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崔氏始祖居住地考

明洪武“赶散”后期,崔氏苏州阊门“河北博陵郡德星堂”三弟兄(“桃园分散者三”)分赴通州府海门、泰州府海安虎墩(今东台富安)、淮安府盐渎西乡(今建湖芦沟)插草为标,安家落户。至明嘉庆年间,三兄弟后裔亲密无间,共同祭祖。五年一小祭,分别在海门、富安、大崔庄进行;十年一大祭,回苏州阊门寻祖。崔氏三兄弟后裔置田产无数,跨县越府,南到长江口,北到废黄河,有“南到海安(海门、富安),北到淮安”之说。阜宁东崔一带的崔氏亦为大崔庄崔氏分支。
海门县的衰败兴盛
明代洪武年间,崔氏苏州阊门“河南博陵郡德星堂”三弟兄(“桃园分散者三”)之一赴通州府海门一带插草为标,垦荒种地,繁衍生息。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南通县兴仁镇)。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初,江流主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苏省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市人民政府驻海门镇。
崔桐,字來鳳,海門人。明正德丁丑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事迹附見《明史》舒芬傳,以與芬俱疏諫南巡廷杖故也。是集凡詩九卷、詞一卷、文十卷,《續集》詩六卷、文四卷。江南通志所載,卷帙與此相同。千頃堂書目作《東洲集》三十卷,《續集》十卷。《明史》藝文志作《東洲集》四十卷。疑黃虞稷誤二十爲三十。《明志》據虞稷之目合而計之,共爲四十卷也。(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别集類存目)
崔敦礼、崔敦诗:(生卒年待考),通州静海人(今江苏南通)。著名宋朝学者。二人均为宋朝绍兴年间进士。敦礼著有《宫教集》、《刍言》。其弟敦诗文才敏赡,著有《玉棠类稿》、《西坦类稿》等。
“先有海安,后有东台”
海安虎墩崔氏始祖重九公,先参加义军张士杰部;洪武元年,义军归附朱元璋徐丞相麾下,调入明宫廷羽林左卫军,曾征战山东、北平等地。洪武2年(1369年)攻打庆阳时阵亡。 其子、虎墩崔氏二世祖大亨,1380年左右随伯父九六公、叔父元季公,渡江北上,至明南直隶(清代江南省)淮扬道泰州府海安镇凤山侧。崔氏一支自此入籍海安虎墩(今东台富安),居西场(今富安镇西场村)一带。
海安《虎墩崔氏族谱》,明代崔三锡纂修,明万历40年(1612年)木刻,清顺治间(1644-1662年)补修本8册,现藏于河北大学(保定)图书馆。
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置新平郡,辖江阴、海安二县(据《宋书》1058页)。1999年版《辞海》缩印本1121页记述为“南朝宋置海安县,唐废。”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新平郡废,置齐昌、海安二县(《咸丰海安县志》,即《海安考古录》)。此时海安县县城在今海安镇。
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分海陵县东境,置海安县;是时如皋县境内属海安县。722年(唐玄宗开元十年)海安县再废,再次并入海陵县,上属扬州。
元时期,海安地区大部分属海陵县。1368年(明洪武元年),海陵县并入泰州,上属直隶中书省扬州府。崔氏迁徙聚居地在泰州虎墩(今东台富安)。
1404年(明永乐二年),隶属南京扬州府,海安镇、西场场等属泰州。1645年(清世祖顺治三年),泰州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扬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隶属江苏布政使司。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隶属江宁布政使司。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析泰州东北境置东台县。今海安县地域北部在东台县境内。
崔之四(1614-1660),字季公,泰州虎墩(今东台富安)人。官至云南按察司副使。明崇祯四年(1631年)冬,因家遭不测,寻机外逃,并向官府告状,使仇家落入法网。崇祯十六年移居海安读书。清顺治四年(1647年)以例贡入太学。顺治十四年(1657年)赴京参加殿试,授秘书撰文中书舍人。顺治以之四工书法,赐九成宫法帖一部。此后,之四钻研兵法韬略,并从军南征。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升任云南按察司副使,分巡云南、武定、曲靖、寻甸四府。在平定沙定洲、孙可望、李定国等反清势力过程中,之四没有采取杀戮政策,而是恩威并重,对苗、侗等族裔施以安抚,把以万计的被俘或流亡的妇女一一安置,使归故里。之四带兵,颇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兵受伤或有疾,之四必躬亲调治,在军中威信很高。经过一年治理,边境安宁。顺治十七年(1660年)崔之四病故于云南任上。后顺治帝以“万里从征,不胜劳勛,冷署孤魂,殊堪心恻”,赐楠木在海安建厅,将运回的崔之四灵柩奉在厅内,以表彰其功绩。楠木厅,位于海安城隍庙南巷,后为西莲庵,其四位小妾为比丘尼。
崔福基(1816-?),一作福綦,字啸山(按《历代画史汇传》补编,作福綦)。东台富安人,清末著名画家。工书善画,尤精写生绘人像,摹之神肖。《东台县志》(1817-1911年)增编本有“崔福基的写真,虽与人仅谋一面,即使相隔年久,亦能画得神似”的记载。曾为汪鋆(1816-?)画“水流云在图”,神致不差。有绘画专著《传真心法》。
“先有盐渎(盐城),后有建阳(建湖)”
盐渎西乡崔氏始祖治海公,自苏州阊门迁居盐渎县西六十华里处八十上(今建湖芦沟大崔庄)。在明南直隶(清代江南省)淮扬道淮安府盐渎县西乡(今东庄沟八十高地)建崔家大院,开辟崔氏德星堂基业。1390年,因海潮灭舍毁村,迁涧河口,建崔家庄。后返回八十高地,建崔氏庄园。1900年,改崔氏聚集地为大崔庄。现为建湖县芦沟镇政府所在地。
西汉元狩四年射阳、盐渎分治,今建湖境内大部分为盐渎县辖地,东晋义熙七年,射阳县废置,盐渎县改盐城县、县境东部仍属盐城县,西部划属新立左乡县,隋末(大业九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韦彻称王盐城,将盐城县境分属新安、安乐、射阳三县,唐武德八年复立盐城县,县境全为盐城县地。宋代属楚州,元代属河南行省。明代属应天府。清初属江南省。崔氏聚居地大崔庄为盐城西乡。清雍正九年今建湖县东北部属阜宁县。
1941年9月、盐城县划县分治,成立建阳县,因与福建省建阳县同名,于1951年7月取建阳、湖垛(今近湖)两镇的首字为名改称建湖县。
注:此处古射阳县,为西射阳,即今宝应境内,与建湖交界。今射阳县,1942年建县,为东射阳,从盐城、阜宁二县析出,因源于宝应境内的射阳河流经此处入海而得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