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盐渎西乡《崔氏家谱》1985年版(复印件)
回许河参加高中同学聚会,顺道台城,拜访东台市政协原主席崔宗景先生、企业家崔业凤先生。谈及《崔氏家谱》续谱一事,大家自然十分高兴。崔主席拿出盐都区政协原主席崔军先生赠送的盐渎西乡《崔氏家谱》1985年版(复印件)转赠与我,供研究之用。崔业凤先生也把崔氏“六房墩”分支简谱复印件赠我一份。我喜出望外,珍藏阅读、研究。
明洪武“赶散”后期,崔氏苏州阊门“河南(应为河北)博陵郡德星堂”三弟兄(“桃园分散者三”)分赴通州府海门、泰州府海安虎墩(今东台富安)、淮安府盐渎西乡(今建湖芦沟)插草为标,安家落户。至明嘉庆年间,三兄弟后裔亲密无间,共同祭祖。五年一小祭,分别在海门、富安、大崔庄进行;十年一大祭,回苏州阊门寻祖。崔氏三兄弟后裔置田产无数,跨县越府,南到长江口,北到废黄河,有“南到海安(海门、富安),北到淮安”之说。阜宁东崔一带的崔氏亦为大崔庄崔氏分支。
虎墩崔氏始祖重九公,先参加义军张士杰部;洪武元年,义军归附朱元璋徐丞相麾下,调入明宫廷羽林左卫军,曾征战山东、北平等地。洪武2年(1369年)攻打庆阳时阵亡。 其子、虎墩崔氏二世祖大亨,1380年左右随伯父九六公、叔父元季公,渡江北上,至明南直隶(清代江南省)淮扬道泰州府海安县海北一带。崔氏一支自此入籍海安虎墩(今东台富安),居西场一带。
海安《虎墩崔氏族谱》,明代崔三锡纂修,明万历40年(1612年)木刻,清顺治间(1644-1662年)补修本8册,现藏于河北大学(保定)图书馆。
盐渎西乡《崔氏宗谱》(1985年)版为盐渎西乡始祖治海公自苏州阊门迁居盐渎县西六十华里处八十上(今建湖芦沟大崔庄)之后第五次修谱。
【相关链接】
崔氏源考
崔姓列入第七十四大姓。远祖始于西周时期,姜太公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分封于齐国,为公爵。传到齐丁公伋,生两子,他把王位传给嫡长子姜季子,但是,他辞让不受,让位给胞弟叔乙。叔乙即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封给长兄季子,让他居住。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并以“崔”为姓氏。因此,崔姓起源于齐国公族之姜姓。
崔氏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直到春秋齐景公时,崔杼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崔氏遂迁出齐国,避居鲁国。到了秦朝时候,崔氏族的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到了汉朝时,崔业继承了这一爵位,并且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
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两支崔氏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代时候发展成大族,名人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
后来这两支崔姓氏族发展迁徙,又进一步分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等,仅仅在隋唐两代,崔氏就出了二十三位宰相;与卢、李、郑、王并称为五大著姓。
崔姓名人有:
崔寔,汉代功臣。其父崔瑗,也是汉朝官员。他从小有良好家教,读书明理,有远见卓识,不爱空话,能干实事。在五原太守任上,教导百姓勤力生产,组织军队习武守边。因为功劳卓著,升为朝廷尚书。
崔子忠,明朝的大画家,那时市民阶级兴起,他作的画反映市民阶级的情趣。
崔述,清朝大学者,当时的学风称赞标新立异,有创见。崔述的著作长于考据,常指出古书可疑之处。
“先有海安,后有东台”
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置新平郡,辖江阴、海安二县(据《宋书》1058页)。1999年版《辞海》缩印本1121页记述为“南朝宋置海安县,唐废。”齐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新平郡废,置齐昌、海安二县(“咸丰海安县志”)。此时海安县县城在今海安镇。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隶属江宁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析泰州东北境置东台县。
“先有盐渎(盐城),后有建阳(建湖)”
西汉元狩四年射阳、盐渎分治,境内大部分为盐渎县辖地,东晋义熙七年,射阳县废置,盐渎县改盐城县、县境东部仍属盐城县,西部划属新立左乡县,隋大业九年县境分属新安、安乐、射阳三县,唐武德八年复立盐城县,县境全为盐城县地,清雍正九年县城东北部属阜宁县。
1941年9月、盐城县划县分治,成立建阳县,因与福建省建阳县同名,于1951年7月取建阳、湖垛(今近湖)两镇的首字为名改称建湖县。
注:此处古射阳县,为西射阳,即今宝应境内,与建湖交界。今射阳县,为东射阳,从盐城、阜宁二县析出,因源于宝应境内的射阳河流经此处入海而得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