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谱研究】关于海门移民

(2011-01-21 10:03:21)
标签:

长江口

江苏盐垦实况

海门县

盐阜地区

移民

文化

分类: 崔氏踪迹

 

关于海门移民

 

 

 

    谈起“海门移民”,要远溯至宋朝。宋初,海门岛便与通州大陆并接,海门县成为长江口北岸的一个大县,其居民多为江南松江、太仓及崇明一带的移民,语言属吴语系。但从十四世纪中叶起,全球气候变暖,海面上升,长江主泓向北偏移,长江口北岸开始崩坍。与此同时,海岸线也逐渐退缩。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三百多年时间里,海门县被迫四迁县治。由于大片土地坍塌于水下,海门从一个原来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壮县”(即大县),变得仅存2200人,不得不被朝廷裁县为乡。在这三百多年中,失去家园的人们四处外迁,有的则一迁再迁。他们中不少人北迁到皋东沿海一带。

    斗转星移,从十八世纪初起,长江主泓又开始向南偏移,长江口北侧转坍为涨,先后涨出40多个沙洲。1912年,在新涨出的沙地上,海门重新设县。1928年,又从海门、崇明划出一批新沙地创立了启东县。这就是人们常称启、海人为“沙地人”、“沙里人”的缘由。 “沙地人”大批来到如东的主要时期在清朝晚期和民国初年。那时,一个又一个的盐垦公司、垦牧公司,在南黄海之滨从长江口由南向北陆续建立,并延伸到盐阜地区。在如东境内的大豫、华丰、益昌、复记四公司占地就达50多万亩。公司招用大批佃户,一批又一批“沙里人”遂举家应招北迁。当年淮南盐垦区的移民达二十万之众。据顾毓章先生编著的《江苏盐垦实况》所载,公司“承租佃户中海门人约60%,通、崇、启人约30%,其余为本地人”。许多老一辈的“沙里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卖掉仅有的一点土地和微薄的家产,带着干粮,车推肩担,三五成群步行北迁。挑担者往往前挑是孩子,后头是锅席,称为“一担挑”。来到垦区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则是茫茫荒滩。他们面对困难,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凭着坚韧不拨的开拓精神,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与大自然搏斗,开创了一个新天地,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