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生负责”的“咨询”真的靠谱吗?--从谢文璐老师的“人生规划”服务说开去

(2014-01-16 20:55:05)

“终生负责”的“咨询”真的靠谱吗?--从谢文璐老师的“人生规划”服务说开去


文/乔淼


按:这是谢老师的淘宝链接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36883944803&spm=a310v.4.88.1 大家尽可以先看看。


笔者与谢老师有过一面之缘。当年去老罗英语培训应聘,谢老师的讲课水平和语言教学的实力是响当当的,这方面俺自愧不如;但谢老师做人生规划的水准几何,俺可没见识过。所以下面你将看到的这些分析,主要取材于谢老师在链接中所写下的原文。以严肃讨论为主,兼做吐槽+打脸之用。女神粉丝团什么的若要来战,烦请拿出些干货。只论骂脏话吵架什么的,不是俺自吹,一个直白的脏词都不讲,不动声色,就能让您血压陡升,小脸儿煞白^_^


以下是正文。




最近网上有人在谈论淘宝上的一个链接。卖家叫谢文璐,主业是英语/日语培训教师,可能兼做留学申请和辅导等工作。她将自己留学申请服务中“纯当做福利赠送”的职业(人生)规划项目剥离出来,当做一个单独的服务出售。截止目前,该链接已经下架,淘宝显示售出并付款的共190件。按照其单价2998元计算,销售额累计已达569620元人民币。


近57万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的老师之一,叶前,1999年开始学习心理咨询,2000年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现在的收费标准是每小时500元人民币。57万相当于她1140次咨询的流水量,这需要叶老师以每年50周、每周6天、每天3-4小时的强度工作一年(平心而论,国内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是没有这个业务量也没有这个收入量的)。而对于本科在北外学英语,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不到三十岁的谢文璐老师来说,这仅仅是她推出的诸多服务项目中的一项。她一项副业几天内进账的流水已经超过了十多年功底的专业咨询师。对此我既不眼红也不眼馋,只觉得非常荒谬。


首先,眼红既无必要也无意义。谢老师提供的“人生规划”服务,跟我所从事的心理咨询行业,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


 “人生规划”是一个坊间流行的通俗概念。在Google学术搜索中输入“人生规划”,返回结果有41500条,但在“按相关度排序”的搜索条件下,前十页都没有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出现。“生涯咨询”返回结果33200条,就不像“人生规划”那么水货遍地。什么是“人生规划”,有多少人能给出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定义呢?在Google上搜索半天,只找到这样一个来源不明的解释:“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的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而“生涯规划(Career Development)”至少在维基百科上还有一句话的解释,“个人一生当中,面对教育、实习、职业选择及其他重要角色的选择,进入及发展”。如果是“生涯咨询”或者“生涯辅导”,就有专业学者的解释了。金树人在《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中将生涯辅导定义为“由辅导人员结合其专业知识提供一套有系统的计划,用来促进个人的生涯发展。在该计划中结合了不同心理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帮助个人了解自己,了解教育环境、休闲环境与工作环境。”可见前者是一个江湖概念,后者才是学术概念。


生涯辅导是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咨询师的分战场之一。既然依托心理学的框架,就要使用特定的方法与技术。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没问题。请用专业的人格量表。MBTI?不是不可以,但只谈十六种机械的类型是不够的,必须给出具体的分数。10%的内向和80%的内向能一股脑都归为INTJ么?那也太不严谨了。要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没问题。请用专业的测量工具。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也好,职业组合卡也好,每种工具都基于特定的理论和概念,要遵循特定的设置,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解释。哪怕是简单的晤谈,咨询师也要依赖观察和分析,而这些都需要面对面的接触和专门的训练。总的来说,心理学家不会仅仅凭借来访者写下的文字材料去了解对方的兴趣和需求,尤其不会要求对方写什么“10W字的个人简介”。


这倒不是说专业的咨询师不需要“事无巨细”了解来访者,但他们肯定不会要求来访者“让我想你的发小陪着你一路走来一样(引用原文,这儿谢文璐甚至写了错别字^_^)”。而且,事实上,纯粹的文字表达是不受咨询师控制的,这种不受控的条件下,你指望一个非心理学背景的、对自己的生涯发展存在疑惑的来访者能提供给你多客观、多全面的信息呢?这十万字的文本里如果出现了大量生涯辅导不需要的信息,对双方岂不是都造成浪费?退一万步讲,通过十万字文本来了解一个人,究竟信效度比上述的测量工具和手段能强多少呢?统统都是疑问。


而恰恰只有江湖范的人会号称“我一下子就能看穿你”,并借此给人提供种种建议。提供建议当然不是免费的,最后再怎么忸怩都会扯到钱上来。谢老师敢这么标价已经是个进步了。而且江湖范儿未必就不好。算命、看相、风水、测字,以及塔罗牌、占星术、巫术……这些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未必就是错的,也未必毫无效果。包括谢文璐这样不用面谈,只看文字,最多加个Skype就声称能给对方做人生规划的所谓本事。但“人生规划”最大的问题在于其不明确:它的定义模糊,范畴模糊,也就像一个大桶,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扔。恋爱,求职,留学,人生发展,人际关系……统统都是“人生”。而我们心理咨询圈里,人生的哪个阶段、哪个方面出了问题,是要找不同的咨询师的:有的咨询师面向青少年,有的咨询师面向中老年;有的咨询师专精婚恋家庭问题,有的咨询师专攻生涯规划……就像律师圈一样,不是靠一个律师打一切官司。而咨询圈里,除了修炼到弗洛伊德、罗杰斯、欧文亚龙这个级别的大牛,又有多少人敢声称自己善于解决一切问题呢?--如果有,多半水分不小。


可能谢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最近几天把这项服务改名为“个人职业(人生)咨询”了。但这儿的所谓“咨询”,只要谢老师仍然坚持“连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管”的无所不包,仍然和我们心理咨询界没有一毛钱关系。如果谢老师想进一步脱离江湖范儿、向专业范儿靠拢,她还要做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严格规范自己的咨询设置。


生涯辅导作为心理咨询的细分业务,是遵循心理咨询的专门设置的。每一疗程的心理咨询,咨询师都会和来访者商定明确的咨询目标:你这次来,希望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有多个问题需要解决,一般每个疗程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不同时处理多个问题。这个问题还必须具体且明确。比如,来访者希望处理好和自己妻子的关系,这就不是具体且明确的问题。来访者描述,自己和妻子经常吵架,希望可以不吵架,那么经过咨访双方的协商,“把吵架从每天一次减少到大概两三个月一次”,就是一个相对具体的咨询问题。如果来访者同时还希望解决自己的职业选择难题,那就要在吵架问题基本解决完之后,下一疗程的咨询再来处理职业选择问题。所以,生涯辅导是针对问题,问题是什么要经过双方的讨论,而不是捧着“人生规划”的大桶,请对方随便往里面扔东西。


心理咨询除了针对明确的问题,对咨询本身也有明确的设置。每次会谈多长时间,在什么地方进行,收费多少钱,超时多长时间要加收多少钱,服务内容都有哪些,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一般会写在《来访者知情同意书》之类的文本里,要求来访者在开始咨询前理解(咨询师有义务讲解和解释),要求来访者知情同意并签字。即使不签署文字材料,咨访双方也至少要进行初谈,达成口头协议。请注意,在此之前,心理咨询师可不会先收你一大笔钱的! 甚至多数咨询师会主张咨询一次交一次的费用,交清当次费用开始当次咨询,不预收费用,也不鼓励来访者预交多次费用。


为什么要遵循这些严格的规则,为什么不先把钱揣到口袋里再说呢?


在专门的环境下做咨询,每次收取固定而明确的费用,双方对此充分知情同意,就避免了来访者产生被咨询师(或者自己掏出去的钱)控制的感觉。中立且专业的环境有助于来访者进入状态。同时,由于没有预收费用,双方都无需担心哪句话惹得对方不快,尽可以直言无讳:来访者不喜欢咨询师,下次不来就是了。这当然比预交款之后,对方再告诉你“我不会因为拿了你的钱就点头哈腰”要更靠谱。


更何况,谢老师在广告中并没有承诺(也没有说明)具体的服务时长和她将提供的服务内容,只是一个笼统的“人生方向的规划”,--而且还包括“孩子怎么养”,真是一个大桶。问题不在于大桶,而在于设置的不明确:这使得该咨询并非看上去那样明码标价。将近3000元人民币的服务到底都包括些什么?谢老师具体会用多长时间来思考和分析,多长时间和我这个消费者进行讨论,多长时间给我回复,回复到什么程度?对此,除了所谓终生有效,谢老师只是很笼统地给了一句说明,“依据合理性来判断是否回应”。且慢!这里的“合理”又是个神马东东?什么叫“合理”?谁说了算?如果是你谢老师说了算,至少要给个标准吧。作为出国英语考试学个遍、教多年的谢老师,这个毫无解释的“合理性”,是不是显得不够严谨呢?


另外,据说谢老师预收了100多单费用之后已经把服务期限排到了半年后。且不说这种预约的公信力如何,至少这件事可能反映出谢老师对金钱的格外重视。如果想确定先后次序,为何不仅仅收取较低的挂号费而是必须付全款呢?且不说大多数咨询师没火到那种程度,来访者还有个随时间自愈的可能性呢。如今医院的网上预约都不收手续费,谢老师这种服务怎么就好意思全款照收?还不明示任何的消费者退费规则(只有一条“保不齐能给你提供等值服务”,意思就是“按我的个人判断”,甚至也许是“随我高兴”)。这就更让人起疑了。


我的师傅朱建军老师在书里和课上无不反复强调,“心理咨询,真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师傅的意思在俺看来,至少也有两重:一是并非谁都合适这项工作;二是专业范儿需要训练和积累,哪怕您是五十年经验的算命先生,要入俺们这行,也得先低下头学一阵子,直接挂牌子可不行!谢老师,要想显得专业,可不是你把服务改个名字就够的噢!


退一万步讲,即使三十岁不到、没有专业背景和训练的谢老师无师自通、自学成才,能提供接近甚至达到一般生涯咨询师的水准,这个钱是否花得值当,也还需要商榷。谢老师即使今年只做这190单个案,每天平均花2小时来算,她一年之内在每个个案上的投入也还不到4小时。每购买谢老师一小时服务,你要花近800元人民币。而且不见面,怎么回复、要不要回复是谢老师说了算,谢老师还只给她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案。这也太贵了点吧?


贵还是小事。生了病花钱买药,药到病除,贵一点也不过分;花了钱不治病,就显得江湖郎中;要是花了钱还把自己吃死了呢?当然,以谢老师的道行和来访者的心态,想治死人很难,但,想把人治出点儿新的毛病,却不是没有可能。


前面说过,本文讨论的生涯辅导在心理咨询的框架下,也就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最终目的,或者说,首要的伦理守则是什么呢?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要让来访者自己感受,自己思考,自己去做重要的决定。换句话说,咨询师一般不会直接给来访者建议。“建议你从事XXXX等行业”“建议你甩掉这个姑娘”“建议你遵照以下几条原则教育孩子”……也不会告诉来访者,“按我说的去做就行了”。


这样做是很省事。来访者多半会听话。即使不听话,咨询师也没什么损失,还可以在背地里骂来访者“这个大SB”。但这会显著破坏来访者的自主性。咨询师的角色像一根拐棍,或者一部轮椅:一开始来访者很衰弱,我们帮扶他前进;随着来访者渐渐地恢复健康,我们希望他变得更坚强、更独立,学会不依赖我们,直到最后把我们丢掉。所以在咨询将要结束时,我们会把会面的周期从每周一两次变成两周一次,一月一次,直到结束咨询。之后我们会半年随访,一年随访,或者三五年才随访一次--这些随访也以邮件、电话为主,尽量不见面。而伦理守则通常也会限制甚至禁止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双重关系,即咨询室以外尽量少来往,不发展亲密关系或利益关系。


这些设置和规范也同样是为了帮助来访者独立自主,帮助他在有困难的时候尽量学着自己面对。实在坚持不住,他可以回来继续做咨询,但下一次咨询要解决的又是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新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来访者以后再也不用见到我们,不需要见到我们。我们绝不会给来访者那种“终身有效”“付一次钱管一辈子”的承诺。想再来做咨询?请继续掏咨询费。我们希望经过疗愈的来访者哪怕因为心疼钱,也能缓解一些症状。我们不希望他们抱着这样的念头:因为你收过我的钱,你要为人家的一生负责。


我们假定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把人引向独立自主,而后才是正常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我们也假定一个心理健康的、成熟的成年人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试着想办法,其次会求助于他所在的人际环境,最后才是咨询师和其他专业人士。在此基础上,我们会认为抱着“反正我有一个人随时骚扰都可能回复我办法”的念头,本身就限制了来访者的成长。每个人都应为他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只是帮助来访者意识到并承担起这个责任。所以心理咨询师绝不会允许“随时随地的骚扰”。承诺“你什么时候都能来找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意味着“永远不要长大”--你以为你是神偷奶爸么?


谈到这儿差不多已经该结束了。做个小结,谢老师这里的“人生规划”服务,或者改了名之后的“职业咨询”,相比心理咨询的严格设置和信息公开,显得多少有些神秘。这种神秘似乎并未明确有利于消费者/来访者的福祉,而且似乎还可能有害。如果谢老师希望向俺们心理咨询的专业范儿靠拢,她现有的设置和服务就违反了我们的伦理道德守则;如果谢老师承认自己的服务是江湖范儿,嗯?一方面是一年几个小时的服务时间(甚至更少,来访者无法将其量化),甚至连面谈都欠奉,就声称能充分了解你,提供你受用一生的服务。另一方面是承认自己有缺陷,愿意踏踏实实帮你解决具体问题的咨询师。提供前一种服务的是口称“土豪养成指南”的谢老师,提供后一种服务的是十来年资历的靠谱咨询师。若如此,你选哪条路?


除非谢老师敢说自己有咨询界千年老妖们的本事。但你肯信么?


当然,当然,嗯,谢老师的咨询不见得违法犯罪,也未必对谁都没效果。但相同的工作,俺们心理咨询师也在干,而且相比之下更透明、收费相对更低廉,还不预收款,经济上的风险俺们来承担,不用您心烦。如果看完本文,您仍然坚持认为谢老师是此中首选,笔者除了遗憾地叹气,也就只能默默祝你好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