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凤凰卫视纪录片专题制作人秦晴纽约国际电视电影节大奖幕后点滴 |
分类: 凤凰人物志 |
在日前揭晓的第55届纽约国际电视电影节(New York Festivals)上,凤凰卫视多个节目分别荣获大奖:其中《中国的热度-寻找气候变化下的出路》获纽约国际电视电影节环境及生态类世界银奖,《千里单骑回故乡》获纽约国际电视电影节社会/时事议题类优异奖,而这两部片子均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她就是凤凰卫视纪录片制作人秦晴。做纪录片5年,完成作品20余部,“高产”的背后,源自她始终的信条“用十二分的努力去做十分的事情”。
从新闻到纪录片
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标准新闻科班出身的秦晴,踏上工作岗位之初从事的工作就和新闻采编有关。后来来到香港大学新闻研究中心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凤凰专题部,来凤凰第一年,秦晴做的还是她的新闻本行,在《有报天天读》栏目忙前忙后。这期间,专题部总监黄海波在日本爱知世博会拍摄了一个片子,拍完之后问她能不能试着做做看?读书的时候,秦晴就有一个想法,做这一行,就要深入到一线去,接触到采访对象,要么就做一线记者,要么就做纪录片。现在,机会既然来了,那就大胆地尝试一下吧。没想到,做出来的东西受到了海波的赞赏。于是,不久之后,秦晴正式加盟纪录片团队。
刚开始从事纪录片工作的时候,其实香港专题部的纪录片产量并不高,因为香港的用工费用相对比较高,大部分凤凰的纪录片都出自深圳、北京和台北三地。但是,身为专题部总监的黄海波有一个追求,他觉得,应该可以发挥香港沟通两岸三地的地缘优势让纪录片在这里生根、发芽并且逐步壮大起来。而在秦晴加入这个团队前,整个香港总部有过纪录片从业经验的,也只有区区两个人。
秦晴第一次操刀制作的纪录片是《鲁迅是谁》,这部作品诞生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前夕,播出之后,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中文台副台长程鹤麟评价说,《鲁迅是谁》看起来是个文化题材,而这样的题材一般收视率都偏低,但这部片子却取得了难得的高收视率,值得思索和称赞。同样,秦晴也以自己出色的表现再次坚定了黄海波拉她“入伙”的决心。
从做新闻转行做纪录片,这一做就是五年,五年间一共制作各类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余部。甚至有些情况下,是仅有秦晴和摄影师两人团队“并肩作战”拍摄制作完成的。其中,《谍海沉砂》获得2008年纽约国际电视电影节社会/时事议题类优异奖,《地球的温度》在2010年11月9日晚在伦敦揭晓的国际广播协会主办的“2010最佳国际传媒奖”颁奖礼上,摘走了最受瞩目的“人民选择奖”。
千里单骑回故乡
2011年春节期间,到凤凰后一直专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秦晴,第一次完成一部全纪实,这对于已经干了12年电视,又从不着家的秦晴来说,精神上是一次洗礼,职业上也是一次超越。这部片子就是《千里单骑回故乡》。这是秦晴和专题部的同事一起,跟随拍摄六位开摩托车回家的主人公,从广东中山到四川内江纵横2100公里,穿越雪山、泥地,记录下他们六天艰辛回乡路完成的作品。
“这是我第一次出发前,不知道结果的拍摄。拍一群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走一条并不惊心动魄的路,去一个没有大事发生的地方。正式出发前,外景组的技术员林逸生送给我们一句祝福:祝你们,好意外地,做一个出色的节目。说实话,出发前大家的心情都是忐忑不安的,因为不知道路上会发生什么,又能交出什么样的作品。”
这次拍摄的主题——回家,本该是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寻常人家事,但是在春节期间,“回家”却成了大事件,以至于有的人,要“千里单骑回故乡”。对摩托车返乡一族,秦晴之前有过关注,这一次,为了寻找拍摄对象,她采取多条线搜索,一方面亲自出马在中山火车站附近打听;另一方面,在几个摩托车迷论坛上发帖求助,希望有车友能够加入到他们的拍摄之中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海选”期间,一通电话让秦晴确定,这就是他们故事的主人公。“我并不是一个摩托车迷,但是摩托车还给了我尊严,”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秦晴。
跟随摩托车上国道,入乡进村,爬雪山趟泥地,真实记录这出发前彼此素不相识的六个人,一路上经历道路艰险,经历迷路争执,最终还是相互扶持走完回家路的过程。走上六天五夜,一路上的辛苦,在出发前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让秦晴心酸落泪的,是主人公回到家的那一晚:熟睡中的女儿被惊醒,望着陌生的父母惊恐的涕泪横流。妻子的眼神从急切慢慢变得黯淡,丈夫的脸庞从欢喜慢慢变得愁苦。奶奶抱着两岁的女儿,来回哄,房间里传来一声叹息:“哎呀,不认得你爸爸妈妈了。”
后期制作开始前,五十多个小时的素材带,秦晴看得捶胸顿足:“为什么雪山顶俯看白茫茫的七十二道弯只有一个镜头?为什么摩托车启动不了,车轮掀起雪花漫天飞,我们的镜头不能趴下去仰拍?为什么老哥俩吵架人物的画面关系这么奇怪?甚至,为什么摔了那么多跤,摔的那一瞬间我们一次都没拍到?”
遗憾无处不在。唯一能让秦晴释然的是,大家真的已经尽力了。而这个奖项,或许也就是对自己第一部原生态纪录片最好的肯定。
十二分的精力
“用十二分的努力去做十分的事情”是秦晴一直以来的信条。也因此,她常常被视为“霸带份子”,做一期72分钟的节目她往往拍摄回来的素材有几十盘。“很多东西,你接触了,去采访了,如果不把和它有关的东西都记录下来,总觉得会是一种遗憾。”
而这次拿奖的两个片子正是因为这种“十二分”的精神。当初拍《地球的温度》,台里只要求他们制作一期《凤凰大视野》。但因为整个制作团队都在用十二分的力气做事,所以拿到了大量有价值的采访和画面,却没能放入大视野中,最终成就了另一部《中国的热度》;同样的,2011年拍春运,台里也只要求他们做出一期《凤凰大视野》,同样因为他们用力过猛,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成就了这部《千里单骑回故乡》。
两部片子同时获奖,秦晴最大的感触是,纪录片很公平,你付出多大努力,它就会回报你多少成绩;你耐心地等待了多久,它就会还给你多少惊喜。面对得奖,她也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我觉得,这两个奖就像命运的甜品一样,你获得了认同,但它不意味着任何事情。我们的功底还不够,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可能有人会觉得拍纪录片的人很笨,但其实笨点、拙点并不要紧,聪明也没什么好羡慕的。对于纪录片人来说,最要紧的是用心。用心了,才会专注,才会坚持,才能守得到精彩。最重要的是,用心了,你才能领悟你的人物,你的故事,还有你的人生。”
“拍纪录片的人,最害怕的就是错过,错过好的故事、错过好的人物,错过精彩的桥段和画面。所以我才要用十二分力气去做十分的事情,心里期待着七分的结果。尽管,这是个笨方法,但是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