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离婚劝和谎言程序正义悲剧欺骗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离婚劝和:释放行政善意须有边际意识
离婚劝和:善意可理解,谎言难接受
解构“离婚劝和”的善意谎言
文/时言平
近日,在武汉“最美红娘”评选中,获得“最美红娘”金奖的武昌区婚姻登记中心工作人员熊玲,因用“打印机坏了”、“网络故障”等善意的谎言,让500多
对夫妇主动取消了离婚申请的事迹,引发关注。婚姻登记员该不该劝和?“善意谎言”是否僭越职权?更是备受争议。(5月21日《人民日报》)离婚劝和:善意可理解,谎言难接受
解构“离婚劝和”的善意谎言
文/时言平
事实上,熊玲的劝和行为,非但没有恶意,反而显现良苦用心。如果是个街道大妈或者友善邻居,那此举必须得到颂扬的。愈发冷漠的世界,总是因为热情的释放,而洋溢着人情的暖意。
但,当婚姻登记员的身份与劝和的行为碰撞,又必然会制造公权与私域边际的混乱。而这,或正是“离婚劝和”引发公众争议的原因。
长期以来,权力僭越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权力和权利模糊的边界下,公共意识觉醒的人们,总是对越权的行为敏感且反感。即便是这种“离婚劝和”的善意,当它与自由权利的完整相抵触的时候,也难免受到一些民意的阻击。
《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第四十九条第三款中明确规定:“婚姻登记员受理离婚登记申请时,可以询问其离婚意愿”。以此辩护,看似有法理依据,更合乎情 理。但解构“善意谎言”,不难发现:善意是动机,而谎言则是行为。以撒谎的行为手段释放行政善意,明显有违行政伦理。或者说,对于“善意的谎言”,也许可 以理解这种善意,却不能接纳权力的谎言。
对于权力的约束,恐怕很难从动机上进行判断,比较合理的路径便是对行为进行规范。这,也就是为什么程 序正义在法治和文明的社会举足轻重的原因。权力撒谎,无论动机善恶,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失范的。婚姻登记员可以询问离婚意愿甚至好心劝慰,没有问题,问 题出在登记员不该以“打印机坏了”、“网络故障”进行撒谎。动机是善良的,但撒谎本身似乎构成渎职。
如果容许权力因为善意而撒谎,那么就难以 保证权力不以善意为幌子来作恶。善意的动机在非正义的程序下也许会结出善果,比如“离婚劝和”这种事儿。但更多的时候,以善为旗号的非正义程序下,权力的 僭越往往容易酿成苦果和恶果。审视现实,民众见识并饱尝过太多这样的苦果和恶果:比如制造冤狱的“辣手神探”们,其动机也可以说成是饱含正义之心,但结果 往往让正义蒙羞;比如拆迁征地,动机也可以说成是为民造福,但急于求成罔顾程序正义的结果,却往往制造公民权利失陷的悲情和灾难……以正义的程序约束权力 的行为,恐怕才是实现社会整体正义的正道。如果凭借权力意志去判断善恶,那权力僭越在所难免,权利也必然难以得到保障。
这场辩论中,寸土必争 的权利领地意识,不是敏感和夸大,而是让私权免遭伤害、让公权恪守边界避免僭越的保证。解构婚姻登记员这“善意的谎言”,应该明白:劝和的善意只是良善的 权力意志,而谎言却是失范的权力行为。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理解也接受这种善意,但是不能接受权力撒谎。
不要以为谎言赋予了善意的气息,就不 是谎言。判断权力行为是否僭越,不能简单地以动机和意志为依据,而是应该审视其行为是否符合程序正义。即便是权力释放行政善意,也必须有规则意识和边际意 识。否则,善意的谎言今天在“离婚劝和”上可能制造幸福,明天在其他公共领域,怕是免不了制造悲剧。
前一篇:别让童话成为粗鄙时代的祭品
后一篇:“看不起母校”本身就是一种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