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上海的元青花展由于提供了各种不同条件下保存下来的元青花实物,几乎聚集了元青花的各个品种,我说这句话既是个老课题,也是个新课题,因为迄今还没有看到对元青花的各个品种差异的认证。据我的观察很明显,出口瓷与内销瓷有很大的差别;内销瓷中精品与普品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精品,本身还存在着不同的特色和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一是时间上的差异,即早期和成熟期以及晚期的差异。二是窑口的差别,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景德镇挖掘的元青花残片与许多现存的元青花实物不一致,在这次展出中可以看到一些景德镇出土的元青花残片,不仅是青花色不一致,而且很少见苏麻里青痕迹,胎土也不是很好。问题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在其他地区找到元青花生产的大窑口。即差别是事实,但源头,尚未找到,仅此而已。
展品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所提供的实物确定无疑的解决了许多认知上的问题。
1、瓶上的耳环问题,以前有一种说法是,有耳环的瓶是清末民初的嫁妆瓶的特征。确实清末民初的嫁妆瓶基本上都有耳,谐音为有儿,图个吉祥。但这也不能认定凡有耳环的瓶都是清末的。有耳又有环的嫁妆瓶其实在清代也不是很多。这次上博的元青花展品中有多个有耳的瓶,其中一个不仅有耳而且有环,而且还是活环。这环而且还是个铁环。这个瓶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安出土的元青花云龙纹铺首盖罐。
http://s16/mw690/6205a38atd0007a5614df&690
http://s2/mw690/6205a38atd0008b0f8d81&690
http://s11/mw690/6205a38atd0008a4f74ca&690
http://s4/mw690/6205a38atd0008abbc6c3&690
下面这张是我自己拍的,上面这些是西高地里网友所拍。
http://s9/mw690/6205a38atd000bc85f1c8&690
这个盖罐上的铺首在其他盖罐上也曾出现,由此也许可以推定这些罐上也有环,或许也是铁环。说句实在的话,如果不是从高安地底下由考古人员亲自挖出来,而是民间收藏的,那么光凭这对铁环也许就被判死刑了,赝品。元青花产出至今约有650年左右,高安这对瓶上的铁环应该也有这么长的历史了,能不完全锈蚀掉,真是万幸,而其他一些罐的类似铺首上我们常常还能看到锈痕。
http://s12/mw690/6205a38atd000ccb70d5b&690
http://s2/mw690/6205a38at7b3347bd7001&690
这个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值得研究的,一是它的用途。常识性的理解那就是穿上绳子用来提这个罐子的。这个罐子通高46厘米,上口直径14.6厘米,底足直径18.8厘米,腹围直径据目测约30厘米,因此大约可容纳液体30斤,如果储存其他物品,比如干货也要好几斤。如果是室内一般的移动,显然不需要安装这两个环,双手一捧就可以了,所以移动距离定是要超出室内的范围,而且可能经常需要移动,这样的情形下有这样两个环穿上绳子显然要方便得多。但是如果盛放液体的话,显然又很重,且不说罐子上面的两个铺首能否承受,就是这两个铁环能不能承受也是个问题。这两个铁环据我的观察,现在这样的位置无法看清接合点在哪里。元代肯定是没有焊接的工艺,那么这两个环是怎样接合的,如果没有接合,那么提重点的东西,这两个环有可能要脱落。二是这两个环明显是铁质的,粗看极像现在的四毫米钢筋,表面锈蚀比较严重,但是园度很好,看不出有变形,如果这个罐子曾经使用过,那么这两个环的质量一定不错,照现在的话来说,刚性很好,绝不是一般的铁丝,而是钢制的。这个问题就留待专家们去研究吧。我想说的是以前认为有耳环的瓶罐一般都是清末的产品,现在看到了这个罐有铁环,是不是可以对这种说法存疑了呢?另外会不会有其他材质的呢?比如我收藏的元青花中就有瓷质的环,是不是就此就否定其为元青花呢?
2、回纹
也曾有一种说法,认为瓷器纹饰中的回纹出现在清代,因此看到回纹就可以断为清或清以后,现在我们来看看展览会上的实物吧。
http://s4/mw690/6205a38atd000faf285f3&690
http://s13/mw690/6205a38atd00106c3fc8c&690
同时展出的也是一起出土的另一把壶,上面也是回纹,请看:
http://s7/mw690/6205a38atd01693a4dc26&690
像上面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我想说的是有的时候由于孤陋寡闻,根据某一点纹饰或某一种形制,因为没有看到过就随意定性,实际上是很错误的。
接下来我想讲一个问题,即元青花的渊源。马未都先生有一句名言:元青花一出现就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也就是说元青花的完美出现似乎太突然了,没有师承,没有渊源。很显然现在看来马先生的这句话有些太唐突了。以前因为我们没有机会当面看到这么多元青花真品,因此许多说法没有说服力,现在近距离的看到了这么多的真品,并以这些真品作为参照物,很显然话就好说多了。对元青花的渊源我在这里仅就纹饰方面来说一些个人的意见。依据我的研究,元青花的纹饰画法大部分都是有师承渊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敦煌壁画及宋代画家的作品中可以找到。
1、龙爪问题
元青花上龙纹较多,其龙爪和龙首很有特色,那么以前有没有这样的画法呢?有。
先看龙爪,元青花上的龙爪就像我前一篇文章中所说,呈接近90度的镰刀状锋利状态,这使得元青花上的龙显得特别凶猛,这种画法其实不是元青花首创,在宋代已经出现,请看下面一幅图,此图现藏于日本相国寺,是我国宋代画家陆信忠所画,原件为绢本设色,纵向长96.4厘米,横向宽50.9厘米。
http://s8/mw690/6205a38atd00165be3d27&690
这张古画上的龙爪与元青花上的龙爪极为相似,完全可以就此认定元青花瓷器画者就是以此画法为师承的。不仅是龙爪,就是从矫健的龙身和有特色的龙首都可以看到和元青花的类似之处,这样的画法造就了元青花上的龙极为凶猛的生动神态。
2、龙首
我们再来看一张更古老些的敦煌壁画中的十二生肖之龙像
http://s5/mw690/6205a38atd016a8b037f4&690
这张生肖像出自于敦煌壁画,是一套十二生肖中的龙形。由于这套生肖中有几个生肖和宋以后的不一样,因此被认为可能是唐或唐以前的作品。这张画中的龙形无疑是猪嘴龙,而元代龙形中绝大部分均是猪嘴龙。
3、缠枝莲
缠枝花卉的画法在宋代其他窑口中已经出现过,不过元青花中的缠枝花卉的形状并不与其雷同,倒是与我在敦煌壁画中看到的如出一辙。请看:
http://s13/mw690/6205a38atd016c3ec81fc&690
4、凤首
此次展出中凤凰的纹饰也有好几种,大体上有接近白描和艺术变形两种,我想这大概也反映了这些瓷器的烧造前后年代。白描化的年份早一些,艺术加工过的年份晚一些,因为那些艺术加工过的的形象在明代被定型。
http://s2/mw690/6205a38at7b357dcfe0b1&690
http://s9/mw690/6205a38atd016ec77f3a8&690
大家可以看到左上方有一个凤凰,我再做一张小图:
http://s1/mw690/6205a38atd016f7012120&690
现在我再让大家看两张出土的五代曹议金夫人的画像,以及一张细节图:
http://s14/mw690/6205a38at7b358120463d&690
http://s2/mw690/6205a38atd0170bf566f1&690
http://s5/mw690/6205a38atd0170c97ee54&690
是不是很像,其实像不像是一回事,主要是这些画和上面的元青花中的凤首都是线条白描的画法。线条白描的画法给人一种写实感。但是在另一些元青花中凤首出现了变化,请看:
http://s3/mw690/6205a38atd01726549f62&690
http://s8/mw690/6205a38atd0171ad200c7&690
最后一张照片中的凤首已经非常接近明代的画法。
http://s13/mw690/6205a38atd01735a1a4cc&690
http://s11/mw690/6205a38at7b35858656ea&690
元青花的纹饰绝大部分都有来源,不仅如此,而且一些基本的围边纹饰,明清的画法在元青花上都可以找到,也就是说,元青花既承继了唐宋的画法,也为明清开辟了新路。
5、垂莲
元青花中有一种重要的纹饰,就是底足上部的垂莲纹。这种垂莲纹在敦煌壁画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物。请看:http://s14/mw690/6205a38atd0178d8a75cd&690
这张画的下部就是垂莲状的边饰。
元青花的垂莲
http://s4/mw690/6205a38atd01794d8bc03&690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