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展览的第一等精品元青花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内墓葬或窖藏出土,说到传世的一件都没有,这个道理很简单,一是八百多年来战火连连,二是汉民族曾经对元代统治深为仇恨,这个遗恨导致在元代后的长时间内对元代的文物不重视、不认可。五十年代美国人波普为土耳其皇宫内存的元青花确认断代后,国内还是少有人认同。尤其是中国文物界的体制化压抑了文物界的百花齐放,这种局面一直到2005年鬼谷子下山这件元青花在国际上以2.3亿的价格拍出后,中国收藏界如遇地震,不得不承认元青花,与此同时民间出现大量的真假元青花。
以元青花在中国瓷器史上所产生的作用来讲,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元青花以前人物故事图案上瓷器的基本没有,元青花以前以钴蓝为主要色调的瓷器基本上没有,元青花以前用彩釉在瓷器上作画的极少。元青花的另一个巨大贡献是奠定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再辐射出去的一个巨大的白瓷生产基地,后来的粉彩、珐琅彩、色釉等各种瓷系都建立在一个稳定的细腻洁白的白瓷胎面上,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清代乾隆年间的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和大成。所以我们现在去看元青花,只要用心,就可以看清自元青花至明清瓷器如何发展的脉络,除了某些特殊工艺,极大多数后世的瓷器身上都可以看到它们的祖辈——元青花的痕迹。今天我要讲的元青花内销瓷器中的精品,依据的思路就是从这里来的。
现在能看到的元青花内销瓷来源一是国内出土,二是非正常途径流传在国外的。这批瓷器的图案纹饰特点很鲜明,以龙纹、花卉纹、人物纹为主。
以龙纹中龙的爪子数量来说,展览会的展品中三爪四爪五爪都有。
三爪龙
http://s9/mw690/6205a38atceaa734b1538&690
http://s10/mw690/6205a38atceaa76fcde99&690
四爪龙
http://s10/mw690/6205a38at7b110ced0799&690
http://s16/mw690/6205a38atceaa86c8c72f&690
五爪龙
http://s1/mw690/6205a38atceaa69c932a0&690
http://s5/mw690/6205a38atceaa6fa82464&690
看了这个展览会,以后关于元青花龙爪的数量问题不需要再争议了。
龙头的造型基本上是猪嘴龙,但有龙身粗壮的,也有精干的。
精干的龙身
http://s12/mw690/6205a38at7b110fc13dbb&690
粗壮的龙身
http://s5/mw690/6205a38atceaaa2703804&690
http://s5/mw690/6205a38atceaaa8ba7924&690
http://s11/mw690/6205a38at7b11114c8b9a&690
http://s11/mw690/6205a38at012aada75c4a&690
元代龙纹与明清龙纹的差别是存在的,除了龙头发生变化外,另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龙爪的形状。元代的龙爪的爪甲长而锐利,内折角接近90度,所以每个龙爪看起来就像一把镰刀,三、四、五个这样的龙爪形成风车形状。
http://s7/mw690/6205a38atceae46547cf6&690
元青花中的花卉纹牡丹纹和龙纹一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唐代以降历代的瓷器中牡丹纹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牡丹天生丽质,大气,雍容华贵,具有皇家气派,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天生具有的雍容大度的气质。
宋以前瓷器上的牡丹花
http://s4/mw690/6205a38atceafbc1b1123&690
苏富比大拍磁州窑瓷器上的牡丹纹
http://s4/mw690/6205a38atceafe496de83&690
汝窑遗址发掘得到的残片,似牡丹也似莲花,从中间的花芯看似牡丹。
http://s4/mw690/6205a38atceaff0dbc963&690
汝窑出香底座上的牡丹
http://s8/mw690/6205a38atceaffd3a94d7&690
http://s1/mw690/6205a38atceaffe9a4610&690
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北宋耀州窑捧盒
http://s8/mw690/6205a38atceb018878377&690
元青花上的牡丹纹显然是从正面或侧面力图反映其全貌:
http://s7/mw690/6205a38atceb02a21ffd6&690
http://s16/mw690/6205a38atceb02f1da85f&690
http://s5/mw690/6205a38atceb02cb15224&690
从上面这张图片看,元代的牡丹造型有独创性,已经在力求追求立体感。
元青花上的人物图案不仅是单独的个体,而常常是一个故事的一个片段,一个戏剧的一幕,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前无古人。在这次展出中有鬼谷子下山图、蒙恬将军图、昭君出塞图等等,这些人物图在瓷器完全是个独创:
http://s15/mw690/6205a38atceb055c3a21e&690
http://s13/mw690/6205a38atceb05d414e5c&690
http://s3/mw690/6205a38atced2309cdf32&690
http://s16/mw690/6205a38atceb060b1fc3f&690
http://s10/mw690/6205a38atced22d77a9b9&690
元青花人物纹的最大特征在于神态。
日本出光博物馆的昭君出塞罐是最典型的。罐中人物的主角:昭君的神态极其传神。这里的昭君,画家将其的年龄定位在略长于少女的阶段,蛾眉、杏眼、垂胆鼻、樱桃嘴,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经典。昭君的神色中散发出忧郁、对前途的无知带来的些微恐惧感,但又不是大悲大惧,总体的神态是安详、静谧,有一种命由天定的淡定。
前两年首都博物馆闹过一个笑话也收藏了一个昭君出塞罐,结果被证明为赝品,证明它是赝品的方法很简单,最主要的就是比较昭君的画工。
请看首博收藏的赝品中的王昭君的脸相:
http://s10/mw690/6205a38atcee2f320d2e9&690
我再做张细图比较:
http://s10/mw690/6205a38atcee3083c48c9&690
看了这张图片,朋友们一定很清楚了,真品与赝品的差距有多大。不仅如此就是这两个罐上的那些柳叶大家做个比较就可以看出端倪:
http://s10/mw690/6205a38atcee31d99b499&690
大家可以看到真品上的柳叶画的每一笔都清清楚楚、工整,而赝品上的柳叶画的含混不清。那么为什么就是如此简单的几笔柳叶赝品都画不好呢?就像有些人所想的,既然你想做个仿品去蒙骗,要骗大钱,为什么不去找个好点的画匠来画呢?实际上恐怕大家不清楚,这不是画工问题。问题在哪里呢?今天我就将这个问题多讲讲。现在再看几张照片,下面这组照片反映的是中国已故的收藏大师孙瀛洲先生受官方委托仿制的明宣德青花双凤牡丹纹罐,当时的仿制是动用的政府资源,也可以说是现代的官窑,景德镇的力量,结果仿品的差距有多大呢?请看:
http://s12/mw690/6205a38at7b16b9dd857b&690
仿品的差距:形制误差严重,口部大小不一致,纹饰图案差距更大,仿品纹饰变形严重,再看几张这次仿制的对比图:
http://s1/mw690/6205a38atcee3549eecd0&690
http://s11/mw690/6205a38atcee360b360ea&690
这么大的差距,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最大的原因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收缩,瓷器烧制时会发生收缩,收缩率达到13%。这个收缩率是致命的,大批瓷器在烧造中报废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个。越是使用古代工艺仿制古瓷就越容易出此毛病,因为烧窑时的温度难以精确控制。
孙瀛洲先生仿制这件瓷器时使用的是进口苏麻里青料(估计是景德镇旧窑留存的),而原件使用的是国产料,这个做法我以为虽然当时并没有非常重视元青花,但实际上像孙瀛洲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心里是有数的,所以或许他想借这次仿制来探研元青花呈色的奥秘。
自孙瀛洲先生那次仿制后已有几十年过去了,现代制瓷工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烧窑绝大多数用的是电或煤气,因此在变形这方面显然是能够得到控制了,但正因为燃料的变化,所以导致现代仿品与古代真品的釉面、胎质的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用的釉料也与古代的大不相同,所以现代仿品与古代真品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一目了然的,这个前提是把真假两件东西放在一起比较。我这个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见到过真品,单凭书本知识和一些图片你是无法辨识现代仿品的。历史上前朝仿后朝的不足为奇,民国时期仿清三代的东西,其工艺上很接近。所以据我的观察现在市面上大量存在的明清瓷器中的绝大部分都是这个时期的仿品。另外有一些非常新的,似乎是保管的非常好的清三代的瓷器,实际上许多是解放后仿制的。解放后由于外汇短缺,中央政府明令由景德镇仿制清三代的瓷器出口,以换取外汇,这批仿品的质量相当高,当时出口的时候明确就是仿品,是作为一种工艺品来销售的,而现在这批东西中很多又成为回归品,吃药的人不计其数,早期的民间收藏者和现在一些钱多人傻的所谓收藏家。
景德镇当地的人将这批瓷器称作厂货,也在收集,收集的原因非常微妙,不必多说,这里给大家看一些图片,都是老厂货:
http://s10/mw690/6205a38atcee48b3f8969&690
http://s6/mw690/6205a38atcee48b7d0855&690
http://s2/mw690/6205a38atcee48bb7a201&690
http://s4/mw690/6205a38atcee48bf80fb3&690
http://s15/mw690/6205a38atcee48c3de43e&690
http://s16/mw690/6205a38atcee48c7a0c2f&690
http://s5/mw690/6205a38atcee48cbbd5a4&690
现在再回到正题,我前面说到元青花真品人物图中的人物神态极其逼真、生动,这是区别赝品与真品的一个重要判断点。
鬼谷子下山罐中的主角鬼谷子脸相凝重,很明显是一种在深度思考的表情,后面的武将神色中却带有将信将疑的心态。前面的一个马上军官和一个步行小卒则是无忧无虑,撒欢前行的姿态。那个小卒是备受争议的目标,争议点在于一、衣服后背之补子;二、腰间的长刀。对于这个争议我不想在此发表议论。
附带说一个重要的现象,这个鬼谷子下山罐罐身自腰线以下,有明显的磨擦痕和细微的开片,如果对此细细的研究,或许能看出这个罐当时的用途。
元青花的作者肯定没见过罗丹,看看罗丹画的那些思考者,大家再去体会体会元青花上寥寥几笔划出的鬼谷子是何等的传神。鬼谷子和这些思考者的画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嘴唇紧闭,下巴上举,就是这一点描绘出了思考者的神态。
http://s9/mw690/6205a38atcee513b30678&690
这个罐和昭君出塞罐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画工极为工整。
http://s7/mw690/6205a38atcee52c279d46&690
柳叶的画法和昭君出塞罐几乎一样。每一笔都工整,绝无草草了事之处。不过话到要说回来了这种严谨的画法在其他元青花中并不多见。见下面上海博物馆的一个盘子:
http://s2/mw690/6205a38atcee546cc2c71&690
这个盘子中的许多纹饰的画法就比较随意,也相对来说更灵动。所以我的看法是元青花精品中由于其用途或销售对象的不同,存在着画功精细程度上的差异。
以现在民间收藏来看,伊朗博物馆所藏的那些精品在中国民间基本没有,此次展览中那些顶级精品民间也几乎没有,我说的顶级精品是指釉色肥厚,画工极为工整的。但是,就是本次展览会上的藏品也有许多层次,与这些藏品中相对质量较低的、类似的在民间却大量存在,而且我还有一个重要话题在下一次要讲到,就是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张文进款的象瓶为代表的元青花在民间存在很多。这个话题留在下一篇中。
再看两个特殊的现象。
看下面这个瓶
http://s11/mw690/6205a38atcee5725e5d4a&690
http://s8/mw690/6205a38atcee58356eb37&690
http://s7/mw690/6205a38atcee59bb431e6&690
http://s12/mw690/6205a38atcee57fb46d0b&690
这个罐的釉面似乎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工艺,即先作浅镂刻,再上青花料,这种现象存在的元青花不多,但特别能彰显肥厚的釉色。
第二个特殊现象:部分元青花存在开片现象:
http://s12/mw690/6205a38atcee5fe86602b&690
http://s7/mw690/6205a38atcee6071c1de6&690
这个罐开片的情形与鬼谷子下山罐相似,产生在腰线附近,而且局部开片。
如果我们停留在纹饰,形制这些外在的方面,那么我们实际上还是很肤浅的,完全没有理解元青花及历史上所有出现过的名瓷的本质,我们的认识只是一种表象,要真正的认识元青花,还是要将注意力集中到元青花的色泽——钴蓝,一种由那些掌握了色彩本质的伟大的发明者——元代窑工用心烧制出来的、历经千百年饱含时间的印迹、前无古人引领后人的色彩巅峰。先看几张照片:
http://s6/mw690/6205a38atced1f2e34145&690
http://s16/mw690/6205a38atced1f48c38ef&690
http://s15/mw690/6205a38at7b14ff227b1e&690
http://s10/mw690/6205a38atced1fe8f95a9&690
http://s6/mw690/6205a38atced202cf9b25&690
http://s12/mw690/6205a38atced20522836b&690
http://s3/mw690/6205a38atced20980e252&690
我常跟朋友们说,如果你确实入门了,窥清了瓷器的本质,那么你会从瓷器的釉面看得出它是“活”的,是有层次的,千百年生成的包浆赋予了这些瓷器生命。现代瓷器所缺的就是这一点,现代瓷器的釉面再漂亮、再精致,都是死的,没有这种灵动感。
这些照片都是在展览会上偷拍下来的,所以光线不够好,取景的角度也不能随心所欲,但是已经足够大家看清这些瓷器的釉面是多么的肥厚、滋润,老气的感觉是多么的明显。表面的如脂、如油的形态,充分证明了这些瓷器经历了长期的时间,不过我还是要指出,由于存放条件的不同,即使原先烧造时的用料完全一样,现在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也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观感。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