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放翁词游崇州罨画池

标签:
罨画池崇州崇州文庙陆游杜甫旅游 |
分类: 川渝云贵 |

位于四川成都崇州的罨画池,素有川西名园之称,又因为陆游而名气在外。路过崇州,虽说知道正在闭园维修,总抱着一丝希望,直奔而去。罨画,意为彩色的画。此园始建于唐代,成景闻达于宋代。
崇庆县,古称蜀州,因宋仁宗、宋徽宗的女儿先后被封为崇庆公主,因而改名崇庆府,沿用至今。现在是成都的西门户,靠近双流。
到崇州之前就知道罨画池与陆游祠、崇州文庙毗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罨画池关着大门,但小门开着,里面正在维护,但大体建筑能看的到。水面呈椭圆形,周边楼宇甚多。
罨画池及其东南一带最初是蜀州(今崇州)州署的郡圃,此处并没有湖池存在,那个时候叫东亭。唐时逐渐演变为蜀州地方官待客、游赏的衙署园林(进入全国重点文物的理由也是衙署园林的典范)。杜甫写下的《和裴迪登临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是证明东亭具有园林性质的最早记载。
宋代开始了较大规模的造园活动。将水引入郡圃并开凿湖池蓄水,作起居观游之用。园内此时已有“囿亭”、“东轩”等建筑,还将开凿湖池时所得的土石在池中堆成人工岛。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赵抃作《蜀杨瑜邀游罨画池》,诗中有“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两句,首次提到“罨画池”之名,而且也指出,罨画池得名于园中的缤纷花木。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陆游出任蜀州通判,居住在罨画池南岸的恰斋。在蜀州期间,陆游有30余首词都与罨画池相关,对罨画池的描写非常详致。陆游在诗中提到了罨画池中小楼、朱阁、恰斋、萱房、放杯亭、重阁、画船、小桥等园林建筑,以及“三千官柳”、“百亩湖竹”等植物景观。
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罨画池损毁严重,只有罨画池、环湖道路和少量建筑存留。清康熙年间开始重建崇庆州文庙建筑群,并在罨画池南岸土台之上重建尊经阁。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罨画池园林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葺与拓建,后继营建工作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罨画亭、琴鹤堂等建筑都建于此时。
正在维修的罨画池整体呈“L”型,分为较小的内池与较大的外池,外池呈东西方向为长边的长方形,从外池东南角向南延伸出内池,中间以三折廊桥作为分隔。罨画池外池景色开阔疏朗,内池景色精致宜人,使用了水池尺度与建筑疏密进行双重对比的理水手法,水则与建筑、假山等巧妙结合,形态丰富、设计精巧。
罨画池外池多以土堆山,池中有一用土堆积而成的岛屿,上建有罨画亭。罨画池内池池岸均使用钟乳石砌筑而成,同时沿池岸分布有较多由钟乳石砌筑而成的假山,环池步道隐于假山之间。内池以西的琴鹤堂庭院以假山为特色,该假山亦为钟乳石砌筑而成,是四川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园林假山之一,形式优美,游玩其中趣味十足。其山顶建有草亭,从高度看可俯瞰全园景色,但现在封的比较厉害,无法上去。
门口的石狮非常有特色
罨画池内池一角
罨画池中陆游祠和州文庙是两组相对独立的建筑群,陆游祠轴线由罨画池向东延伸而成,州文庙轴线由罨画池向南延伸而成,使罨画池全园总平面呈“T”型。
陆游祠大门紧闭,无法进去,看导游图为一江南园林风格四合院式建筑,祠内有梅园、梅阁、花径、放翁堂、风雨楼等建筑。介绍图上列了几首陆游的词,都是罨画池有关。
小阁东头罨画池,秋来常是忆幽期。——陆游《秋日怀东湖》之一
鸟纱白葛一枝筇,罨画池边溯晚风。 云叶初生高树外,雨声已到乱荷中。——陆游《池上晚雨》
崇州文庙是建于明代的孔庙,保存较为完好,号称雄冠西川,有宫墙、启圣宫、灵星门、圣城、鼓乐亭、大成殿等建筑。说服了旁边看门的奶奶,让进不让拍,但总算没有白来。
崇州文庙宫墙
罨画池外面的仿古步行街
崇州市标,靠近罨画池正门
前一篇:南门涮肉:北京最好吃的火锅
后一篇:【比】泽布鲁日参观全球最大滚装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