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王顶和红旗峰

(2022-03-30 10:13:36)

走百岭村部向上,经过约五里左右的水泥路面,走枫香岭右拐,就看到了“红旗峰林场”的指示牌。
这里还有一处叫“红旗峰”的地方?这我可是第一次听过。问随行的方校长,说这里原先叫龙王顶,后来改称了红旗峰。龙王顶?庐江县乐桥镇岱鳌山的最高峰也叫龙王顶,那上面有清朝宰相、桐城人张英夫人姚香姑的墓地。但这里曾经叫“龙王顶”,我可真没听过。
沿陡峭的黄土路向上,一路都是急拐弯。山路两旁先是常见的枫树、松树和灌木,层层叠叠地密布在高高不一的山峰和山谷间,再后来就是更多的竹林和一大片一大片望不见边的茶树,一层层、一圈圈、一道道,一垄垄,梯田一般地自下而上蔓延向山顶。时令还在早春,大多数乔木还没有长出新叶子,松树和竹子的枝头还停驻着旧年的绿意。望不到边的茶树刚刚冒出嫩绿的芽尖,但山谷之间早已有了星星点点跳动的鸟鸣。山高路陡、峰回路转中,车子挂着一档一路冒着黑烟,终于将高高低低的山峰一座座地扔在了身后,好不容易才上到了山顶。待站在山巅回望来路时,竟是有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
方校长告诉我,桐北的龙王顶是百岭村的最高处,这里海拔579米,山势险峻,顶端平坦,气候宜人,在这一带算是最高的山峰。山顶上曾经有一虎头寨,是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率军追击潜山天堂寨的农民军驻扎过的地方,后来,清末的太平军也曾在此短期盘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经济建设开始步入正轨。百废带举,土木大兴之际,全国上下对木材的需求量都十分巨大。百岭村的老党员倪晋仙很有眼光,产生了找一处合适的山场把它建设成林场的想法,这样,既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又能发展本地产业带动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思路一定,他就开始进山寻访晃悠,两个月下来,足迹踏遍了周围几十里地的山岭,跑烂了好几双草鞋,最终看中了这一带的山场。县政府对此更是大力支持,在龙王顶划定了561亩土地作为集体建设林场之用。说干就干,那年冬天,倪晋仙发动了本地一批年富力强的党员和群众带着简陋的工具上山垦地,又托人从外面买回来一批东北松幼苗,开始了在这片几乎一无所有的山岭上开山造林的奇迹。那时的龙王顶上到处都是山崖和灌木,杂树丛生,蛇虫出没,想要在这里培育一片经济林,其困难几乎难于登天。但是倪晋仙等人没有放弃,他带着一群不怕苦不怕累的人们,带上干粮,就着山泉水,戴着草帽,硬是用铁锹、条锄和板锄等最简单的劳动工具挖出一个个树坑,扶正一棵棵树苗,浇上一瓢瓢泉水,终于将龙王顶变成了一片挺立着千万株针叶松和马尾松的海洋。
开辟林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持久和巨大的体力支出,更需要顽强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其中的艰辛只有当年的老一辈人才能体会。为了鼓舞大家的干劲,老场长倪晋仙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命人在每次上山时带上几面红旗,人在哪里干活,就让人将红旗插到哪里,于是,那几年的冬春时节,龙王顶上到处都是锄头和铁锹的撞击声,到处都是响亮的号子和呐喊,到处都是迎风猎猎飘扬的红旗。红旗是战斗的信号,红旗是胜利的号召,大家一下子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浑身的酸疼,又拎起锄头喊着号子投入战斗。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老场长带着一批又一批当地人在山顶上开山种植、育林护林,终于将这里改造成了一片幅员辽阔的经济林场。如今,这里生长的松树已经是第四代品种,仅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第一代东北松已足足有4个人才能合抱了。由于这里产出的木材质量好,型材直,鼎盛的时候每年能产成品木材六万多方,满足了远远近近方圆上百里的建设需求,甚至还远销庐江、枞阳、安庆和合肥,为桐城及周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正是由于林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1979年,老场长倪晋仙和他所开辟的林场还得到了安庆市的表彰。
后来,为了纪念倪晋仙老场长的功绩,更是为了纪念那一段山顶上插满红旗的岁月,人们将“龙王顶”改称为“红旗峰”。所修建的林场自然也定名为“红旗林场”。
近些年,百岭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依靠红旗峰的天然优势和云蒸雾绕的自然条件,在林场上开始成片种植小花茶叶,几年下来已经颇具规模,村集体和群众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如今,这里出产的龙眠小花茶品种优良,汤青色碧、口味纯正,很有名气,是龙眠小花茶的精华产地之一。
站在高高的红旗峰上,老场长当年为了护卫林场安全、防止森林火灾而修建的两层楼高的瞭望哨就在脚下。这里视野开阔,一览无余,远处,可以望见206新老国道上来回穿梭的车流,近处,可以俯瞰周围的层峦叠嶂,大大小小的山峰、山谷、鲁王河和五岭水库,尽收眼底。
此地名为“龙王顶”,可见其峰之高;此地易名为“红旗峰”,堪叹人定胜天之奇迹——是的,正是以倪晋仙老场长为首的老一辈人和如今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们,不信龙王、不信鬼神,敢与天地争输赢,敢教日月换新天,以一代又一代的辛勤接力,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百步岭和窑湾
后一篇:蛙声鼓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