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城日记》品读

(2018-09-19 22:05:27)
标签:

杂谈

《吉城日记》品读

稀见的个人生活实录 珍贵的社会历史文献


——《吉城日记》品读


武仲平


今年是吉城先生逝世90周年,作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五辑),由吉家林整理,柳向春审定的《吉城日记》前不久由凤凰出版社推出,受到学术界空前关注,这也是我市文史界、学术界的一件盛事。




早在2010年,清末民初东台著名学者吉城日记中的《鲁学斋日记》(外二种),已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收录入“珍稀日记手札文献资料丛刊”影印出版,手稿被视为珍稀文物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时隔8年,这次出版的《吉城日记》(全二册),百万多字,收录了从清光绪十三年至宣统三年,吉城所撰写的全部日记,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吉城(1867——1928),出生于江苏东台(祖籍丹徒),字凤池(凤墀),别字经郛、更婴、完仲,号曾甫(曾父)。先生家学渊源,自幼饱读诗书,6岁即入塾受《四书五经》陶冶,10岁始读《春秋三传》,14岁参加科举考中秀才(生员)。其后参加江南乡试,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备尝世态炎凉之酸苦。自此绝意仕途,不求闻达,博览群书,且始终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骨架,“通齐鲁学,治班马书”,旁及词赋金石之学,撝张古义,经史互参,宏通博雅,见精识锐,多发前人所未发。吉城著作等身,先后撰国学研究论著32种,咏壮怀言志诗词500余首,生平经历日记23册,另作短篇艺文不计其数,故被学术界公认为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学家、诗人、书法家和文博收藏家,堪称一代鸿儒硕彦。《江苏艺文志》和《盐城历史名人》等文献中均详列其名其著。


吉城21岁开始撰写日记,自光绪十三年(丁亥)六月起至宣统三年(辛亥)七月止历时25年,逐日记载,从未间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日记已成了吉城心性修养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洞见、人生感悟、生命体验的灵魂的灌注。他在日记中除记叙个人日常活动与生活琐事外,还记叙了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上、家族中的各种趣闻轶事。并将自己创作的诗文,读书的札记,研学的心得,考据的见解,章句的按语等,全部记录在日记之中,真可谓“博学广记日日勤,述而有作语语精。”


《吉城日记》总序中指出:“我们观看社会发展的波澜,当然要看波澜为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波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吉城日记》恰恰是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主要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记述了吉城本人的为学生涯,含其在江苏东台、兴化、镇江、南京以及安徽合肥等地学习、工作、生活、交往、旅游的经历,以及与一大批学者研讨交流、切磋学术的经过,涵盖其读书求学、参加科举、从事教学、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以文会友、居家生活等方方面面。对于自身研读的各种书籍,历次科举的试题,从学及阅卷的书院,执教的塾馆与学堂,教学的科目与课程,结交的文人学者,游览的名胜古迹,知悉的奇闻趣事等,《吉城日记》中均记载得十分详细而清晰,生动而有趣。


二是记叙了东台、兴化、镇江、南京、合肥等地的政治动态、商贸行情、文化氛围、历史掌故、城镇风貌、乡土风情、名人轶事、名流行踪、环境变迁、物候变化、天灾人祸等方面的实况。对于彼时学子苦读求学,学生科举应试,学者集会研学,学堂开课教学的情节,吉城在日记中均记载得非常具体而透彻,真实而可靠。


三是记录了吉城本人撰写的诗词和楹联。诗词联语大多系与亲朋好友的唱和与酬应之作,或咏物记事,抒怀言志,或书画题识,游览寄兴,或感叹时局,缅挽故友,或赞颂先贤,奖掖后生。


四是记录了吉城本人所撰写的论著名称,读书的札记,评论的按语,创作的艺文,辨别的金石、书画、器物等。对于国学典籍的各种注疏,特别是“齐鲁学”与“班马书”的章句,吉城均注重义理与考据,阐明自己的见解,发前人所未发。吉城对国学典籍的训诂与甄微,自有独到之处,不仅令人信服,而且发人深省。


上述内容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诸方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某一时段的点点滴滴,携带丰富的文化信息,折射出这个时段历史的人文风采。尽管纸黄页脆,但一页页纸上记载的人和事,与后人撰写的各种回忆录、传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记载的事项和内容是当时当地发生的实况,即今天我们常说的“亲身经历的进行时”,不夸大渲染,不虚构美化,不语焉不详,不以讹传讹,因而成为考证清末民初东台等地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真实性、准确性和连续性,是毋庸置疑的。




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保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印记。《吉城日记》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但他的日记不是流水账,也不仅仅是为了备忘,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整个时代大气候、大环境以及一个学者在这种处境中的品格和深邃的智识,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逍遥于政治泥淖之外,个人思想追求与精神世界发展的一丝轨迹。


纵观吉城生活的那个时代,内忧外患,国无宁日,社会动荡,民生多艰,人们的思想正发生剧变,他虽学富五车,却是报国无门。因此,自光绪二十年第六次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仍未能中举后,就不再迷恋科举,绝意仕进,而以读书撰文和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将毕生精力都用于交贤育才、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上来。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吉城从塾馆授徒、书院阅卷而致力新式教育,在南京、合肥、东台等地中学堂执教修身与文史,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培桃育李硕果累累。从《吉城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们得知他对经学的研究跳出八股文圈子,视时文(八股文)为“尤无益者”,转为系统性的文字训诂考据与经典章句注疏,并侧重于阐述《鲁诗》《鲁论语》《春秋榖梁传》等;他对集学研究的重点是《楚辞》和《亭林诗》;他还将治学领域拓展至语言学、辞赋学、金石学、谱牒学,等等。


难能可贵的是,吉城走向创新通变的为学之路与治学之道,积多年的社会经验和研学体会,提出了“孟荀为体,管商为用”的治国与治学理念,指出“儒墨两家虽有别,其救世之心一也,故孔墨相为用,孔必用墨,墨必用孔。”光绪二十九年(1903),吉城发起创建了东台第一家公益性图书馆兼文人读书研学会——能群书会,先后加入书会的文人学者有24人。光绪三十年(1904),吉城与杨世沅、丁立棠等人联手创建了东台城第一所公立学堂——能群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吉城主持能群学堂教务,废除旧式书院八股式教学法,开设国语、国文、经学、史学、修养、算学、美学、音乐、外文等新式教学科目,众多学子踊跃入学;同年十一月,两江学务处特派视学沈兆祎来东台视察能群学堂学务。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吉城与蒯光典、缪荃孙等苏皖学者发起组建研究国文,弘扬国学之团体——“国文研究会”,并在上海《政艺通报》上发表其所撰《国文研究会序》一文。这年三月二十三日《吉城日记》载:“礼公(蒯光典)为‘国文研究会’,嘱余《序》之,曰:……嗟乎,其道极于孟荀,其器极于墨氏,而皆造端飒籀,覃虑形声,此我中国三千年黄帝之灵所照烛左右,不容泯没者也!……”序文中高度阐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及其价值,洋溢着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热爱。


今天,当我们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之时,崇尚国学、思想维新的吉城当初提出的“宣传国学,提倡国粹,反对全盘西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理念,对于我们对清末民初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对中国当下社会思想构建、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有一种启示作用。我以为这也是《吉城日记》出版发行的现实意义所在。


因为稀见,更觉弥足珍贵。吉城所遗存下来的日记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视觉多维,秉笔直书,客观真实,从中可以了解到清末民初时东台、南京、镇江、合肥、芜湖及苏北里下河地区社会变革、民俗风情、天文气象、人祸灾异和文人学者们活动交往的实况。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有些内容可与通行文献相互验证,有些可订正通行文献中的讹误,有些可补东台、兴化、镇江、南京、合肥等地方志、档案之遗缺,有些可供研究国学的专家学者作参考。


2005年,江苏省东台中学百年校庆,其开校发轫时期的珍贵史料就是从《吉城日记》中查找到的:“光绪31年(1905年)农历10月12日(公历11月8日)东台官学开校,虎臣(夏寅官)招往观礼。”这是迄今为止官办的东台县中学堂暨高等小学堂最早的文字记载。开校后两江学务处(相当于今省教育厅)曾多次派员来东中视学。东中首任学堂总理(校长)是清末翰林夏寅官,学校监督是清末东台知县何元泰,早期东中教职员有吉城、陈祺寿、杨冰(光绪33年出任校长)、袁承业(编教材)、旋鞠生、徐铭鉴、杨琬、周之桢、陈汝玉、吴君(名不详)、马君(名不详)、吉荣泰(助教)等。“光绪33年农历腊月廿三东台县学堂甲班学生行毕业仪,虎臣招往观礼。”这则日记又佐证了东台中学的建校时间是1905年,把其建校史推前了二十年。1908年1月26日东中首届中学班学生毕业,1911年东中首届师范班学生毕业。上述实录均已收入《江苏省东台中学百年校庆纪念文集》。


安徽合肥庐州府中学堂(今合肥一中),乃李鸿章长子(嗣)李经方(伯行)于光绪28年(1902年)创办的,是合肥地区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所新式学堂。吉城曾在该校任教两年整,其间曾亲笔誊写了七张《庐州府官立中学己酉年同学录》,并精心撰写5册《鲁学斋日记》,详细记下了诸如学校体制、办学规模、师生状况、教学课程、考试科目、假期安排等等,这两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弥补了学校早期历史资料之遗缺,已成为合肥一中校史馆的“镇馆之宝”。


吉城在其五十多年的读书立业和教学治学生涯中,体现的是淡泊明志,践行的是诗文会友,虽未能入仕,但终以学术成就名世,成为学术界公认的著名学者、鲁学大家,从而自立于扬州(高邮)学派之门墙。吉城生前交游甚广,所交之友多系文人学者和社会贤达,吉城与东台籍以及寄寓东台的镇江籍、徽州籍、杭州籍官商子弟,互通诗文信札,交流治学心得,广结翰墨缘,或以文会友,集会研学,或舞文弄墨,诗文唱酬,形成了一个跨越籍贯的“东台文人学者群”,扩大了社会交往,极大地活跃了地方的学术氛围。他们当中有经常来东台的清末状元、民国实业总长张謇(字季直),晚年居住东台城的清末翰林、强学会总董、山东沂州府知府、南菁高等学堂总教习丁立钧(字叔衡),清末翰林、同盟会要员、民国政要、国民党中常委徐谦(字季龙),清末翰林、民国议员、东台中学首任总理(校长)夏寅官(字虎臣),民国东台县首任民政长杨葆寅(字恭甫),民国初东台县商会会长丁立棠(字禾生),清末著名学者、东中教员陈祺寿(字星南),清末著名书画家、学者、东中教员陈汝玉(字白石),清末举人、东中教员陈培寿(字辅清),清末举人、东台学者汪济(字作舟),清末东台杨家大楼(现东台宾馆所在地)主人、著名学者、金石篆刻家杨世沅(字芷湘),清末全国著名书画篆刻大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清末东台著名画家周应芹(字子香)等,均系吉城的同学、同事或至交好友。这些名人活动、交往或聚会日期、地点、情节等,都可从《吉城日记》中找到具体的记载,且繁简得宜,生动有趣。


吉城在日记中比较关注国计民生,经济内容也占一定的比例,如商号开张、商会活动,为商会撰写祝词等等。这些商贸活动入记,不仅拓展了日记的内容,也为研究东台等地商业发展,编纂工商业志书可追溯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就自然而言,清末25年中每日的天气情况、气候变化及偶发的洪灾、地震事件、天文现象,亦可从《吉城日记》中得到证实。如:宣统元年六月二十日载:“‘高宝湖’水大涨,闻将开坝”;六月二十七日载:“连日西风,水势骤涨,开‘车逻、五里’两坝,低田收获恐无及矣,奈何!”;六月二十八日载:“苦雨不已。”


《江苏地震志》(地震出版社1987年版)有关苏中地震的史料中就收录了吉城所记叙的数次历史上的地震:


“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十八日午刻酉刻地震两次,微雨杂雪。”(清·吉曾甫《遐年砚簃日记》)


“宣统二年三月二十七日,立夏节。戌正、亥初,地震两次,约两秒钟。”(清·吉曾甫《鲁学斋日记》)


吉城日记中关于风雨雷电,霜雪雾霾、阴晴冷暖的记载,填补了东台清末25年气象资料的空白。


《吉城日记》字里行间,显示出吉城深厚的艺文功底,诗联佳作甚多。艺文关乎性情,透过吉城的诗文联语,我们可以看到吉城的艺文趣味,看到他的修为与情操,看到他艺文之外的真性情,体悟到他“功夫在诗外”的超然的治学态度。吉城的诗作,感情丰富,格律严谨,意境高远,音韵优美,赋比兴俱佳。扬州学派经学大家刘师培曾赞吉城之诗作:“精炼处似义山(李商隐),松脱处似放翁(陆游)。”


吉城善撰联,有门联、堂联、景物联,也有寿联、喜联、哀挽联等,由于他的骈文与律诗功底深厚,所作联语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用典精辟,言简意赅,赏心悦目。


文骨诗赋寄怀,师表传道解惑。对于吉城的品行、才学和他的艺术作品,在其生前身后均得到许多著名学者的好评与点赞。晚清状元张謇非常喜爱吉城的诗文并与之结下翰墨缘。江阴南菁书院院长丁立钧十分欣赏吉城的才华,称其为“今之学者,史席”,并一再聘其遥领书院阅卷。一代鸿儒缪荃孙曾以“真读书人”赞许吉城,并贻《书札》评价吉城之论著云“奉读大著,语语精清,高邮学派自有真传,钦佩奚似。”著名学者马其昶、李详均为吉城的《孙卿赋章句》作序题跋。马其昶作《序》曰:“戊申(光绪三十四年)秋八读一过,叹其用功深而所得多,于荀学可谓贯通矣。”李详题《跋》曰:“吾友吉君曾甫,专意荀学,揭焉有得,昔东原(戴震)之治《楚辞》,稽以《汉志》,名从主人,今君仿之,具可缮写,窃愿公诸海内。庶几大儒之赋与屈子并峙,则君之功不后王叔师(王逸)矣。”




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吉城日记》的出版无疑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对于今人来说,这是一束穿越世纪风云的人杰之光,为我们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这里不能不提及吉城曾孙吉家林先生费时十年,久久为功,精审校注,为整理出版《吉城日记》所作的巨大努力。


《吉城日记》撰写于清光绪和宣统年间,其原稿是文言文,且多引经据典,识文比较困难,无标点符号,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文字多是手写繁体,多为行草,辨认难度较大。这些都造成今人阅读和利用的不便,所以其文本仍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为拉近与广大读者的距离,吉家林先生对《吉城日记》进行了系统性整理:


一是按年进行分集。打破了原先23分册的界限,而按其写作年份(夏历)将全部日记重新划分为26集,基本上是每个年度一集。


二是转换和替代。为便于今人阅读,将原先的直行文稿转换为横行文稿,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异体字转换为通用规范字。日记原稿照录,夹注以小字排。对于原稿中个别因漫漶而难以辩认、因涂改而无法辨认的字,则以“”来替代。


三是断句和标点。按现代汉语加标点符号的方法与要求,对全部日记正文进行了断句与标点。


四是增补页下注。对于日记中有些作简称或某种特称而不易识别的人名(如“某些、某公、某君、某家”等),一些简称而未改全称的图书名,一些作旧称的地名,一些重要而特殊的场所名(含书院、会所等);对于未纳入《吉城交往人物录》但与吉城关联度颇高的历史人物(含其未见过面的先祖、先师);对于日记中所记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吉城所撰的各种国学论著和学术评论、批注;对于日记中某些虽已提及名称而未录入具体内容的信札、诗文等,均增补了页下注。


五是按月进行了人物编录。对日记中出现的与吉城有交往的大多数人物编撰了《吉城交往人物录》。所录人物的序号,是按其人在《吉城日记》中首次出现年月的顺序而编排的。


吉城这个名字离我们太远了,许多人甚至闻所未闻。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以《吉城日记》的出版为契机,加大对一代宿儒吉城的宣传力度,从这丰富罕见的文化遗产中挖掘和利用史料信息,科学借鉴,古为今用,服务当代社会,为弘扬国学,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载《盐阜大众报》2018年9月13日,《东台日报》2018年9月18日第八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