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凤凰卫视王鲁湘世纪大讲堂节目十周年电视主持人学术 |
分类: 潜伏小探班 |
明年一月,《世纪大讲堂》栏目将迎来它十周岁的生日,
十年,五百多期节目,五百位演讲者,五位主持人接力主持,千余名学生现场提问,亿万电视观众跟堂收看,这一串数字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坚守,一种对我们的民族和文化,需要更多学术殿堂独立思想的浸润和引悟的坚守。
在节目十周岁生日之际,我们来到节目的录制现场,去聆听去感受去寻找十年来节目幕后的故事。今天推出第一篇,主持人王鲁湘:我始终是个二传手。
成为主持人,是个偶然
“我一辈子,包括家人、同事、同辈、老师都没有想过王鲁湘会成为电视主持人。”
2001年,王鲁湘加盟凤凰卫视,起初他的身份是策划。不久他因为节目需要做了嘉宾,再后来他这个偶尔的嘉宾一不小心又成了常设嘉宾。当了几年嘉宾之后,一天,老板刘长乐和院长王纪言对他说,鲁湘,我们觉得你除了做《纵横中国》之外还可以再做《世纪大讲堂》。就这样,他又成了节目主持人。
这件事情,王鲁湘觉得用一个成语形容很恰当,叫“啐啄同时”,就是所有的禽类要孵蛋,小生命才能从壳里出来。这是里外配合的过程,稚嫩的小生命在壳里是啐,妈妈在外面啄这个坚硬的壳,然后打开这个壳让小生命来到世界。
“王鲁湘会成为电视主持人,完全是刘长乐先生啄出来的。”
如果想读书,你总会有时间
“如果你真的想读书的话,总会有时间的。”
身兼《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和制片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三重身份的王鲁湘,常常被问到工作如此之忙,还有没有时间读书。
而在他看来,只要想读书,就一定可以找到时间。外出在路上的时间,通常是他最好的阅读时间。“不论是在汽车上,还是在飞机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少则一个小时,多则几个小时,这些时间,都是可以用来读书,用来思考的。”
王鲁湘读书效率最高的时间是在飞机上。“在飞机上看书有一个好处,手机都关掉,在飞机上的时间全是你的,你在任何地方不可能这几个小时全是你的,总有一些切入进来,你要去处理它。”他笑言自己不怕飞机失事,因为自己在飞机上看书完全全神贯注,即使发生意外,自己也感觉不到。
我是刺猬型的读书人
“读书的人,做学问的人有两大类型,一个是穿山甲的类型,在一个地方打个洞,洞不大,但是可以把这个山打穿,从外面再出来;另一个是刺猬类型,它不要什么洞,就在树林里头专门抓叶子,特别是秋天落叶满地的时候,刺猬很高兴,扑到树林里去把自己变成一个球,浑身沾满了叶子。我大概就是那个刺猬。”
他的自我评价是,单项未必拔尖,但是综合能力特别强。“我发现你不愧是个名人,尽管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怎么提得问题都这么专业?”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先生做客世纪大讲堂,讲述《老龄化下的中国社保改革》时这样问他。
但或许这种刺猬型的读书人的性格,却刚好适合这个节目。在王鲁湘看来,要想做好节目,总的来说还是要靠平时的积累,而首要的就是要不分疆域的读书。“从我会读书开始,就没有只读一种书,弄得我后来在专业上很难有所成就,刺猬型的读书或许是很重要的原因。”
做主持,我是个二传手
“我的角色是这个栏目的主持人,而不是那个叫做王鲁湘的学者。”
谈到自己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王鲁湘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二传手。早前在体校读书,身为排球队专业二传手的他,很清楚二传手的责任。
“我就是在嘉宾和观众之间做一个二传,我有时候会努力地使自己成为一个观众,这个话题,其实观众最想要的是什么?这一点很可能嘉宾自己并不知道,因为他是一个学者,只关注问题本身,顾及不到电视观众的需求。这个时候,我就要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切实的想一想,今天这堂课中哪几个问题是观众关注度比较大的?在听得时候,我心里就要琢磨了。”
主持《世纪大讲堂》这几年,王鲁湘始终保持一个习惯,在嘉宾演讲的四十分钟里面,他始终坚持做笔记。有时候编导们怕他辛苦,让他到一旁休息,但是他还坚持这样做。
“尽管我们的编导们,事先也做了很多的案头工作,但我知道,我必须有我的角度,有我听课时候的第一感受,这种感受其实就是电视机前观众的感受。观众一边听一边会积累疑问,观众希望主持人和嘉宾对话的时候,自己的疑问得到解答,所以我要站在观众角度,把自己化身为一个观众。”
但是仅仅是观众的角度还不够,有时候嘉宾讲得太学术、太专业,他就要努力用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概念通俗化,通过他的比喻让观众更清楚地明白嘉宾所讲的内容。
“二传手就是这样,来回变换角色。”
同样,面对节目庞杂的选题范围,很多人都觉得难以把握,他也觉得困难,但是他深知二传手的责任是什么,“做电视我就是一个二传手,一个搬运工,码头上这一船卸的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但是我必须搬,所以,由不得你,这种情况之下,你硬着头皮也得上。”
做了三十多年学问,同样是学者的他,也会出现和台上嘉宾意见相左的时候,这时他又提醒自己,既然你请他来了,你对他的观点就必须尊重,你个人对他的观点不认同,代表你自己,但是这时候我坐在台上,我的角色是这个栏目的主持人,而不是那个叫做王鲁湘的学者。
“所以你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沟通,而不是所谓反驳和评论。我是主持人,我的立场应该中立。”他的这种主持风格也遭遇到质疑,一些人认为他不温不火的主持,还不如下课,对这些争议,他一笑置之。
谈到节目未来的发展,他说希望节目设立之初保持学术性的精神能一直坚持,“《世纪大讲堂》的宗旨是启迪人们的思想,而不是灌输人们某几个观点和对当下发生事情的某几个看法,它永远都不该成为一个急功近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