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4677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09-2177

(2022-03-20 08:23:06)
标签: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分类: 读书

第十卷:幸福,第九章:对立法学的需要:城邦学引论【1179a34 – 1181b22】,斯巴达人重视对公民的教化。

 

1180b25斯巴达似乎是立法者关心公民的哺育与训练的惟一城邦或少数城邦之一。在大多数其他城邦,它们受到忽略。每个人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像库克洛普斯那样,每个人“给自己的孩子与妻子立法”。

εν μονη δε τη Λακεδαιμονιων πολει μετ' ολιγων ο νομοθετης επιμελειαν δοκει πεποιησθαι τροφης τε και επιτηδευματων· εν δε ταις πλεισταις των πολεων εξημεληται περι των τοιουτων, και ζη εκαστος ως βουλεται, κυκλωπικως θεμιστευων παιδων ηδ' αλοχου.

But it is in the city of Sparta alone, or almost alone, that the legislator seems to have been careful about people's upbringing and pursuits. In most cities, such matters have been neglected, and each person lives as he wishes, `laying down the law for children and wife', like a Cyclops.(Homer, Odyssey ix.114f)

这是第十卷[快乐]的第九章,在这里讨论的是第十卷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幸福,而这一章的主题是:对德性只知道还不够,还必须努力去获得。德性以好品质为前提,而好品质需在好法律下养成。这种教育可由公共制度或个人来实施。但懂得立法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还必须懂得立法学。

这一卷所讨论的内容比较多,前面五章讨论的是“快乐”,从第六章开始的三章讨论了“幸福”。

这里是最后一章,要讨论一下如何实现德性的问题。在第一句话里就提出了这个如何实践沉思与认识的主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了幸福和德性、友爱与快乐的主要之点。我们应当认为这个题目已经完成了,还是像所说的那样,在实践事务上,沉思和知道还不算完成,实践沉思所得的和所知的东西才算是完成呢?如果说仅仅知道德性是什么还不够,我们就还要努力地获得它、运用它,或以某种方式成为好人。

在此亚里士多德先要分析言语的作用,如果仅仅逻各斯就能使人们变得公道,那么讲授它的人就可以公正地,如塞奥哥尼斯所说,“获得大笔丰厚的报偿”了。而且,他们也应当讲授这种课。但是事实上,逻各斯虽然似乎能够影响和鼓励心胸开阔的青年,使那些生性道德优越、热爱正确行为的青年获得一种对于德性的意识,它却无力使多数人去追求高尚或高贵和善。因为,多数人都只知恐惧而不顾及荣誉,他们不去做坏事不是出于羞耻,而是因为惧怕惩罚。因为,他们凭感情生活,追求他们自己的快乐和产生这些快乐的东西,躲避与之相反的痛苦。他们甚至不知道高尚和高贵和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类快乐。亚里士多德指出一本万利的言语逻各斯可以鼓励人、影响人,而不能决定让人去行善,那么有没有可以产生实现效果的逻各斯呢,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就要讨论这个问题,那么,何种逻各斯能够改变这些人的本性?用逻各斯来改变长期习惯所形成的东西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困难的。

因此,当具备了做一个公道的人的那些条件时,如果我们能够有一部分德性,我们就应当感到满足。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好人,亚里士多德指出了三个方式,有些人认为一个人好是天生的,有些人认为人是通过习惯,另一些人认为是通过学习,而成为好人的。因为如何成为好人是这里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在说了这三种方式后,亚里士多德还要对这些方式作深入的讨论,先讨论自然本性的方式与逻各斯的教育认知方式,本性使然的东西显然非人力所及,是由神赋予那些真正幸运的人的。逻各斯与教育也似乎不是对所有人都同样有效。学习者必须先通过习惯培养灵魂,使之有高尚和高贵的爱与恨,正如土地需要先耕耘再播种。然后讨论与情感相关的习惯养成问题,因为,那些凭感情生活的人听不进说服他改变的话。处于那样一种状态,怎么可能让他改变呢?而且,一般地说,感情是不听从逻各斯的,除非不得不听从。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有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一种爱高尚和高贵的事物和恨卑贱的事物的道德。

接着亚里士多德继续讨论与道德德性养成相关的内容,这里提出的是关于法律的内容,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是在健全的法律下成长的,就很难使他接受正确的德性。因为多数人,尤其青年人,都觉得过节制的、忍耐的生活不快乐。

所以对于法律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所以,青年人的哺育与教育要在法律指导下进行。这种生活一经成为习惯,便不再是痛苦的。如果法律变成了习惯,那么对于法律的制约他就不会感觉到痛苦了。但对一个人而言仅仅在年轻时将法律的制约内化成为自身的习惯还不够,还应当进一步地将法律作为终身的习惯,但是,只在青年时期受到正确的哺育和训练还不够,人在成年后还要继续这种学习并养成习惯。所以,我们也需要这方面的,总之,有关人的整个一生的法律。因为,多数人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逻各斯,接受的是惩罚而不是高尚或高贵的事物。

所以,亚里士多德指出,所以有些人认为,一个立法者必须鼓励趋向德性、追求高尚或高贵的人,期望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公道的人们会接受这种鼓励;惩罚、管束那些不服从者和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并完全驱逐那些不可救药的人。因为,公道的人会听从逻各斯,因为他们的生活朝向高尚或高贵;坏人总是追求快乐,应当用痛苦来惩罚,就像给牲畜加上重负一样。也就是如他们所说,所施加的痛苦必须是最相反于那些人所喜爱的快乐的。

在此还要就想成为好人的人指出一个前进的方向。但是,如果想成为好人就必须——如所说过的——预先得到高尚或高贵的哺育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将继续学习过公道的生活,而不去出于意愿或违反意愿地做坏事;如果只要具有努斯,生活在正确的制度下,并且这个制度有力量,一个人就能够这样地生活。那么父亲的——总起来说任何一个男子的——要求就不带有强制性,除非他是一位君王等等。然而,作为表达着某种明智与努斯的逻各斯,法律具有强制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由父亲或男人,而由法律来体现的,因为法律表达了某种逻各斯。正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看到了逻各斯的局限性,所以提出了力量在于法律,但通过对法律的讨论结果力量在于法律体现了逻各斯,是逻各斯以其力量使法律表达出绝对的力量,最终还是回到逻各斯。在这里究竟是逻各斯具有力量还是法律具有力量,其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循环,对于一种开创性的问题,免不了会出现循环。在此还要对法律的力量作一点分析,而且,如果一个人反对人们的口味,即使他是对的,他就会引起反感。但法律要求公道的行为却不会引起反感。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还要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的观点,这里一共有两个分句。

在第一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εν μονη(单位)δε τη Λακεδαιμονιων πολει(城邦)μετ' ολιγων(少)ο νομοθετης(立法者)επιμελειαν(关注)δοκει πεποιησθαι(教育)τροφης(教养)τε και επιτηδευματων(生活习惯)· 斯巴达似乎是立法者关心公民的哺育与训练的惟一城邦或少数城邦之一。 But it is in the city of Sparta alone, or almost alone, that the legislator seems to have been careful about people's upbringing and pursuits.

只有在斯巴达人的城邦和少数其他几个城邦中,立法者才关心公民教育和教化以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

斯巴达(Σπαρτης)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斯巴达城位于中拉哥尼亚(Laconian)平原的南部,欧罗塔斯河(the Eurotas River)的西岸。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拉哥尼亚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扼守着泰格特斯山脉(Taygetus)。斯巴达以其严酷纪律、独裁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占整个希腊。但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马其顿崛起后,斯巴达失去了在希腊的影响力。

“斯巴达”原来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种的平原”。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批叫做多利亚人的希腊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亚,他们毁掉原有的城邦,在这里居住下来,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不过它既没有城墙,也没有像样的街道。斯巴达人就是指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

在《柏拉图全集》里,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虽然是雅典人,但对雅典社会有很大的不满,但对斯巴达社会是很欣赏的,他们在《国家篇》里的阐述的理想国就是以斯巴达为蓝本而设计的。

在第二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εν δε ταις πλεισταις των πολεων εξημεληται(放在一边)περι των τοιουτων, 在大多数其他城邦,它们受到忽略。 In most cities, such matters have been neglected,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其他城邦里,将教育与教化的工作扔在一边,而斯巴达却以此为建立公民的习惯而作了大量努力。在《国家篇》里就是以斯巴达的教育制度设计了城邦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

亚里士多德说:και ζη εκαστος ως βουλεται(愿望), 每个人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and each person lives as he wishes,

在其他城邦里,人们想怎样过日子就怎样地过,要怎么活就怎么活。

亚里士多德说:κυκλωπικως θεμιστευων(颁布神喻)παιδων(儿子)ηδ' αλοχου(妻子). 像库克洛普斯那样,每个人“给自己的孩子与妻子立法”。 `laying down the law for children and wife', like a Cyclops.(Homer, Odyssey ix.114f)

字面意思很简单,其他城邦的人就如κυκλωπικς那样给自己的儿子和妻子立法而已。在这里廖译本有两个注解,第一个注解是对κυκλωπικς而说的,第二个注解是对引用的句子所说的。

第一个注解:κυκλωπικωςCyclops),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族或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荷马在《奥德赛》中说,他们住在极西方的山洞里,不习耕作,不信神祗,没有法律与治理。据赫西阿德的《神谱》(ΘεογονιαTheogoriy)说,库克洛普斯是天神乌刺诺斯(Uranus)与地神盖亚(Gaea)的三个儿子布戎忒斯(Brontes)、斯忒罗佩斯(Steropes)、阿耳格斯(Argus),这三个名字的意义分别是霹雳制造者、闪电制造者和亮光制造者,据神话传说这三个人是希腊工匠的始祖。这一句的英译本里有一个注解:(Homer, Odyssey ix.114f)。在荷马的史诗《奥德赛》第九卷第114行诗句(在第15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里说到库克洛普斯。即在陈中梅译的《奥德赛》中:

深旷的岩洞里,每个男子都是

妻房和孩童的法律,不管别人的一切”。

第二个注解,《奥德赛》【114】:他们(库克洛普斯)“每人各自统帅自己的儿女与妻子,彼此小相往顾”。柏拉图的《法律篇》【630】、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1252b22】都引用了这句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