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4676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0-09-2176
(2022-03-19 10:50:51)
标签:
《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自然 |
分类: 读书 |
第十卷:幸福,第九章:对立法学的需要:城邦学引论【1179a34 – 1181b22】,法律的公道不会引起反感。
【1180a22】而且,如果一个人反对人们的口味,即使他是对的,他就会引起反感。但法律要求公道的行为却不会引起反感。
Και των μεν ανθρωπων εχθαιρουσι τους εναντιουμενους ταις ορμαις, καν ορθως αυτο δρωσιν· ο δε νομος ουκ εστιν επαχθης ταττων το επιεικες.
And people hate a human being who stands in opposition to their impulses, even if he is right to do so; but there is no oppressiveness in the law's prescribing what is good.
这是第十卷[快乐]的第九章,在这里讨论的是第十卷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幸福”,而这一章的主题是:对德性只知道还不够,还必须努力去获得。德性以好品质为前提,而好品质需在好法律下养成。这种教育可由公共制度或个人来实施。但懂得立法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所以我们还必须懂得立法学。
这一卷所讨论的内容比较多,前面五章讨论的是“快乐”,从第六章开始的三章讨论了“幸福”。
这里是最后一章,要讨论一下如何实现德性的问题。在第一句话里就提出了这个如何实践沉思与认识的主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了幸福和德性、友爱与快乐的主要之点。我们应当认为这个题目已经完成了,还是像所说的那样,在实践事务上,沉思和知道还不算完成,实践沉思所得的和所知的东西才算是完成呢?如果说仅仅知道德性是什么还不够,我们就还要努力地获得它、运用它,或以某种方式成为好人。
在此亚里士多德先要分析言语的作用,如果仅仅逻各斯就能使人们变得公道,那么讲授它的人就可以公正地,如塞奥哥尼斯所说,“获得大笔丰厚的报偿”了。而且,他们也应当讲授这种课。但是事实上,逻各斯虽然似乎能够影响和鼓励心胸开阔的青年,使那些生性道德优越、热爱正确行为的青年获得一种对于德性的意识,它却无力使多数人去追求高尚或高贵和善。因为,多数人都只知恐惧而不顾及荣誉,他们不去做坏事不是出于羞耻,而是因为惧怕惩罚。因为,他们凭感情生活,追求他们自己的快乐和产生这些快乐的东西,躲避与之相反的痛苦。他们甚至不知道高尚和高贵和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类快乐。亚里士多德指出一本万利的言语逻各斯可以鼓励人、影响人,而不能决定让人去行善,那么有没有可以产生实现效果的逻各斯呢,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就要讨论这个问题,那么,何种逻各斯能够改变这些人的本性?用逻各斯来改变长期习惯所形成的东西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困难的。
因此,当具备了做一个公道的人的那些条件时,如果我们能够有一部分德性,我们就应当感到满足。
既然上面说到,“如果说仅仅知道德性是什么还不够,我们就还要努力地获得它、运用它,或以某种方式成为好人”,那么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是什么样的方式呢,在这里就要讨论这个问题。什么是好人,各人有不同的标准,一般说来好人就是:一心向善, 除暴安良的人。最主要的一种就是品行好的,对他人没有侵害思想、侵犯行动的人。一般认为健康的人也可以称为好人,就是好的没有伤、病、残疾的人。还有指老好人,怕得罪别人的人。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阴暗的一面,但是只要自己尽力不把他暴露出来去伤害别人,能够这样善于掩饰,那他就是好人。群体中方便好使的人,没有心机权谋而容易被人差谴的人。在道德伦理方面要讨论的好人就是γαθος,从γαθος的角度看,就是一心向善的人,他的表现可以有除暴安良的行为,也可能是伤残疾病中的人,《庄子》书中那些得道高人大多是肢体残疾的。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好人,亚里士多德指出了三个方式,有些人认为一个人好是天生的,有些人认为人是通过习惯,另一些人认为是通过学习,而成为好人的。因为如何成为好人是这里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在说了这三种方式后,亚里士多德还要对这些方式作深入的讨论,先讨论自然本性的方式与逻各斯的教育认知方式,本性使然的东西显然非人力所及,是由神赋予那些真正幸运的人的。逻各斯与教育也似乎不是对所有人都同样有效。学习者必须先通过习惯培养灵魂,使之有高尚和高贵的爱与恨,正如土地需要先耕耘再播种。然后讨论与情感相关的习惯养成问题,因为,那些凭感情生活的人听不进说服他改变的话。处于那样一种状态,怎么可能让他改变呢?而且,一般地说,感情是不听从逻各斯的,除非不得不听从。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有一种亲近德性的道德,一种爱高尚和高贵的事物和恨卑贱的事物的道德。
接着亚里士多德继续讨论与道德德性养成相关的内容,这里提出的是关于法律的内容,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是在健全的法律下成长的,就很难使他接受正确的德性。因为多数人,尤其青年人,都觉得过节制的、忍耐的生活不快乐。
所以对于法律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所以,青年人的哺育与教育要在法律指导下进行。这种生活一经成为习惯,便不再是痛苦的。如果法律变成了习惯,那么对于法律的制约他就不会感觉到痛苦了。但对一个人而言仅仅在年轻时将法律的制约内化成为自身的习惯还不够,还应当进一步地将法律作为终身的习惯,但是,只在青年时期受到正确的哺育和训练还不够,人在成年后还要继续这种学习并养成习惯。所以,我们也需要这方面的,总之,有关人的整个一生的法律。因为,多数人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逻各斯,接受的是惩罚而不是高尚或高贵的事物。
所以,亚里士多德指出,所以有些人认为,一个立法者必须鼓励趋向德性、追求高尚或高贵的人,期望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公道的人们会接受这种鼓励;惩罚、管束那些不服从者和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并完全驱逐那些不可救药的人。因为,公道的人会听从逻各斯,因为他们的生活朝向高尚或高贵;坏人总是追求快乐,应当用痛苦来惩罚,就像给牲畜加上重负一样。也就是如他们所说,所施加的痛苦必须是最相反于那些人所喜爱的快乐的。
在此还要就想成为好人的人指出一个前进的方向。但是,如果想成为好人就必须——如所说过的——预先得到高尚或高贵的哺育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将继续学习过公道的生活,而不去出于意愿或违反意愿地做坏事;如果只要具有努斯,生活在正确的制度下,并且这个制度有力量,一个人就能够这样地生活。那么父亲的——总起来说任何一个男子的——要求就不带有强制性,除非他是一位君王等等。然而,作为表达着某种明智与努斯的逻各斯,法律具有强制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由父亲或男人,而由法律来体现的,因为法律表达了某种逻各斯。正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看到了逻各斯的局限性,所以提出了力量在于法律,但通过对法律的讨论结果力量在于法律体现了逻各斯,是逻各斯以其力量使法律表达出绝对的力量,最终还是回到逻各斯。在这里究竟是逻各斯具有力量还是法律具有力量,其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循环,对于一种开创性的问题,免不了会出现循环。在此还要对法律的力量作一点分析,这里一共有两个分句。
在第一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Και των μεν ανθρωπων εχθαιρουσι(恨)τους εναντιουμενους(对立的)ταις ορμαις(冲向), 而且,如果一个人反对人们的口味,……,他就会引起反感。 And people hate a human being who stands in opposition to their impulses,
如果一个人反对别人,与别人对立,只管自己走向与别人不同的方向,那么他就会被大家所反对。
亚里士多德说:καν(假如)ορθως(正当的)αυτο δρωσιν(做完)· 即使他是对的, even if he is right to do so;
一个人反对众人的潮流,即使他所做的都是对的,他还是要被大家反对。如果以人的行动流向来比喻城邦社会中对某一个问题的一种倾向。如果任由个人选择,那么人们可能会选择某一个方向,如果大家都向着某一个方向行走,这种个人的倾向的集体就形成了一个潮流。但一种潮流并不是列队行进,所以虽然大家有同一个方向,例如向芳方向。但这种方向感并不是信中在某一个角度上的,在这个潮流中有的人有的虽然也在向东,但却有点偏向于南,有的甚至偏离了东方很大的角度,有的人虽然也是向东但却有向北的偏离,有的人甚至偏离很多,但无论偏南还是偏北,只要差异不大,总还算是向东方而去的,这种偏离的现象亚里士多德在前面也说到过。如果现在有人论文联系电话很大,向北或向南而去,这就不是偏离了,如果有人要向西而去,这就是逆向反着潮流而行了。亚里士多德在这一句里假设有人向相反方向而去,并假设他这样做是对的,那么其结果如何。
在第二个分句里,亚里士多德说:ο δε νομος ουκ εστιν επαχθης(沉重的)ταττων(命令)το επιεικες(合理). 但法律要求公道的行为却不会引起反感。 but there is no oppressiveness in the law's prescribing what is good.
法律也会对各种行为作出规定,甚至对高尚的行为也会有所规范,但是大家不会对法律产生憎恨。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对氏族的家长制度,甚至君王与法律的比较,说明只有法律是可以在一个地域化的时代里通行的,而法律的得以通行,其实说明逻各斯、言语是有力量的,因为法律正是表达着某种明智与努斯的逻各斯,所以法律具有强制的力量。
那么这又与前面第二句话里所说的,“逻各斯虽然似乎能够影响和鼓励心胸开阔的青年,使那些生性道德优越、热爱正确行为的青年获得一种对于德性的意识,它却无力使多数人去追求高尚或高贵和善”,但当逻各斯转化成法律的时候,它的力量却是没有东西可以相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