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冤不乐

(2014-04-18 09:33:35)
  不冤不乐

  《明天我要嫁给你吧》里这么讲:“要不是停电那一夜,才发现我寂寞空洞”。看书有时候也是如此。虽然打开一本新书不至于类似结婚这么严重如二次投胎,多少也有但凡有正经营生断不会如此自甘堕落的味道。

  看书在我,就是安全的,不会被侧目的堕落。声色犬马,纸醉金迷。我所能想到所有危险却又诱人的欲望,都可以在书里,众目睽睽之下摊开来,譬如这本《离开前,请吃空冰箱》。话说打开一本新书,往往都是因为误解。那么我的误解是什么呢?是冰箱。

  冰箱和衣橱都是很私密的东西,但无疑更为私密一点。你也许会很久不去翻衣橱的某些角落,但如果你从来没有打开过自己的冰箱?合租也不至于这么惨吧?君子或许远庖厨,但不会远冰箱。所以看到“吃空冰箱”这样的字眼,豪气顿生。然后看到“离开前”,顿生凄凉。有这样一个一进一出,我就有点想看的意思了。

  我一直蛮喜欢和吃有关系的书,大致可以分这么几类:
  其一:以前阔过,吃过不少。现在还阔,种种原因吃不到。唐鲁孙的大致就是如此,说着说着就会各种,落入贼人之手望洋兴叹云云;
  其二:以前吃得好,是因为和谁一起吃。一般人吃不到,现在想想还是那些人肉的味道更好。赵珩算是比较严重的一个,一本书洋洋洒洒最得意洋洋的竟然是朱家溍给写的序言;
  其三:不懂吃得好有什么可说的,和谁一起吃,对方的那种心思最为难得。王敦煌开篇就写桃花泛这种有什么好写的,写了竟然还有人看。但他说起张奶奶和玉爷却是絮絮叨叨,乐此不疲。这一种,我最喜欢。

  其他的什么名家谈吃更是多如牛毛,汪曾祺、梁实秋……但凡你想得出会写字的都会有关于吃的口水滴下来,这边也是,那么也是。这就有老先生们谈学问只能高山仰止,上嘴唇碰下嘴唇谁不会呢?但这种看多了也乏,因为大部分也都是在夹枪带棒,你真为了吃斤斤计较,文艺青年就会鄙视地摊手:吃货就不懂弦外之音。这种沮丧直接导致了大家虽然都有一张嘴,喉咙以下就真的不一样太多了。

  所以太有名的人写吃最不要看,因为都已经开始吃了,还要看各种准入,多倒胃口。这个作家好像没有什么名气,所以我准备看了就忘掉。看了就可以忘掉,这现在已经变成看书的大部分动力了。记忆太多,也要减肥。

  书基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什么地方和谁一起吃,第二部分就是这道菜的吃法,大有理(工)科文科通吃的意思。既然是看书,第二部分基本直接忽略的。所谓内行看门道,我也很怀疑有内行真会去看这种菜谱的几钱几两。但这部分的重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些似乎真的发生过。写得那么详细,总是做过这道菜的,总是吃过的。这一点,其实现在已经是凤毛麟角。

  欢乐是要自己品尝的,隔岸观花,火中取栗,要有多销魂,就只能要有多冒险。吃到肚里才知道滋味,念念不忘的最后都是和谁在一起吃,吃的时候发生过什么。

  早上看到一句说自己母亲拎着斧子在厨房里剁排骨什么,大有别看现在文艺得周游世界,当年的那种期待和胆颤忘得了吗?忘不了,就说明那种味道已经扎进骨子里了,拔不出来了。

  书不厚,一半都是靠图片在吊滋味。图片我也是都不看的,我还是喜欢看那些字,想着作者写的时候,多少东西就那么擦去了,多少东西却近乎执拗地一定要让陌生人知道。

  这样想着想着,觉得再这么想下去上班要迟到了。

  王敦煌的爸爸王世襄曾经在《锦灰堆》里提到一句:不冤不乐。我觉得所有的美食只有一个标准,愿意麻烦,愿意为一个曾经陌生的人烟熏火燎。描写美食的书,就是为了把那种油烟味还原成斑驳记忆,心底微凉。

  看着一个人吃,会感动吗?感动的,就是天下第一等美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