教的人,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简单省事儿。

 

先存在,而后定义本质?

在某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被抛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来,这个机会来得无缘无故,并且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我们即将展开什么样的人生,包括我们自己,也包括那带我们来到这世界的人。

可是来到这里并不是我们的意志,有些时候甚至也不是我们的父母的意志,我们的生命来得如此偶然——我们要么是爱的产物,要么是责任的产物,要么仅仅是生活的产物,但归根结底我们都是性的产物。

作为性的产物的我们,最初还停留在母体作为受精卵的时候,并无属性,也无个性,更谈不上特性,直到出生之后,我们才开始展露出各自的不同,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安静,有的烦躁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个体的人,的确是存在先于本质。

 

先有本质,而后展露存在?

从家庭治疗的观点来看,从我们从母体坠落哇哇大哭的瞬间,其实我们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就已经悲壮地被“注定”,我们将延续祖辈积累下来的各种资源,尤其是我们将延续祖辈和这世界相处的模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祖父祖母习惯性地指责他的孩子,那么他的孩子就可能习惯性地指责我们,而我们将不由自主地指责我们的孩子,这样的模式如果不加关注而后调整,将生生世世连绵不息。然后我们就在这样的模式里痛苦挣扎,哭泣焦虑,绝望无助。

我们展露出来的样子,吃饭的样子,说话的样子,走路的样子,脾性,喜好,价值观,思维模式,气质倾向,甚至包括一些小习惯,多多少少都带有我们祖辈的印记,然而正是这些东西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沉浮于其中,或幸福安详,或失望焦躁,或自信热情,或懦弱沉默。

另外,早在两千年前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而现代人经过研究也发现刚出生的婴儿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天然反应,同时荣格还创立了人格气质类型这个学说,他认为人有天生的气质倾向,具体来说,有的人生来就抑郁,而另一些人生来就乐观,有的人生来就安静,而另一些人生来就情绪激进——这意味着我们中的有些人生来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另一些人则相对不那么容易。

从这个角度来说,貌似又是本质先于存在的。

 

本质和存在的同时性

一些灵修人士认为人的肉体死亡之后,灵魂会投胎转世,所以人会带着上一世的印记开始新的生命旅程,这是本质和存在具有同时性的一个观点。

我本人素来对灵修不感兴趣,但却也认为人的本质和存在是具有同时性的。

 

来到咨询室里的很多人都曾有过一个深刻的体验:我知道我应该那样看(做)的,但我就是做不到(其实这里的潜台词是:我很害怕改变)。

之所以有这样的状态,是因为我们正被“先存在还是先本质”拼命拉扯,一方面我们正在努力地摆脱过去的经历或家族(本质)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可是遇到的矛盾是:如果继续停留在让人痛苦但是却很熟悉的状态,会得到暂时的舒适感和确定感,让人有安全的感觉。

这种“安全”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渴望的,所以要摆脱它的引诱是多么的不容易;

另一方面,在发展“自由选择存在状态”这个能力的时候,又遭遇很大的冲突和危机,因为发展新的能力意味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面对新的处境,而这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则意味着不确定,学习新的模式意味着离开熟悉和舒适,这无疑让人本能地想要退缩。

其实不能绝对地分清楚,究竟某些心理问题是由于家族和经历影响导致(本质),还是由于个人选择导致(存在),如果真要深究的话,似乎是在家族影响的基础上(本质),个人作出的选择(存在)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出现。

这是心理问题之所以那么复杂,没有确切的、可计算和可把握的规律可循的原因,这也是心理师无法回答诸如“他那样说是什么含义”这种问题的原因。

从天生气质这个角度来说,人的确可以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但不应忽视人的本质属性所带来的制约性,比如一个人决定成为演说家,但是他的语言能力却天生就比较弱,那就意味着他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梦想。可同样是这个人,他天生的身体协调性非常好,那么也许他只要花费练习演说的一半的精力去练习舞蹈,就能成为卓越的舞蹈家了。

 

综上,所谓本质和存在的同时性,意即本质和存在不仅仅是简单的递进关系,或者谁包括谁的关系,而是本质中有存在,存在中有本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