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官员为何总能破“笼”复出
(2013-01-29 21:54:26)
标签:
官员复出制度法律腐败 |
分类: 时事评论 |
问题官员为何总能破“笼”复出
文/时言平
问题官员复出的新闻,除了新近,似乎再已无新鲜、新奇可言。这不,因女儿吃空饷被免职的原山西省静乐县县委书记杨存虎,短短两个月后,竟然神奇地出现在山西省忻州市环保局官网的领导栏里,复出成为该局主持全面工作的副书记、副局长。(据1月29日《新京报》)文/时言平
近段时间以来,“表哥杨达才”等“断头案”,成为热议的焦点。事实上,问题官员复出,又何尝不是烂尾问责。究责不彻底,甚至只是为了安抚民意的过场戏,问题官员并没有为所犯错误支付代价,那么问责又还有什么意义?
诚然,问题官员问责,并不是要终结他们的政治生命。问题官员复出,也并不是违背正义。但前提恐怕是,要看问题官员们的问题出在哪。如果因为工作失误或者对重大事件负领导责任而免职,那只要遵守程序正义、让民意知情,根据其能力让其复出继续为政为民服务,并无不妥。客观上而言,培养一个成熟的公共管理者,并不容易。
但,杨存虎显然并不在此类情况之列。他被免职,是因在读的女儿吃空饷。这种问题的性质,和为政能力不足、职责疏忽等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他这是利用职务之 便为己谋私,是侵占和虎免职后复出挪用公权资源的行为。如果这样的问题能够容忍,是否意味着被零容忍的贪污腐败,或许也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实 际上,“吃空饷”、近亲繁殖等以权谋私的行为,与贪污相比,性质上并无区别。都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便利侵占公共资源。但体现在制度上却是,贪污行为有法律 约束,是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而对“吃空饷”等侵占行为的约束机制,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恰恰是因为制度的笼子不够严密,类似杨存虎性质的问题官 员,才有复出的可能。
免职任职,并不是权力生态内部的问题,而是事关正义。需要遵循法治和尊重民意。只有依靠严密的法律规章编织的笼子,程序公开透明,合理的问题官员复出才能具备正义性,才能消解公众的质疑与焦虑。
为何总是出现问题官员迅速、高调复出的现象,为何每次都能够激起民众的质疑和声讨?根本上而言,还是官员的任免机制不够严密。一方面,要承认为政难免存 在瑕疵和失误;但另一方面,也要以制度完善以界定问题官员所出问题的性质。杨存虎因女儿吃空饷,是否违背法治也许模糊;但复出任职程序不够公开透明,没有 尊重民众知情权,很显然是有违正义的。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仅仅要严格约束已持权柄的官员,更要避免权力被问题官员轻易摘得。这就要求制度的笼子严密坚固,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消除模糊和灰色地带。唯有如此,问题官员才不会轻易破“笼”而出,经得起民意和程序检验的官员复出,才不会引发公众质疑和正义焦虑。
完善问责机制、清晰法律边界以及恪守程序正义,如此,官员任免的“举贤不避过”才能为公众所理解,才能避免一些不该获得机会的问题官员“东山再起”重返政坛。
前一篇:“被催族”的悲催何人能解
后一篇:回家的困惑:人在故乡为异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