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明法见良知:电影《第二十条》故事溯源
(2024-02-19 23:29:39)“毕竟,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的生命交织在一起,而无论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法律,也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除非我们遇上的是友好、正直、有人性和热爱自由的人,否则就不会有自由的存在。自由源于人类,而非产生于法律和制度。”
电影《第二十条》最大的意义在于呼唤包括检察官、法官在内的法律人的良知与担当。电影《第二十条》中,让人们看到了“讲理”的司法机关和司法官,让人们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影片中韩明检察官让我们感动得泪流满面、心潮澎湃,我们感到他无愧于“人民检察官”的称号,如果现实中的检察官们也都能像他一样具有良知和担当该多好啊!
真正的法律铭刻在老百姓心里,老百姓的朴素情感能够感受到是非善恶,能够感受到天理人情,老百姓实际上对司法公正与否最有发言权。
就刑事案件而言,想真正让老百姓从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办案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监察机关)必须让老百姓明理明法,即明白其之所以作出相应的决定、判决和裁定的法律依据和具体理由,回应老百姓的疑问和困惑,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很难遇到真正能令人明理明法的法律文书。反而是格式化、形式化、内容空洞的“不讲理”的各种通知书、决定书、判决书和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大行其道。
而执法者、司法者对案件最终作出的处理决定、判决和裁定是不是真的“讲理”,不仅体现了其专业水平之高低,也能显露出其是否丧失良知,是否具备担当执法官、司法官的应有德性。可谓是:明理明法见良知。
电影《第二十条》中的故事参考了广为人知的“昆山砍人案”、“福州赵宇案”和“涞源反杀案”等现实中的真实案例。
在这些案例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最终作出的撤案决定和不起诉决定,都是在真正“讲理”的前提下作出,既能够让人“明理”又“明法”,也能够让人看到司法良知。
在办理这些案件过程中,检察机关捍卫公民的正当防卫权,惩恶扬善,弘扬正气,不仅让我们明白“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让我们感受到了公平正义,也让我们看到了司法理念的转变,看到了刑事法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