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徐芬(3)陈小平《忆恩师徐芬》
(2018-09-27 09:09:10)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文化杂谈 |
分类: 往事漫忆 |
忆恩师徐芬
陈小平
2015年新年的钟声还未走远,人们刚刚踏上新的征程,对未来满怀着憧憬。
1月27日晚,我突然收到阜宁高等师范学校王礼才主任的短信:我们敬重的徐芬老师已于1月8日仙逝。我真不敢相信手机显示屏上那几行令人心碎的文字!
虽然徐芬老师已是80高龄的老人,但我总觉得清瘦、爽朗的恩师还是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仰望室外寒冷的夜空,心头涌起阵阵悲痛,思念良多,追忆不尽……
1985年初秋时节,我从黄海之滨的一个小村庄考入当时的阜宁师范学校,有幸成为徐芬老师的学生。
那时的徐老师,年近50,个儿不高,瘦弱,剪着齐耳的短发,可她精神抖擞,走路总是匆匆似一阵风,说话快人快语,待人也热情似火。这就是徐芬老师30年前留在我记忆中的印象。
徐芬老师教我们“语基”课。这语文基础知识课,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学习普通话。这个学习内容,对于当时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校的我们这帮学生来说,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倒不是可以从头学起的那么简单,而是我们已经形成了定势的方言,因而学起来也就格外地困难。
针对这样的状况,徐芬老师确实为我们这些满口方言土语的学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一方面,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让我们学说普通话。她开设了晨读课,或是自己范读,或是让我们听广播、录音,或是给我们自己练读。为了训练我们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及胆量,她还推出了每天晚自修前的“十分钟说话课”,每晚一位同学登上讲台,围绕一个内容,用普通话进行演说,而且是人人都要参与。平日里,她还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说普通话。刚开始,大家很是不适应,而且说起话来“洋腔八调”,怪别扭的,但徐老师鼓励大家坚持说,渐渐的,同学们开始适应了,而且感觉越来越好。为了让我们更科学、更好地学好普通话,当时负责学校推普工作的徐老师还为全校学生每人订了一份《汉语拼音报》。说起这份对开四版的小报,阜师的毕业生没有一个不想起徐芬老师,不感激徐芬老师!与此同时,徐芬老师还每学期在班级、年级、全校组织拼读拼写比赛、汉语拼音知识竞赛、演讲、故事会、美文诵读、诗歌朗诵会、普通话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全校所有学生学说普通话。
另一方面,她倡导并推进师范生“普通话过关考核制度”。学生一考入阜师,学校就提出了“普通话人人要过关”的要求,而且特别强调,凡是普通话不过关的一律不予毕业。这对我们过去从没听老师说过、自己根本一点都不会说的学生来说,不仅难度很大的,而且有压力。就拿我来说,虽然平时用了不少时间,下了不少功夫,自己感觉进步也不小,但一连几个学期都未能通过考核,直到要临近毕业时才通过拿到合格证。说实话,在那努力的过程中,也曾不止一次地“恨”过徐老师:认为她不近人情,老是和我们过不去,让我们过不了关。现在想来,正是徐老师当年的认真、坚持,才使得我们能说上一口较为流利的普通话,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徐芬老师留给阜师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工作的认真和严格。那时,她好像是学校教导处副主任,主抓教学,特别是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与达标。学校提出了经过三年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三字一话”(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要过关达标,方可毕业。那年代,可以说,阜师的校园里,不管是清晨、中午,还是夜晚,到处都是学生们朗朗的练读声,或者是认真练习书写的身姿。这期间,徐芬老师也格外地忙碌,她起早带晚地奔跑在教学楼上,督查、指导学生们练读、练写。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徐老师那一个音节、一字一句、一笔一划认真、耐心地教我们朗读、写字的场景仍会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令我们想来感动不已,挥之不去!
也正是在徐芬老师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阜师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受到了当时的省教委、国家教委的表彰,阜师学生的“三字一话”扎实基本功也享誉省内外。1992年1月16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阜师精神”》一文,向全国推广阜师面向农村学校培养合格教师的做法和经验。“阜师精神”,凝聚了徐芬老师大量的汗水和心血,可以说,徐芬老师是“阜师精神”的重要实践者,也是杰出代表。如今,她的学生遍及盐阜城乡学校,许多已担任校长、主任,评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成为盐城市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斯人已逝,芬芳依旧。我们敬重的徐芬老师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思念您!
作者陈小平,毕业于阜宁师范学校,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