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凤凰卫视利比亚战地报道前线职业精神临危不惧总结心得 |
分类: 直击大头条 |
2011年,凤凰进行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大型报道就是利比亚之战的报道,时间长达半年。资讯台组织了建台以来最强大的报道阵容,来自欧洲、澳洲、香港和内地,共40余人,先后分22批次赴利比亚战地采访。相比其他国内以及西方传媒,凤凰在利比亚的人力和物力是很小的,但是凤凰团队凭借着特有的勇气、精神和毅力,发挥了最大的优越性,机动、灵活、多角度、深层次,使这次高危险度和高难度的大型采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充分表现了凤凰人的专业精神。借着2011凤凰年度工作会议的机会,凤凰全球记者站的记者们齐聚一堂,共同回忆起他们这支“利比亚兵团之歌”。 2011凤凰人系列第三篇,凤凰人在利比亚战地。
欧洲发稿中心主任、首席记者严明:凤凰人永不言败
利比亚空前的大练兵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这一次基本上欧洲记者站的所有同事都参与到这场历时八个月的战争之中。原本我们都认为,现代战争基本上都是速战速决,但是这一次持续了八个月,由此才出现了轮番练兵、互相接替这番情形。
回忆起来,我感觉这一次大练兵,是凤凰多年来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合典范。也使得我想起了伊拉克战争,当时我们也是五六个方位同时出击,打了一个非常大的阵地战。为什么是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呢?首先是我们每个记者站记者同事都是抢着向资讯台领导请战。其次,由于战争持续时间长,所以一批一批的记者、摄像和技术,都在这个战场上摸爬滚打,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的完美体现。当然,整个行动中间,我们全球各个记者站同事们的磨合、配合和默契,我想也是值得总结的。
再有一点我体会出,凤凰原有“短平快”的新闻作业方式,以及艰苦奋斗的风格和作风这次又充分体现出来了。像在利比亚现场遇到其他媒体的同行,他们基本上都是带着财务会计过去的,一个大包里上百万美元揣着,随时准备投入很大资金。他们不仅有专职的司机,专职的翻译,甚至还有专职的保镖和线人。总之,是四五组人围着一个新闻组,他们本身也是四五个人组成一个摄像组。我们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风格,我们一般的都是两三个人,甚至出现了一个人。像澳大利亚记者站的同事杨海鹰,单枪匹马背着海事卫星、海事电话和所有的摄像器材,一个人就跑去了,我是接他的班,所以我最了解他当时那种近似于疯狂的工作状况。这个情况不是偶然发生的,这在凤凰早期也出现过,从评论大员郑浩单兵作战这个传统开始,我自己也曾经在亚丁湾上一个人登上法国军舰,一个人完成所有任务。其实我们私心杂念非常重,非常想在这时候过把瘾,体验一下自己在这种状况下一人多能的极限和实力能发挥到什么程度,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任务,使得凤凰在很多重大的场合没有遗漏。所以,真的是个人激情热情和凤凰的事业结合的一种契机。
当然我们也保持了原有优势,那就是一有消息,马上行动。在利比亚,我和徐林平第一组,在法军轰炸之后,最先抵达班加西。其他媒体最快的一组也比我们第二组周轶君晚到的黎波里24小时。以后可能条件会越来越好,但是这种“短平快”的风格我想值得继续传承下去,我相信凤凰人永不言败。
观察员蒋晓峰:我希望带给观众的,就是同步见证
很多东西和机器没关系,是机器后面这双眼睛这个人,决定了出片的质量。同样的道理,我们去报道一个事件,我相信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去报道,做出来的片子也是不一样的。在追求一个差异化的年代,比拼的就是大家的角度和观点,哪一个更犀利、更接近真相的问题。
做三四年电视之后,我个人的感受是,最好的电视语言的传递方式,那就是能和观众有一种带入式的、互动式的体验式的报道。之前伊拉克战争的时候,美军有随军记者,我觉得他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是一种和观众距离的拉近,通过他的镜头、解说和演绎,把观众带入原本不可能到达的新闻现场。
2011年8月10日我和摄影师吴建明、工程师邓谅棠一行三人进入的黎波里,接替上一批在前线工作的摄制组。当地时间21日17时多(北京时间21日23时多),我们和另外2名中国记者及32名外国媒体记者被困市中心的里克索斯酒店酒店。8月24日晚间10点50分左右,被困所有中外记者最终成功获救。现在回忆起来有点不堪回首,其实我不希望大家采访的时候遇到这样的经历,大家出差的时候都能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董嘉耀之前给我讲过,做新闻就是两个字,状态。你的状态出来了,你的情绪到了,你的内在外在都已经准备好了那就开始直播。不停地直播其实对记者要求很高,挑战也非常大,你必须不停地更新你的资讯,但我喜欢这种刺激的感觉。在受困酒店的时候,我希望能带给观众的,就是同步见证。希望观众能够体会到我们在酒店里面的那种挣扎,那种为难。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凤凰是吉祥鸟,自有天象,结果就是这样。
观察员傅晓田:珍惜每一次相遇
我作为记者十分幸运,因为赶上了这个事件的核心点,见证了战争的结束。虽说我们住的酒店隔音设施还不错,但是那一天我基本上是被枪声吵醒的,醒来的时候知道已经出事了。当我们走出酒店房间,发现所有国家的记者全部都匆匆忙忙的。之后就接到了来自香港主编的电话,要配合我们的报道,就这样,整个卡扎菲之死的报道,开始了。
但在那一天,出了一些小小状况。酒店可以搭卫星连线的平台,云集了众多记者,一片混乱,结果我们的设备接口就不知道被哪个记者一脚踢坏了。无奈之下,我们只能用skype连线,效果有打折扣,但那一天的连线报道总体来说没有受影响。到了晚上,来到广场上看到人山人海,而且绝大多数人手上都有枪,很可怕。更可怕的是,站在街上,你旁边就有皮卡车。同事屈子恒很英勇地说,我一定要拍下他们打高射机枪的镜头。事后再想,这样做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因为我站在他旁边,他就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拍摄,而高射机枪都是直径都有14.5毫米,很粗的子弹,他们就在那里发射庆祝。站了不到五分钟就有弹壳落在我的头上,所幸没有危险。事后我们想,穿防弹衣是为了防止别人有意来攻击你,戴头盔才是防止更多的被误伤,所以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和教训。看着屈子恒站在不断落下的弹壳中间进行拍摄的时候,我心里就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我们已经置身这样的环境之下,再发生什么真的也是没有办法。当时我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我的同事和我一起能够完完整整的回去。
去往前线,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和经历。在其中,最难忘的就是一起并肩战斗的同事情谊。在利比亚,我们除了做连线之外,另外还要传《时事特区》半个小时的素材,由于设备不好用,我们花了二十八个小时在传,传的过程中开始下雨,在秋雨的凉意中,摄像屈子恒抱着设备,我抱着电脑,对着卫星,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一开始主动请缨去战地,台里领导们还是不放心的。其实公司的保障要是到位的话,也没那么可怕。而且我觉得在阿拉伯国家,作为女记者,还是有一些便利的。我们在前线的时候,曾经从士兵手里买到一段独家的视频,第一时间播出后,当天在凤凰网上的点击率就破了两百万。
我把每一次出差采访都当做一次旅行。你在外面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人,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但作为一个记者来说,我觉得要珍惜每一次相遇,但是绝不轻信某一个人;对每件事都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是对于结果还是要顺其自然。
更多凤凰记者利比亚战地记录请看:
凤凰观察员周轶君:的黎波里的“寄宿学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043301016v7l.html
凤凰记者周延:利比亚历险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043301017gd4.html
凤凰记者在利比亚战地的点点滴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04330102dr49.html
凤凰观察员蒋晓峰:受困利比亚的四天四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04330102drr6.html
凤凰记者付晓田:别了,利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