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位的控制(第2次修订)

标签:
财经巴菲特上证指数仓位高风险 |
分类: 『学投资』 |
文/富捷
【不消打十二个孔】
依照我的体系,买多少比买什么更重要。举例,倘使你在二零零一年慧眼识得贵州茅台,果断介入,可只买了一百股,那就使放到今天也是毛毛雨,白弄。同理,要是重仓博重组,重组失败,暴跌,那估计跳楼的念头都有了。
在股票市场,只有小部分价值投资者,可是这小部分价值投资者中的大部分仍驻留在巴菲特的打孔思维上,以为一生只可打十二个孔。这本是句俏皮话,无非告诫投资者,企业的确定性至关重要,可是多数人没把这句话吃透。而且巴菲特还健在,五十岁的巴菲特不是四十岁的巴菲特,八十岁的巴菲特不是六十岁的巴菲特,他在不断总结,不断进化,我们不能给他盖棺定论。不单做投资,干任何事,最可怕的是教条,教条是因为实践少,阅读少,不具备普世智慧,稍获取些信息,就以为那是真理。事实上,一生打一百二十个孔、打一千两百个孔都无妨,关键是你这个孔打多大。
【介于零与一之间】
林奇最多时持有一千四百余只股,以至有些人开他玩笑:“你还有什么股没买过?”可就使如此分散,林奇的年复利照旧达到百分之二十九,超过同期的巴菲特。林奇从不奢望组合中所有股都上涨,只要六成股票上涨足矣,他追求十倍股,小部分股涨十倍,整体账户收益就上去了。
王亚伟很欣赏林奇,同是基金经理,风格也同林奇相似。有些人以为他有内幕消息,晓得哪些股会重组,其实根本不消内幕消息。他持有的ST不是只只重组成功,他也只拿小部分资金配置一组ST,只要这组合里有个别几只ST重组成功,那收益就拉上去了。某种程度,这种思维同风投类似,十个项目只要有一两个项目成功上市,那大赚。
我曾在《苏宁是非多》一文中简述仓位控制的问题。做投资不消效仿巴菲特打十二个孔,做投资不消逻辑判断,为什么非得在买与不买之间做抉择,为什么非零即一,事实上可以介于零与一之间,可以零点八,可以零点二。不太吃得透的股,不用放弃,可选零点二,轻仓;大致能吃透的股,可选零点八,重仓。
投资学上有个期望值理论,期望值就是预期收益乘以收益概率减去预期损失乘以损失概率,要是期望值为正,便可投资。通俗讲,股票可分为四类。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低收益。这四类股中去掉高风险低收益的不该碰,另三类,低风险高收益可重仓,高风险高收益与低风险低收益可轻仓,不消追求绝对的确定性,就同做风投一样,不能因为胜率只有百分之一二十就不碰,只要这小部分企业大赚完全可抵掉大部分企业的损失。举例,倘使一个股是高风险高收益,预期可涨三倍,上涨概率两成,而风险是损失三成,下跌概率八成,那么期望值就是百分之三十六,完全可买,只要小仓位持有便无问题。
【巴菲特是股权投资】
有些投资者过于追求巴菲特模式,巴菲特的模式同散户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他多是企业大股东,严格讲,他是在创造价值,不是发现价值。所谓选股如选妻,巴菲特是真选妻,他可以同床共枕,但是广大散户只能看看,说白了,只能意淫。我们选妻,要了解她的为人、她的品性、她的过去,她的思想,但是选企业,有多少人知道管理层的为人、管理层的品性、管理层的价值观、企业的过去历史?有些东西广大散户永生不得其解,因此,散户不可能百分百吃透一家企业。
大多价值投资散户的问题便是没有百分百了解企业,却百分百付出,那自然痛。我以为,投资者决不能同不是自己的企业结婚,巴菲特的重仓是自己的企业,自然可结婚,散户没有大资金,那就得把企业当作小三。既然是小三,不消百分百了解,只需对她付出零点二、零点八,根据你对企业的了解程度控制仓位。
【仓位控制是艺术】
我的模式没有持股限制,也不闻大势,只关注企业的风险与收益,有几只可买便买几只,有一只买一只,有二十只买二十只,依照风险与收益确定各股权重。在黄金遍地时,优质企业普遍低估,我可能持有二十只,甚至三十只。在市场整体估值偏高时,我可能只持有三两只,甚至空仓。但是依照我的体系,一个市场要是找不到八只以上可买的股,那这个市场风险很大,倘使我的持股低于八只,我不会满仓。要是只持有一只股,仓位基本不超过一成。
这套体系在二零零九年以后逐步形成。至今宏观经济萎靡不前,股市震荡下行,这些年大盘仅上涨百分之二十二,我的账户则有百分之一百零九的收益。二零零九年以后,我的账户一直满仓至今,持股在八只以上,最多时达到二十一只。我的体系每季度会有局部仓位的调整,每年一季报批毕会有相对较大调整。在持股时长上,有的股一直持有至今,有的股持有几个月就出手了。所以,翻番的收益不是随机现象,虽然体系至今只有三年记录,但这三年是非常三年,这些年操作的企业也接近四十余只。有些人这些年赚了三倍、四倍,但手里只持有一只股、两只股,那很难说是否是塔勒布所谓的“随机致富”。我的组合则更像一只ETF,持有稳定增长企业为主,持有高风险高收益企业为辅,不会只持有几只股博高收益,不求暴利,只求稳定较高收益。
由此可见,我的体系不分集中分散,也不分长期短期。集中与分散取决市场有多少便宜货,长期与短期取决手里企业的估值是否合理。这些年我一直满仓,因为这些年市场上便宜货太多。仓位控制是一门艺术,虽然我不关心市场大势,但是当市场真出大问题的时候,实际上账户也基本可做到空仓。譬如二零零七年,大盘涨到五千点、六千点,在这个趋势中,账户里的企业会逐一高估,那手头股票便会逐一卖出,仓位自然逐步下降。就使你还剩一两只股,以为没高估,二零零八年坚决一路持有,那也只损失毛毛雨。而到二零零八年底,市场再次黄金遍地,又可逐一介入优质便宜货。所以你会发现,我不是依照那些泛滥的仓位控制理论操作,什么一次介入几分之几,再介入几分之几,我只按照可持有多少股票控制风险。譬如能持有八只股,那自然满仓,只持有一只股,自然轻仓。同时,要是某股票可买,那就买,不消分批买,因为在买之前已经计算权重,高风险的低仓位,确定性高的高仓位。
严格讲,这套仓位控制体系的关键还是不闻大势。要是市场真有风险,就如二零零八年的风险,自然可规避,不消关注上证指数。而到二零零九年下半年,上证指数达到三四七八点,此后一路震荡下行,至今只有二二六二点,这段趋势就比较虚。当时上证指数达到三四七八点,我没有减仓,反而调仓介入白药,巧合的是,大盘见顶,白药则正式启动。依照我的价值评估模型测算,当时不存在无股可买的现象,市场没有普遍高估,白药还是当时评测结果中最有价值的企业。而到二零一零年下半年,我的价值评估模型测算出市场上便宜货更多,当时史无前例持有十九只股,到二零一零年底,这看似极分散的组合为账户创造百分之五十一的收益率,同期上证指数仅上涨百分之十八,具体持股可读《集中与分散(第2次修订)》。所以依照这套体系执行,可过滤假摔,规避真风险,不消关注市场大势。
当然,仓位的控制是系统工程,是很艺术的事,在这里我只能分享我的逻辑思维,这背后还得取决你对企业风险与收益如何判断。我不喜欢教条的东西,也基本不看他人的博客,平日只读书籍,我的思想是富捷思想,不是巴菲特思想,不是林奇思想,但是我的思想里会有许多投资大师的影子。这套仓位控制体系在逐步完善,今天是第二次修订,日后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
2012年3月31日
【无尽投资】分享与投资有关,与人生有关的一切。
【读书札记】摘录有价值的文字。
【富捷体系】持续更新投资体系。
【个人持股】每季度公开个人持股,理论实践结合。
【富捷微博】记录投资理念、生活感悟。
【投资价值】新浪微群,追求复利、崇尚价值。
【搜狐博客】博客已停用,但是大多文章不受时间限制,基本是理论文章,可反复阅读。
【音乐博客】音乐博客分享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