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是自己,在从一个记述者,努力成为一个愿意思考的人。”
——《不分东西》自序

沉淀五年,闾丘露薇的新书《不分东西》终于与大家见面了。翻开这本书名简练、封面简洁但内容却并不简单的作品,自序中的第一句话就让人印象深刻,“终于发现写书是件太辛苦的事情,之前却一点也不觉得。”这倒让人很好奇,一向写作勤奋而且速度惊人的闾丘,怎么会开篇就发出这样的感慨?问及此,闾丘坦然说,“这和工作是一样的。以前觉得自己做新闻速度很快,而且做得也不算太差,但仔细一想,这其实已经是一个警号,因为这个时候的你,已经处于危险状态了。真正能够让你有所提升、做出来也能让你感觉有点质量的事情,你在做得过程当中,应该会觉得有挑战,或者说有问题不停地冒出来,需要你去解决,而不是很容易就能完成。写书也是这样的。当然,人是分几个阶段的,我之前的阶段是在记述层面,这个可能我已经驾轻就熟了,而现在要再往上一个阶段走一走,会觉得有点困难,这对于我自己来说,其实是件好事。”
字斟句酌磨新作

《不分东西》新书发布会
对于出书,一向“高产”的闾丘并不陌生。在此之前,她已经出版了四部作品:《阿富汗采访手记》(2002)、《我已出发》(2003)、《行走中的玫瑰》(2005)、《无薇不至》(2006)。这四本书基本都是讲述闾丘的采访经历,完成的时间都很短暂,阿富汗的只用了十天,伊拉克的也才一个月。用闾丘自己的话来,这些内容都还只是停留在记述的层面,所以写起来很快。但这一次不同了,她积累了五年,然后用将近一年的写作时间,来字斟句酌这部新作。

慕名而来的众多读者
闾丘坦言,写这本新书写得非常辛苦。“究竟要怎么让文章显得有逻辑,又要简单、不罗嗦,而且还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这是最难的。以前写东西,因为是记述性的,就是把看到的东西写到文字当中,你看到的东西越多,就能写的越多。但事实上这些看到的内容只是为了表达你后面的观点,或者说梳理出一条脉络出来,它只能作为一些案例,它可以占很多文字,可是基本没有意义,因为最重要的还是你从看到东西中得出的观点。”第一稿写出来后,被不停地删与改,“基本上被改了60%。对于任何一个作者来说,要删或者改你自己写下的文字,当然会舍不得,可是没有办法。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编辑,作为我新书的第一个读者,她比我清醒得多,她每看到一篇,都在不断地问我,你写这些是为什么?你想表达什么的是什么?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追问之下,才有了现在的成品。”

忠实粉丝送上献花
此外,新书的出版还要感谢一位幕后英雄,虽然他只在公开发布后才看到新书,但是他拿到手之后马上花了一整天时间来阅读,并给出“逻辑性比以前要有进步”的肯定,这让闾丘很是欣慰。这位幕后英雄就是闾丘的先生。“虽然写作过程中他没有看过书的内容,但他有不停地逼我看各种各样的书,这还是非常有用的。即使我一直有实践经验,但是理论层面的话,还是需要看一些经典的东西来帮我梳理一下,尤其是思维的方式。”
不分东西有寓意
在新书中,闾丘对2008—2010年间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进行了分析,试图从中透视近些年来世界和中国的变化。闾丘说,书中选择的新闻事件都是和中国与世界的交集有关,这些事件都是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比如说奥运、地震等,不过,她的着眼点更多地是集中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

新书发布会上闾丘露薇、刘瑜及贾樟柯对谈
最早一批看完此书的读者们在网上讨论说,很惊叹闾丘筛选信息的功力,因为这些例子貌似都很熟悉,可细看书的内容才发现,原来好多细节都不了解。闾丘解释说,读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这当中几乎所有的事件我都有参与报道,我有机会到现场去,这样就能接触到很多的细节,而且这些细节又是一般不会出现在新闻里面的,因为它和新闻没直接的关系。只是一般新闻报道的篇幅有限,细节这部分内容会很难囊括,而只有在现场的人才知道,所以读者会感觉到新鲜;另外就是大家角度不同,资讯量不同。”

闾丘和嘉宾刘瑜
在书名的选择上,闾丘还是颇费心思的。“我和出版社之前想了好多好多名字,都觉得不太满意,突然有一天,我灵光一现,脑海中冒出‘不分东西’四个字,意思就是不分地域和种族,不分东方和西方,然后我和出版社说,不如叫这个吧!结果一致通过。”在封面的设计上,闾丘也一直都在打磨。原本定于2010年11月出版的书,一直拖到2011年才面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封面不是太满意。目前读者所看到的封面,也是改了6、7稿之后,在付印的前两星期设计师偶然想出来的。“用一个视力表来表达‘不分东西’,和书的内容还挺相衬的,还有,那个向上的E,其实你可以看成W,就是West西方,而向右的E,是East”,闾丘如此解读封面的寓意。
反对标签求进步
在新书的推介过程中,很多的媒体都称,《不分东西》这本新书是闾丘的“转型”之作,她从“战地玫瑰”化身成为了“真相玫瑰”。对于这样的评价,闾丘淡然一笑,“这是宣传的一个必要手法,现在都讲要抓眼球,要有一个标签化的方式来宣传。但我对自己的看法就是,这是一种进步,这本书我只是想能让人看到我从记述到思考的进步,而人都是要进步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

好友贾樟柯与闾丘分享新书
早在动笔写这本书之前,闾丘的好友就曾鼓励她,“好好写,说不定能成为一本教材。”闾丘说,“我自己其实也一直想写教材,而且在一年前都做过这样的准备,想把讲课的内容整理出来,但后来发现不太系统,有些凌乱,所以只好作罢。老实说,新闻这个东西,很难有什么教材,新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去思考,教材不可能一个新闻一个新闻地教学生,这个你应该怎么写,那个字数要多少,这么写对不对。我自认为这本书对学新闻或者正在做新闻的人还是有帮助的,毕竟我也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十几年,我是从媒体人的角度来看偏见这个问题。现在,媒体的角色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家现在看到的世界还是看媒体展现出来的。作为一个媒体人,你如果因为你的技能、技巧,或者因为你先入为主、带着偏见造成你呈现的事件不准确,你就没有尽好媒体的责任。”
图片感谢天窗文化(中国)侯宇、黄蓉提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