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困惑:人在故乡为异客
(2013-01-30 14:42:09)
标签:
回家故乡春节青春困惑 |
分类: 时事评论 |
回家的困惑:人在故乡为异客
文/时言平
前些年,有部都市情感剧很是火爆,名字叫做《回家的诱惑》。我并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关注,有两个原因:一是该剧男主角凌霄肃是微博女王姚晨的前夫,我对现实八卦的兴趣,要远甚于影视里的狗血桥段;而第二,则是电视剧的名字——回家的诱惑,既性感,又忧伤。文/时言平
回家,对于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人而言,有着神奇的魔力和巨大的诱惑,并且,这也是人们朴素、真诚且自然的情感。不过近些年来,回家,似乎成为一个极其纠结的动词。回到家的各种困惑,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头疼的问题。
近些年,每当春节来临,“恐归”的话题总会被翻出来炒热。那些刚步入社会、展开生活的年轻群体,面对回家的诱惑,脚步变得迟疑、彷徨。
这是为何?从物质层面而言,恐怕是挣钱能力无法跟上消费的脚步。每个人的成长,都受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关切,作为反哺,回家总要买点礼物来承载感恩之情的 表达。但这些,都是要真金白银的。父母兄妹、七姑八姨,虽然礼物不贵重,但是对于许多近乎“月光”的年轻人而言,还是不小的压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人情往 来,随着同龄人进入婚恋阶段,各种“红色炸弹”总能将你的荷包掀得狼狈不堪。
当然,对于年轻人而言,回家更大的困惑,还是故乡人对你异乡境遇 的不理解。面子,真是既虚伪又真实的东西。回到家乡,“买房了吗”、“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升职了吗”……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善意的关切,但又有 谁来关注这个时代困窘的大多数年轻人的境遇。房价高企、情感不再纯粹、养儿不易、上升通道逼仄……默默地承受着这个并不那么合理的社会带给我们的一切压力 和苦痛,还得面对如此善意的诘问,那种尴尬和无奈,冷暖自知。媒体近来报道的“悲催族”,他们的悲催恐怕正是逼仄青春的写照。实际上,结婚、生子、升职、 买房……即便是父母不善意的催促,我们也着急的。但身处生活的泥潭,这样的善意只能平添焦虑。
而情感层面,就更加纠结了,也是我感触最深的。选择了颠沛流离的闯荡,本以为故土情结会愈加深厚。可现实的感受却是,没有回家之前想家,回到家又会不适应,很想迅速地离开。
并不是家不够温暖,也不是对父母不够情感上的依赖。背井离乡后的人也许都会发现,在外面闯荡久了,就逐渐失去了根系,回首间,即便是回到故土,也会觉得身为异客。
这种疏离,并非情感上的,而是文化上的、生活方式上的、社会交际的。回到故乡,物是人非并不为异,怪异的是你曾经依赖的气候、饮食、朋友,都变得陌生甚至无法接受。这恐怕和脱离母乳的孩子,面对乳房的感受是一样的。故乡渐渐变得神圣而难以亲近。
长期旅居在西南,远离赣南山区。每当回到家,总会觉得那里的冰冻天气难以适应,每次回家都要感冒;每年春节,由于乡下网络不通,总觉得信息闭塞的日子是 种煎熬;每与老友相聚,总觉得对话无法在同一个频道……这并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真实的不适应,是生活方式的背离。而这种不适应的生发,估计是环境和人文对 人产生的改变。
人在故乡为异客,每逢佳节步迟疑。在这个时代,无论是为了生计还是为了理想颠沛流离的年轻人,都是无根的浮萍。故土对于我们而 言,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物是人非,更无关亲情伦理,只关乎生活的选择和个体的境遇。回家的困惑,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年轻人在情感、生活 和命运上的困惑呢?
近乡情更怯。怯什么?怯无力承受的责任、人情和负担,怯无法直面起点的美好想象与过程的无力逼仄之间的比较,怯辜负父母亲友的期待……对我而言,除了这些,更怯的是对故乡的陌生与疏远,怯站在故土却为异客,忍受那看似矫情却又真实存在的孤独、僵硬、焦虑与无措。
前一篇:问题官员为何总能破“笼”复出
后一篇:本山封山,一个文化垄断符号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