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冲突,别就人脖领子
(2024-03-07 16:32:59)
与人发生冲突,别伸手揪对方的脖领子。因为这个举动很冒失,轻则导致冲突升级,重则让你瞬间惨遭痛击,后果难以预料。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四个月前发生在济南某商业街的一场冲突。当事的双方为四个30多岁的男女(二男二女)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视频没有显示他们因为何事而起冲突,视频一开头双方已然动起手来,人多的一方有人被打倒。小伙子系孤身单行,他拔腿疾走,欲摆脱对方的纠缠。那二男二女不依不饶,追上去把小伙子截住。一男子伸手揪住小伙子的脖领,不让他离开。
揪脖领子出现了两次——先是四人中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揪小伙子,被小伙子拧身一挣,摆脱了;接着另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冲上去,再次重复同伴的举动。
浅衣者(也包括深衣者)大约不曾预想揪衣领埋藏着多么大的祸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冒失。
如众所知,他为他的冒失付出了代价。小伙子照他脸腮打了一拳,他大脑发蒙,手松开,身体旋转了半圈朝后摔倒,后脑勺着地-------
揪脖领子为什么容易招致暴力反击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来自四个方面的刺激
(一)、一些日常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实施控制,就是说,我们只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听命于自己,举小孩子的例子,假如你控制小孩的身体,不让他玩耍,逼迫他接受你的意志,你看吧,准会遭到孩子的抗议,甚至是激烈的反抗。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成年人,在冲突中揪对方的脖领子,即是在剥夺对方对自己身体、行动和意志的控制权,俗话说:你限制了对方的人身自由。
人有一种心理逆反,自己拥有的东西一旦被剥夺,这个东西的珍贵程度就会被放大,哪怕之前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珍贵。而珍贵的程度愈被放大,我们就愈想把它夺回来重新拥有。故而,当有人揪住我们的脖领子,使我们失去对自己身体、行动、意志的控制权时,我们在那一刻都倍觉这种控制权的珍贵,要马上夺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它驱使我们去反抗,甚至借助激烈的攻击手段来迫使对方松手。个别人在理智的控制下,兴许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情绪也趋向于愤怒——当此时,会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静吗?
(二)、单只揪脖领子已是在激怒对方,有可能招致暴力攻击。何况当时小伙子脚步匆匆,目的明确,就是想摆脱他们。此时对小伙子实施阻截,危险至极,观察人的日常表现,人常有这样的行为变化:在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但凡受到阻碍,他先是努力克服,若努力不成功,随之行为就会变得刻板、原始,甚至具有破坏性。譬如小孩子写毛笔字,当他费了半天劲仍笔画难看时,就难免急躁,口吐粗话甚至摔笔撕纸。再譬如有人追求一个女孩子,百般努力仍追不到手,他就可能产生暴力倾向,伤害妨碍他的人,或者直接加害这个女孩。对于急欲离开现场的小伙子,二男二女给他施加的阻力越大,他的反应就越趋向于原始、越具有攻击性。
当然,有些情境中的揪脖领子,被揪者未有离开现场的意向。
(三)、仅仅上述两个方面的刺激——身体、行动、意志被控制,逃离过程遭到强力阻截,已足够将小伙子的情绪激发到暴力反抗的边缘,何况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些无法忽视的刺激——譬如人在被揪住脖领子时,是处于防卫的不利状态;再譬如小伙子是接连两次被揪住脖领子。
被揪住脖领子,虽然我们的身体尚未遭到伤害,但是别忘了,我们的身体是被对方大致地固定住的,头部和躯干能够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并且与对方的距离近至咫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没练过格斗的人,哪怕是小孩子或动物,也本能地感觉到危险。而当危险降临,人的反应无外乎逃离或者迎战(如果装死或屈服能够自保,也会成为一种选择。)。
(四)、深衣者和浅衣者先后上前去揪小伙子的脖领子,对于小伙子而言,是重复出现被控制,重复出现受阻,而刺激与危险状态的重复出现,不言而喻,只会进一步加重小伙子的焦虑、愤怒、暴躁。
揪脖领子也许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激发小伙子的愤怒,不过仅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刺激叠加、交融在一起,恐怕已把小伙子逼到情绪喷发的火山口。
先前的经历不可忽视------
强烈的愤怒不一定必然导致暴力攻击,它只是为暴力攻击做好了准备。
依照以研究愤怒与攻击著称的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看法: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下,思维会转向过去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如果他在过去类似事件中的反应是攻击(或逃跑)、情绪恶劣(或相对平静),那么记忆中的这一切(包括思维、情感)在此刻都可能被引发出来。
小伙子在以前类似的冲突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视频开头所见,小伙子与这伙男女有过肢体冲突,曾经拳脚相向。依伯科维茨的观点,小伙子的这些经历在随后被揪住脖领子时,会被引发出来。
这是不是就必定激发出暴力攻击呢?仍然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了。
揪对方脖领子,自己的防守也是个问题
从格斗的角度讲,揪对方的脖领子,实不利于己方防守。因为伸出去的这只手,差不多已丧失了防御能力。揪小伙子的浅衣者即是如此,当小伙子快速地摆拳打向他的脸腮,他的这只手没有做出任何防护动作——他甚至不曾做出反应。
熟悉格斗的人皆知,浅衣者即使感觉不妙,做出反应,他揪人的那只手也来不及回缩护头——除非他的手是虚搭在对方胸前,且眼睛留意着对方的举动(这已经不属于揪脖领子),但这是惯于打斗者所为,不是未经过格斗训练的浅衣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纵使训练有素、惯于打斗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欲防范小伙子那种预兆小、启动快且幅度很小的摆拳,仍是个不小的难题,稍有疏忽,就难免惨败当场。
只有在揪住衣领之后,继之以另一只手的快速攻击,且不断地攻击,揪脖领子这个动作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难以为法律所容,不能提倡。
浅衣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也许有人问:浅衣者可用什么方式,在阻拦小伙子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方式之一是,浅衣者用双臂缠抱住对方,这个缠抱,要使身体尽量贴近小伙子。格斗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是拳打还是腿踢抑或使膝、使肘,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贴近了,或距离不够,拳腿膝肘难以有效地发力,打上也无济于事。
对方要是摔呢?可顺着对方的力走,不与之抗力,也不与之对摔。非摔跤好手使用的粗糙摔法,奈何不了这种不与之对摔的顺力走。
问题是,要掌握这种缠抱技能,需要大量的对抗练习,且技能的实施过程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要领,而这些要领属于技能的一部分,不是可以单纯用脑子来记住的知识。
但不可不强调的是,这种缠抱,尽管能达到自保且阻截对方的双重目的,但是它跟揪脖领子一样,会刺激对方的情绪,激发出对方强烈的反抗意志------
2024年1月
与人发生冲突,别伸手揪对方的脖领子。因为这个举动很冒失,轻则导致冲突升级,重则让你瞬间惨遭痛击,后果难以预料。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四个月前发生在济南某商业街的一场冲突。当事的双方为四个30多岁的男女(二男二女)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视频没有显示他们因为何事而起冲突,视频一开头双方已然动起手来,人多的一方有人被打倒。小伙子系孤身单行,他拔腿疾走,欲摆脱对方的纠缠。那二男二女不依不饶,追上去把小伙子截住。一男子伸手揪住小伙子的脖领,不让他离开。
揪脖领子出现了两次——先是四人中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揪小伙子,被小伙子拧身一挣,摆脱了;接着另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冲上去,再次重复同伴的举动。
浅衣者(也包括深衣者)大约不曾预想揪衣领埋藏着多么大的祸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冒失。
如众所知,他为他的冒失付出了代价。小伙子照他脸腮打了一拳,他大脑发蒙,手松开,身体旋转了半圈朝后摔倒,后脑勺着地-------
揪脖领子为什么容易招致暴力反击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来自四个方面的刺激
(一)、一些日常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实施控制,就是说,我们只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听命于自己,举小孩子的例子,假如你控制小孩的身体,不让他玩耍,逼迫他接受你的意志,你看吧,准会遭到孩子的抗议,甚至是激烈的反抗。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成年人,在冲突中揪对方的脖领子,即是在剥夺对方对自己身体、行动和意志的控制权,俗话说:你限制了对方的人身自由。
人有一种心理逆反,自己拥有的东西一旦被剥夺,这个东西的珍贵程度就会被放大,哪怕之前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珍贵。而珍贵的程度愈被放大,我们就愈想把它夺回来重新拥有。故而,当有人揪住我们的脖领子,使我们失去对自己身体、行动、意志的控制权时,我们在那一刻都倍觉这种控制权的珍贵,要马上夺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它驱使我们去反抗,甚至借助激烈的攻击手段来迫使对方松手。个别人在理智的控制下,兴许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情绪也趋向于愤怒——当此时,会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静吗?
(二)、单只揪脖领子已是在激怒对方,有可能招致暴力攻击。何况当时小伙子脚步匆匆,目的明确,就是想摆脱他们。此时对小伙子实施阻截,危险至极,观察人的日常表现,人常有这样的行为变化:在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但凡受到阻碍,他先是努力克服,若努力不成功,随之行为就会变得刻板、原始,甚至具有破坏性。譬如小孩子写毛笔字,当他费了半天劲仍笔画难看时,就难免急躁,口吐粗话甚至摔笔撕纸。再譬如有人追求一个女孩子,百般努力仍追不到手,他就可能产生暴力倾向,伤害妨碍他的人,或者直接加害这个女孩。对于急欲离开现场的小伙子,二男二女给他施加的阻力越大,他的反应就越趋向于原始、越具有攻击性。
当然,有些情境中的揪脖领子,被揪者未有离开现场的意向。
(三)、仅仅上述两个方面的刺激——身体、行动、意志被控制,逃离过程遭到强力阻截,已足够将小伙子的情绪激发到暴力反抗的边缘,何况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些无法忽视的刺激——譬如人在被揪住脖领子时,是处于防卫的不利状态;再譬如小伙子是接连两次被揪住脖领子。
被揪住脖领子,虽然我们的身体尚未遭到伤害,但是别忘了,我们的身体是被对方大致地固定住的,头部和躯干能够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并且与对方的距离近至咫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没练过格斗的人,哪怕是小孩子或动物,也本能地感觉到危险。而当危险降临,人的反应无外乎逃离或者迎战(如果装死或屈服能够自保,也会成为一种选择。)。
(四)、深衣者和浅衣者先后上前去揪小伙子的脖领子,对于小伙子而言,是重复出现被控制,重复出现受阻,而刺激与危险状态的重复出现,不言而喻,只会进一步加重小伙子的焦虑、愤怒、暴躁。
揪脖领子也许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激发小伙子的愤怒,不过仅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刺激叠加、交融在一起,恐怕已把小伙子逼到情绪喷发的火山口。
先前的经历不可忽视------
强烈的愤怒不一定必然导致暴力攻击,它只是为暴力攻击做好了准备。
依照以研究愤怒与攻击著称的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看法: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下,思维会转向过去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如果他在过去类似事件中的反应是攻击(或逃跑)、情绪恶劣(或相对平静),那么记忆中的这一切(包括思维、情感)在此刻都可能被引发出来。
小伙子在以前类似的冲突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视频开头所见,小伙子与这伙男女有过肢体冲突,曾经拳脚相向。依伯科维茨的观点,小伙子的这些经历在随后被揪住脖领子时,会被引发出来。
这是不是就必定激发出暴力攻击呢?仍然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了。
揪对方脖领子,自己的防守也是个问题
从格斗的角度讲,揪对方的脖领子,实不利于己方防守。因为伸出去的这只手,差不多已丧失了防御能力。揪小伙子的浅衣者即是如此,当小伙子快速地摆拳打向他的脸腮,他的这只手没有做出任何防护动作——他甚至不曾做出反应。
熟悉格斗的人皆知,浅衣者即使感觉不妙,做出反应,他揪人的那只手也来不及回缩护头——除非他的手是虚搭在对方胸前,且眼睛留意着对方的举动(这已经不属于揪脖领子),但这是惯于打斗者所为,不是未经过格斗训练的浅衣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纵使训练有素、惯于打斗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欲防范小伙子那种预兆小、启动快且幅度很小的摆拳,仍是个不小的难题,稍有疏忽,就难免惨败当场。
只有在揪住衣领之后,继之以另一只手的快速攻击,且不断地攻击,揪脖领子这个动作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难以为法律所容,不能提倡。
浅衣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也许有人问:浅衣者可用什么方式,在阻拦小伙子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方式之一是,浅衣者用双臂缠抱住对方,这个缠抱,要使身体尽量贴近小伙子。格斗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是拳打还是腿踢抑或使膝、使肘,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贴近了,或距离不够,拳腿膝肘难以有效地发力,打上也无济于事。
对方要是摔呢?可顺着对方的力走,不与之抗力,也不与之对摔。非摔跤好手使用的粗糙摔法,奈何不了这种不与之对摔的顺力走。
问题是,要掌握这种缠抱技能,需要大量的对抗练习,且技能的实施过程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要领,而这些要领属于技能的一部分,不是可以单纯用脑子来记住的知识。
但不可不强调的是,这种缠抱,尽管能达到自保且阻截对方的双重目的,但是它跟揪脖领子一样,会刺激对方的情绪,激发出对方强烈的反抗意志------
与人发生冲突,别伸手揪对方的脖领子。因为这个举动很冒失,轻则导致冲突升级,重则让你瞬间惨遭痛击,后果难以预料。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四个月前发生在济南某商业街的一场冲突。当事的双方为四个30多岁的男女(二男二女)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视频没有显示他们因为何事而起冲突,视频一开头双方已然动起手来,人多的一方有人被打倒。小伙子系孤身单行,他拔腿疾走,欲摆脱对方的纠缠。那二男二女不依不饶,追上去把小伙子截住。一男子伸手揪住小伙子的脖领,不让他离开。
揪脖领子出现了两次——先是四人中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揪小伙子,被小伙子拧身一挣,摆脱了;接着另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冲上去,再次重复同伴的举动。
浅衣者(也包括深衣者)大约不曾预想揪衣领埋藏着多么大的祸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冒失。
如众所知,他为他的冒失付出了代价。小伙子照他脸腮打了一拳,他大脑发蒙,手松开,身体旋转了半圈朝后摔倒,后脑勺着地-------
揪脖领子为什么容易招致暴力反击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来自四个方面的刺激
(一)、一些日常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实施控制,就是说,我们只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听命于自己,举小孩子的例子,假如你控制小孩的身体,不让他玩耍,逼迫他接受你的意志,你看吧,准会遭到孩子的抗议,甚至是激烈的反抗。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成年人,在冲突中揪对方的脖领子,即是在剥夺对方对自己身体、行动和意志的控制权,俗话说:你限制了对方的人身自由。
人有一种心理逆反,自己拥有的东西一旦被剥夺,这个东西的珍贵程度就会被放大,哪怕之前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珍贵。而珍贵的程度愈被放大,我们就愈想把它夺回来重新拥有。故而,当有人揪住我们的脖领子,使我们失去对自己身体、行动、意志的控制权时,我们在那一刻都倍觉这种控制权的珍贵,要马上夺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它驱使我们去反抗,甚至借助激烈的攻击手段来迫使对方松手。个别人在理智的控制下,兴许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情绪也趋向于愤怒——当此时,会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静吗?
(二)、单只揪脖领子已是在激怒对方,有可能招致暴力攻击。何况当时小伙子脚步匆匆,目的明确,就是想摆脱他们。此时对小伙子实施阻截,危险至极,观察人的日常表现,人常有这样的行为变化:在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但凡受到阻碍,他先是努力克服,若努力不成功,随之行为就会变得刻板、原始,甚至具有破坏性。譬如小孩子写毛笔字,当他费了半天劲仍笔画难看时,就难免急躁,口吐粗话甚至摔笔撕纸。再譬如有人追求一个女孩子,百般努力仍追不到手,他就可能产生暴力倾向,伤害妨碍他的人,或者直接加害这个女孩。对于急欲离开现场的小伙子,二男二女给他施加的阻力越大,他的反应就越趋向于原始、越具有攻击性。
当然,有些情境中的揪脖领子,被揪者未有离开现场的意向。
(三)、仅仅上述两个方面的刺激——身体、行动、意志被控制,逃离过程遭到强力阻截,已足够将小伙子的情绪激发到暴力反抗的边缘,何况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些无法忽视的刺激——譬如人在被揪住脖领子时,是处于防卫的不利状态;再譬如小伙子是接连两次被揪住脖领子。
被揪住脖领子,虽然我们的身体尚未遭到伤害,但是别忘了,我们的身体是被对方大致地固定住的,头部和躯干能够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并且与对方的距离近至咫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没练过格斗的人,哪怕是小孩子或动物,也本能地感觉到危险。而当危险降临,人的反应无外乎逃离或者迎战(如果装死或屈服能够自保,也会成为一种选择。)。
(四)、深衣者和浅衣者先后上前去揪小伙子的脖领子,对于小伙子而言,是重复出现被控制,重复出现受阻,而刺激与危险状态的重复出现,不言而喻,只会进一步加重小伙子的焦虑、愤怒、暴躁。
揪脖领子也许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激发小伙子的愤怒,不过仅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刺激叠加、交融在一起,恐怕已把小伙子逼到情绪喷发的火山口。
先前的经历不可忽视------
强烈的愤怒不一定必然导致暴力攻击,它只是为暴力攻击做好了准备。
依照以研究愤怒与攻击著称的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看法: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下,思维会转向过去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如果他在过去类似事件中的反应是攻击(或逃跑)、情绪恶劣(或相对平静),那么记忆中的这一切(包括思维、情感)在此刻都可能被引发出来。
小伙子在以前类似的冲突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视频开头所见,小伙子与这伙男女有过肢体冲突,曾经拳脚相向。依伯科维茨的观点,小伙子的这些经历在随后被揪住脖领子时,会被引发出来。
这是不是就必定激发出暴力攻击呢?仍然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了。
揪对方脖领子,自己的防守也是个问题
从格斗的角度讲,揪对方的脖领子,实不利于己方防守。因为伸出去的这只手,差不多已丧失了防御能力。揪小伙子的浅衣者即是如此,当小伙子快速地摆拳打向他的脸腮,他的这只手没有做出任何防护动作——他甚至不曾做出反应。
熟悉格斗的人皆知,浅衣者即使感觉不妙,做出反应,他揪人的那只手也来不及回缩护头——除非他的手是虚搭在对方胸前,且眼睛留意着对方的举动(这已经不属于揪脖领子),但这是惯于打斗者所为,不是未经过格斗训练的浅衣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纵使训练有素、惯于打斗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欲防范小伙子那种预兆小、启动快且幅度很小的摆拳,仍是个不小的难题,稍有疏忽,就难免惨败当场。
只有在揪住衣领之后,继之以另一只手的快速攻击,且不断地攻击,揪脖领子这个动作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难以为法律所容,不能提倡。
浅衣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也许有人问:浅衣者可用什么方式,在阻拦小伙子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方式之一是,浅衣者用双臂缠抱住对方,这个缠抱,要使身体尽量贴近小伙子。格斗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是拳打还是腿踢抑或使膝、使肘,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贴近了,或距离不够,拳腿膝肘难以有效地发力,打上也无济于事。
对方要是摔呢?可顺着对方的力走,不与之抗力,也不与之对摔。非摔跤好手使用的粗糙摔法,奈何不了这种不与之对摔的顺力走。
问题是,要掌握这种缠抱技能,需要大量的对抗练习,且技能的实施过程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要领,而这些要领属于技能的一部分,不是可以单纯用脑子来记住的知识。
但不可不强调的是,这种缠抱,尽管能达到自保且阻截对方的双重目的,但是它跟揪脖领子一样,会刺激对方的情绪,激发出对方强烈的反抗意志------
2024年1月
与人发生冲突,别伸手揪对方的脖领子。因为这个举动很冒失,轻则导致冲突升级,重则让你瞬间惨遭痛击,后果难以预料。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四个月前发生在济南某商业街的一场冲突。当事的双方为四个30多岁的男女(二男二女)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视频没有显示他们因为何事而起冲突,视频一开头双方已然动起手来,人多的一方有人被打倒。小伙子系孤身单行,他拔腿疾走,欲摆脱对方的纠缠。那二男二女不依不饶,追上去把小伙子截住。一男子伸手揪住小伙子的脖领,不让他离开。
揪脖领子出现了两次——先是四人中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揪小伙子,被小伙子拧身一挣,摆脱了;接着另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冲上去,再次重复同伴的举动。
浅衣者(也包括深衣者)大约不曾预想揪衣领埋藏着多么大的祸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冒失。
如众所知,他为他的冒失付出了代价。小伙子照他脸腮打了一拳,他大脑发蒙,手松开,身体旋转了半圈朝后摔倒,后脑勺着地-------
揪脖领子为什么容易招致暴力反击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来自四个方面的刺激
(一)、一些日常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实施控制,就是说,我们只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听命于自己,举小孩子的例子,假如你控制小孩的身体,不让他玩耍,逼迫他接受你的意志,你看吧,准会遭到孩子的抗议,甚至是激烈的反抗。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成年人,在冲突中揪对方的脖领子,即是在剥夺对方对自己身体、行动和意志的控制权,俗话说:你限制了对方的人身自由。
人有一种心理逆反,自己拥有的东西一旦被剥夺,这个东西的珍贵程度就会被放大,哪怕之前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珍贵。而珍贵的程度愈被放大,我们就愈想把它夺回来重新拥有。故而,当有人揪住我们的脖领子,使我们失去对自己身体、行动、意志的控制权时,我们在那一刻都倍觉这种控制权的珍贵,要马上夺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它驱使我们去反抗,甚至借助激烈的攻击手段来迫使对方松手。个别人在理智的控制下,兴许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情绪也趋向于愤怒——当此时,会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静吗?
(二)、单只揪脖领子已是在激怒对方,有可能招致暴力攻击。何况当时小伙子脚步匆匆,目的明确,就是想摆脱他们。此时对小伙子实施阻截,危险至极,观察人的日常表现,人常有这样的行为变化:在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但凡受到阻碍,他先是努力克服,若努力不成功,随之行为就会变得刻板、原始,甚至具有破坏性。譬如小孩子写毛笔字,当他费了半天劲仍笔画难看时,就难免急躁,口吐粗话甚至摔笔撕纸。再譬如有人追求一个女孩子,百般努力仍追不到手,他就可能产生暴力倾向,伤害妨碍他的人,或者直接加害这个女孩。对于急欲离开现场的小伙子,二男二女给他施加的阻力越大,他的反应就越趋向于原始、越具有攻击性。
当然,有些情境中的揪脖领子,被揪者未有离开现场的意向。
(三)、仅仅上述两个方面的刺激——身体、行动、意志被控制,逃离过程遭到强力阻截,已足够将小伙子的情绪激发到暴力反抗的边缘,何况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些无法忽视的刺激——譬如人在被揪住脖领子时,是处于防卫的不利状态;再譬如小伙子是接连两次被揪住脖领子。
被揪住脖领子,虽然我们的身体尚未遭到伤害,但是别忘了,我们的身体是被对方大致地固定住的,头部和躯干能够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并且与对方的距离近至咫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没练过格斗的人,哪怕是小孩子或动物,也本能地感觉到危险。而当危险降临,人的反应无外乎逃离或者迎战(如果装死或屈服能够自保,也会成为一种选择。)。
(四)、深衣者和浅衣者先后上前去揪小伙子的脖领子,对于小伙子而言,是重复出现被控制,重复出现受阻,而刺激与危险状态的重复出现,不言而喻,只会进一步加重小伙子的焦虑、愤怒、暴躁。
揪脖领子也许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激发小伙子的愤怒,不过仅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刺激叠加、交融在一起,恐怕已把小伙子逼到情绪喷发的火山口。
先前的经历不可忽视------
强烈的愤怒不一定必然导致暴力攻击,它只是为暴力攻击做好了准备。
依照以研究愤怒与攻击著称的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看法: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下,思维会转向过去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如果他在过去类似事件中的反应是攻击(或逃跑)、情绪恶劣(或相对平静),那么记忆中的这一切(包括思维、情感)在此刻都可能被引发出来。
小伙子在以前类似的冲突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视频开头所见,小伙子与这伙男女有过肢体冲突,曾经拳脚相向。依伯科维茨的观点,小伙子的这些经历在随后被揪住脖领子时,会被引发出来。
这是不是就必定激发出暴力攻击呢?仍然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了。
揪对方脖领子,自己的防守也是个问题
从格斗的角度讲,揪对方的脖领子,实不利于己方防守。因为伸出去的这只手,差不多已丧失了防御能力。揪小伙子的浅衣者即是如此,当小伙子快速地摆拳打向他的脸腮,他的这只手没有做出任何防护动作——他甚至不曾做出反应。
熟悉格斗的人皆知,浅衣者即使感觉不妙,做出反应,他揪人的那只手也来不及回缩护头——除非他的手是虚搭在对方胸前,且眼睛留意着对方的举动(这已经不属于揪脖领子),但这是惯于打斗者所为,不是未经过格斗训练的浅衣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纵使训练有素、惯于打斗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欲防范小伙子那种预兆小、启动快且幅度很小的摆拳,仍是个不小的难题,稍有疏忽,就难免惨败当场。
只有在揪住衣领之后,继之以另一只手的快速攻击,且不断地攻击,揪脖领子这个动作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难以为法律所容,不能提倡。
浅衣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也许有人问:浅衣者可用什么方式,在阻拦小伙子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方式之一是,浅衣者用双臂缠抱住对方,这个缠抱,要使身体尽量贴近小伙子。格斗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是拳打还是腿踢抑或使膝、使肘,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贴近了,或距离不够,拳腿膝肘难以有效地发力,打上也无济于事。
对方要是摔呢?可顺着对方的力走,不与之抗力,也不与之对摔。非摔跤好手使用的粗糙摔法,奈何不了这种不与之对摔的顺力走。
问题是,要掌握这种缠抱技能,需要大量的对抗练习,且技能的实施过程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要领,而这些要领属于技能的一部分,不是可以单纯用脑子来记住的知识。
但不可不强调的是,这种缠抱,尽管能达到自保且阻截对方的双重目的,但是它跟揪脖领子一样,会刺激对方的情绪,激发出对方强烈的反抗意志------
与人发生冲突,别伸手揪对方的脖领子。因为这个举动很冒失,轻则导致冲突升级,重则让你瞬间惨遭痛击,后果难以预料。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四个月前发生在济南某商业街的一场冲突。当事的双方为四个30多岁的男女(二男二女)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视频没有显示他们因为何事而起冲突,视频一开头双方已然动起手来,人多的一方有人被打倒。小伙子系孤身单行,他拔腿疾走,欲摆脱对方的纠缠。那二男二女不依不饶,追上去把小伙子截住。一男子伸手揪住小伙子的脖领,不让他离开。
揪脖领子出现了两次——先是四人中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揪小伙子,被小伙子拧身一挣,摆脱了;接着另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冲上去,再次重复同伴的举动。
浅衣者(也包括深衣者)大约不曾预想揪衣领埋藏着多么大的祸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冒失。
如众所知,他为他的冒失付出了代价。小伙子照他脸腮打了一拳,他大脑发蒙,手松开,身体旋转了半圈朝后摔倒,后脑勺着地-------
揪脖领子为什么容易招致暴力反击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来自四个方面的刺激
(一)、一些日常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实施控制,就是说,我们只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听命于自己,举小孩子的例子,假如你控制小孩的身体,不让他玩耍,逼迫他接受你的意志,你看吧,准会遭到孩子的抗议,甚至是激烈的反抗。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成年人,在冲突中揪对方的脖领子,即是在剥夺对方对自己身体、行动和意志的控制权,俗话说:你限制了对方的人身自由。
人有一种心理逆反,自己拥有的东西一旦被剥夺,这个东西的珍贵程度就会被放大,哪怕之前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珍贵。而珍贵的程度愈被放大,我们就愈想把它夺回来重新拥有。故而,当有人揪住我们的脖领子,使我们失去对自己身体、行动、意志的控制权时,我们在那一刻都倍觉这种控制权的珍贵,要马上夺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它驱使我们去反抗,甚至借助激烈的攻击手段来迫使对方松手。个别人在理智的控制下,兴许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情绪也趋向于愤怒——当此时,会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静吗?
(二)、单只揪脖领子已是在激怒对方,有可能招致暴力攻击。何况当时小伙子脚步匆匆,目的明确,就是想摆脱他们。此时对小伙子实施阻截,危险至极,观察人的日常表现,人常有这样的行为变化:在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但凡受到阻碍,他先是努力克服,若努力不成功,随之行为就会变得刻板、原始,甚至具有破坏性。譬如小孩子写毛笔字,当他费了半天劲仍笔画难看时,就难免急躁,口吐粗话甚至摔笔撕纸。再譬如有人追求一个女孩子,百般努力仍追不到手,他就可能产生暴力倾向,伤害妨碍他的人,或者直接加害这个女孩。对于急欲离开现场的小伙子,二男二女给他施加的阻力越大,他的反应就越趋向于原始、越具有攻击性。
当然,有些情境中的揪脖领子,被揪者未有离开现场的意向。
(三)、仅仅上述两个方面的刺激——身体、行动、意志被控制,逃离过程遭到强力阻截,已足够将小伙子的情绪激发到暴力反抗的边缘,何况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些无法忽视的刺激——譬如人在被揪住脖领子时,是处于防卫的不利状态;再譬如小伙子是接连两次被揪住脖领子。
被揪住脖领子,虽然我们的身体尚未遭到伤害,但是别忘了,我们的身体是被对方大致地固定住的,头部和躯干能够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并且与对方的距离近至咫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没练过格斗的人,哪怕是小孩子或动物,也本能地感觉到危险。而当危险降临,人的反应无外乎逃离或者迎战(如果装死或屈服能够自保,也会成为一种选择。)。
(四)、深衣者和浅衣者先后上前去揪小伙子的脖领子,对于小伙子而言,是重复出现被控制,重复出现受阻,而刺激与危险状态的重复出现,不言而喻,只会进一步加重小伙子的焦虑、愤怒、暴躁。
揪脖领子也许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激发小伙子的愤怒,不过仅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刺激叠加、交融在一起,恐怕已把小伙子逼到情绪喷发的火山口。
先前的经历不可忽视------
强烈的愤怒不一定必然导致暴力攻击,它只是为暴力攻击做好了准备。
依照以研究愤怒与攻击著称的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看法: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下,思维会转向过去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如果他在过去类似事件中的反应是攻击(或逃跑)、情绪恶劣(或相对平静),那么记忆中的这一切(包括思维、情感)在此刻都可能被引发出来。
小伙子在以前类似的冲突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视频开头所见,小伙子与这伙男女有过肢体冲突,曾经拳脚相向。依伯科维茨的观点,小伙子的这些经历在随后被揪住脖领子时,会被引发出来。
这是不是就必定激发出暴力攻击呢?仍然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了。
揪对方脖领子,自己的防守也是个问题
从格斗的角度讲,揪对方的脖领子,实不利于己方防守。因为伸出去的这只手,差不多已丧失了防御能力。揪小伙子的浅衣者即是如此,当小伙子快速地摆拳打向他的脸腮,他的这只手没有做出任何防护动作——他甚至不曾做出反应。
熟悉格斗的人皆知,浅衣者即使感觉不妙,做出反应,他揪人的那只手也来不及回缩护头——除非他的手是虚搭在对方胸前,且眼睛留意着对方的举动(这已经不属于揪脖领子),但这是惯于打斗者所为,不是未经过格斗训练的浅衣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纵使训练有素、惯于打斗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欲防范小伙子那种预兆小、启动快且幅度很小的摆拳,仍是个不小的难题,稍有疏忽,就难免惨败当场。
只有在揪住衣领之后,继之以另一只手的快速攻击,且不断地攻击,揪脖领子这个动作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难以为法律所容,不能提倡。
浅衣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也许有人问:浅衣者可用什么方式,在阻拦小伙子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方式之一是,浅衣者用双臂缠抱住对方,这个缠抱,要使身体尽量贴近小伙子。格斗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是拳打还是腿踢抑或使膝、使肘,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贴近了,或距离不够,拳腿膝肘难以有效地发力,打上也无济于事。
对方要是摔呢?可顺着对方的力走,不与之抗力,也不与之对摔。非摔跤好手使用的粗糙摔法,奈何不了这种不与之对摔的顺力走。
问题是,要掌握这种缠抱技能,需要大量的对抗练习,且技能的实施过程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要领,而这些要领属于技能的一部分,不是可以单纯用脑子来记住的知识。
但不可不强调的是,这种缠抱,尽管能达到自保且阻截对方的双重目的,但是它跟揪脖领子一样,会刺激对方的情绪,激发出对方强烈的反抗意志------
2024年1月
与人发生冲突,别伸手揪对方的脖领子。因为这个举动很冒失,轻则导致冲突升级,重则让你瞬间惨遭痛击,后果难以预料。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四个月前发生在济南某商业街的一场冲突。当事的双方为四个30多岁的男女(二男二女)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视频没有显示他们因为何事而起冲突,视频一开头双方已然动起手来,人多的一方有人被打倒。小伙子系孤身单行,他拔腿疾走,欲摆脱对方的纠缠。那二男二女不依不饶,追上去把小伙子截住。一男子伸手揪住小伙子的脖领,不让他离开。
揪脖领子出现了两次——先是四人中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揪小伙子,被小伙子拧身一挣,摆脱了;接着另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冲上去,再次重复同伴的举动。
浅衣者(也包括深衣者)大约不曾预想揪衣领埋藏着多么大的祸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冒失。
如众所知,他为他的冒失付出了代价。小伙子照他脸腮打了一拳,他大脑发蒙,手松开,身体旋转了半圈朝后摔倒,后脑勺着地-------
揪脖领子为什么容易招致暴力反击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来自四个方面的刺激
(一)、一些日常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实施控制,就是说,我们只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听命于自己,举小孩子的例子,假如你控制小孩的身体,不让他玩耍,逼迫他接受你的意志,你看吧,准会遭到孩子的抗议,甚至是激烈的反抗。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成年人,在冲突中揪对方的脖领子,即是在剥夺对方对自己身体、行动和意志的控制权,俗话说:你限制了对方的人身自由。
人有一种心理逆反,自己拥有的东西一旦被剥夺,这个东西的珍贵程度就会被放大,哪怕之前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珍贵。而珍贵的程度愈被放大,我们就愈想把它夺回来重新拥有。故而,当有人揪住我们的脖领子,使我们失去对自己身体、行动、意志的控制权时,我们在那一刻都倍觉这种控制权的珍贵,要马上夺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它驱使我们去反抗,甚至借助激烈的攻击手段来迫使对方松手。个别人在理智的控制下,兴许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情绪也趋向于愤怒——当此时,会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静吗?
(二)、单只揪脖领子已是在激怒对方,有可能招致暴力攻击。何况当时小伙子脚步匆匆,目的明确,就是想摆脱他们。此时对小伙子实施阻截,危险至极,观察人的日常表现,人常有这样的行为变化:在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但凡受到阻碍,他先是努力克服,若努力不成功,随之行为就会变得刻板、原始,甚至具有破坏性。譬如小孩子写毛笔字,当他费了半天劲仍笔画难看时,就难免急躁,口吐粗话甚至摔笔撕纸。再譬如有人追求一个女孩子,百般努力仍追不到手,他就可能产生暴力倾向,伤害妨碍他的人,或者直接加害这个女孩。对于急欲离开现场的小伙子,二男二女给他施加的阻力越大,他的反应就越趋向于原始、越具有攻击性。
当然,有些情境中的揪脖领子,被揪者未有离开现场的意向。
(三)、仅仅上述两个方面的刺激——身体、行动、意志被控制,逃离过程遭到强力阻截,已足够将小伙子的情绪激发到暴力反抗的边缘,何况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些无法忽视的刺激——譬如人在被揪住脖领子时,是处于防卫的不利状态;再譬如小伙子是接连两次被揪住脖领子。
被揪住脖领子,虽然我们的身体尚未遭到伤害,但是别忘了,我们的身体是被对方大致地固定住的,头部和躯干能够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并且与对方的距离近至咫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没练过格斗的人,哪怕是小孩子或动物,也本能地感觉到危险。而当危险降临,人的反应无外乎逃离或者迎战(如果装死或屈服能够自保,也会成为一种选择。)。
(四)、深衣者和浅衣者先后上前去揪小伙子的脖领子,对于小伙子而言,是重复出现被控制,重复出现受阻,而刺激与危险状态的重复出现,不言而喻,只会进一步加重小伙子的焦虑、愤怒、暴躁。
揪脖领子也许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激发小伙子的愤怒,不过仅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刺激叠加、交融在一起,恐怕已把小伙子逼到情绪喷发的火山口。
先前的经历不可忽视------
强烈的愤怒不一定必然导致暴力攻击,它只是为暴力攻击做好了准备。
依照以研究愤怒与攻击著称的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看法: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下,思维会转向过去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如果他在过去类似事件中的反应是攻击(或逃跑)、情绪恶劣(或相对平静),那么记忆中的这一切(包括思维、情感)在此刻都可能被引发出来。
小伙子在以前类似的冲突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视频开头所见,小伙子与这伙男女有过肢体冲突,曾经拳脚相向。依伯科维茨的观点,小伙子的这些经历在随后被揪住脖领子时,会被引发出来。
这是不是就必定激发出暴力攻击呢?仍然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了。
揪对方脖领子,自己的防守也是个问题
从格斗的角度讲,揪对方的脖领子,实不利于己方防守。因为伸出去的这只手,差不多已丧失了防御能力。揪小伙子的浅衣者即是如此,当小伙子快速地摆拳打向他的脸腮,他的这只手没有做出任何防护动作——他甚至不曾做出反应。
熟悉格斗的人皆知,浅衣者即使感觉不妙,做出反应,他揪人的那只手也来不及回缩护头——除非他的手是虚搭在对方胸前,且眼睛留意着对方的举动(这已经不属于揪脖领子),但这是惯于打斗者所为,不是未经过格斗训练的浅衣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纵使训练有素、惯于打斗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欲防范小伙子那种预兆小、启动快且幅度很小的摆拳,仍是个不小的难题,稍有疏忽,就难免惨败当场。
只有在揪住衣领之后,继之以另一只手的快速攻击,且不断地攻击,揪脖领子这个动作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难以为法律所容,不能提倡。
浅衣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也许有人问:浅衣者可用什么方式,在阻拦小伙子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方式之一是,浅衣者用双臂缠抱住对方,这个缠抱,要使身体尽量贴近小伙子。格斗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是拳打还是腿踢抑或使膝、使肘,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贴近了,或距离不够,拳腿膝肘难以有效地发力,打上也无济于事。
对方要是摔呢?可顺着对方的力走,不与之抗力,也不与之对摔。非摔跤好手使用的粗糙摔法,奈何不了这种不与之对摔的顺力走。
问题是,要掌握这种缠抱技能,需要大量的对抗练习,且技能的实施过程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要领,而这些要领属于技能的一部分,不是可以单纯用脑子来记住的知识。
但不可不强调的是,这种缠抱,尽管能达到自保且阻截对方的双重目的,但是它跟揪脖领子一样,会刺激对方的情绪,激发出对方强烈的反抗意志------
与人发生冲突,别伸手揪对方的脖领子。因为这个举动很冒失,轻则导致冲突升级,重则让你瞬间惨遭痛击,后果难以预料。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四个月前发生在济南某商业街的一场冲突。当事的双方为四个30多岁的男女(二男二女)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视频没有显示他们因为何事而起冲突,视频一开头双方已然动起手来,人多的一方有人被打倒。小伙子系孤身单行,他拔腿疾走,欲摆脱对方的纠缠。那二男二女不依不饶,追上去把小伙子截住。一男子伸手揪住小伙子的脖领,不让他离开。
揪脖领子出现了两次——先是四人中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揪小伙子,被小伙子拧身一挣,摆脱了;接着另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冲上去,再次重复同伴的举动。
浅衣者(也包括深衣者)大约不曾预想揪衣领埋藏着多么大的祸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冒失。
如众所知,他为他的冒失付出了代价。小伙子照他脸腮打了一拳,他大脑发蒙,手松开,身体旋转了半圈朝后摔倒,后脑勺着地-------
揪脖领子为什么容易招致暴力反击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来自四个方面的刺激
(一)、一些日常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实施控制,就是说,我们只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听命于自己,举小孩子的例子,假如你控制小孩的身体,不让他玩耍,逼迫他接受你的意志,你看吧,准会遭到孩子的抗议,甚至是激烈的反抗。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成年人,在冲突中揪对方的脖领子,即是在剥夺对方对自己身体、行动和意志的控制权,俗话说:你限制了对方的人身自由。
人有一种心理逆反,自己拥有的东西一旦被剥夺,这个东西的珍贵程度就会被放大,哪怕之前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珍贵。而珍贵的程度愈被放大,我们就愈想把它夺回来重新拥有。故而,当有人揪住我们的脖领子,使我们失去对自己身体、行动、意志的控制权时,我们在那一刻都倍觉这种控制权的珍贵,要马上夺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它驱使我们去反抗,甚至借助激烈的攻击手段来迫使对方松手。个别人在理智的控制下,兴许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情绪也趋向于愤怒——当此时,会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静吗?
(二)、单只揪脖领子已是在激怒对方,有可能招致暴力攻击。何况当时小伙子脚步匆匆,目的明确,就是想摆脱他们。此时对小伙子实施阻截,危险至极,观察人的日常表现,人常有这样的行为变化:在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但凡受到阻碍,他先是努力克服,若努力不成功,随之行为就会变得刻板、原始,甚至具有破坏性。譬如小孩子写毛笔字,当他费了半天劲仍笔画难看时,就难免急躁,口吐粗话甚至摔笔撕纸。再譬如有人追求一个女孩子,百般努力仍追不到手,他就可能产生暴力倾向,伤害妨碍他的人,或者直接加害这个女孩。对于急欲离开现场的小伙子,二男二女给他施加的阻力越大,他的反应就越趋向于原始、越具有攻击性。
当然,有些情境中的揪脖领子,被揪者未有离开现场的意向。
(三)、仅仅上述两个方面的刺激——身体、行动、意志被控制,逃离过程遭到强力阻截,已足够将小伙子的情绪激发到暴力反抗的边缘,何况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些无法忽视的刺激——譬如人在被揪住脖领子时,是处于防卫的不利状态;再譬如小伙子是接连两次被揪住脖领子。
被揪住脖领子,虽然我们的身体尚未遭到伤害,但是别忘了,我们的身体是被对方大致地固定住的,头部和躯干能够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并且与对方的距离近至咫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没练过格斗的人,哪怕是小孩子或动物,也本能地感觉到危险。而当危险降临,人的反应无外乎逃离或者迎战(如果装死或屈服能够自保,也会成为一种选择。)。
(四)、深衣者和浅衣者先后上前去揪小伙子的脖领子,对于小伙子而言,是重复出现被控制,重复出现受阻,而刺激与危险状态的重复出现,不言而喻,只会进一步加重小伙子的焦虑、愤怒、暴躁。
揪脖领子也许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激发小伙子的愤怒,不过仅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刺激叠加、交融在一起,恐怕已把小伙子逼到情绪喷发的火山口。
先前的经历不可忽视------
强烈的愤怒不一定必然导致暴力攻击,它只是为暴力攻击做好了准备。
依照以研究愤怒与攻击著称的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看法: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下,思维会转向过去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如果他在过去类似事件中的反应是攻击(或逃跑)、情绪恶劣(或相对平静),那么记忆中的这一切(包括思维、情感)在此刻都可能被引发出来。
小伙子在以前类似的冲突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视频开头所见,小伙子与这伙男女有过肢体冲突,曾经拳脚相向。依伯科维茨的观点,小伙子的这些经历在随后被揪住脖领子时,会被引发出来。
这是不是就必定激发出暴力攻击呢?仍然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了。
揪对方脖领子,自己的防守也是个问题
从格斗的角度讲,揪对方的脖领子,实不利于己方防守。因为伸出去的这只手,差不多已丧失了防御能力。揪小伙子的浅衣者即是如此,当小伙子快速地摆拳打向他的脸腮,他的这只手没有做出任何防护动作——他甚至不曾做出反应。
熟悉格斗的人皆知,浅衣者即使感觉不妙,做出反应,他揪人的那只手也来不及回缩护头——除非他的手是虚搭在对方胸前,且眼睛留意着对方的举动(这已经不属于揪脖领子),但这是惯于打斗者所为,不是未经过格斗训练的浅衣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纵使训练有素、惯于打斗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欲防范小伙子那种预兆小、启动快且幅度很小的摆拳,仍是个不小的难题,稍有疏忽,就难免惨败当场。
只有在揪住衣领之后,继之以另一只手的快速攻击,且不断地攻击,揪脖领子这个动作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难以为法律所容,不能提倡。
浅衣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也许有人问:浅衣者可用什么方式,在阻拦小伙子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方式之一是,浅衣者用双臂缠抱住对方,这个缠抱,要使身体尽量贴近小伙子。格斗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是拳打还是腿踢抑或使膝、使肘,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贴近了,或距离不够,拳腿膝肘难以有效地发力,打上也无济于事。
对方要是摔呢?可顺着对方的力走,不与之抗力,也不与之对摔。非摔跤好手使用的粗糙摔法,奈何不了这种不与之对摔的顺力走。
问题是,要掌握这种缠抱技能,需要大量的对抗练习,且技能的实施过程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要领,而这些要领属于技能的一部分,不是可以单纯用脑子来记住的知识。
但不可不强调的是,这种缠抱,尽管能达到自保且阻截对方的双重目的,但是它跟揪脖领子一样,会刺激对方的情绪,激发出对方强烈的反抗意志------
2024年1月
与人发生冲突,别伸手揪对方的脖领子。因为这个举动很冒失,轻则导致冲突升级,重则让你瞬间惨遭痛击,后果难以预料。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四个月前发生在济南某商业街的一场冲突。当事的双方为四个30多岁的男女(二男二女)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视频没有显示他们因为何事而起冲突,视频一开头双方已然动起手来,人多的一方有人被打倒。小伙子系孤身单行,他拔腿疾走,欲摆脱对方的纠缠。那二男二女不依不饶,追上去把小伙子截住。一男子伸手揪住小伙子的脖领,不让他离开。
揪脖领子出现了两次——先是四人中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揪小伙子,被小伙子拧身一挣,摆脱了;接着另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冲上去,再次重复同伴的举动。
浅衣者(也包括深衣者)大约不曾预想揪衣领埋藏着多么大的祸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冒失。
如众所知,他为他的冒失付出了代价。小伙子照他脸腮打了一拳,他大脑发蒙,手松开,身体旋转了半圈朝后摔倒,后脑勺着地-------
揪脖领子为什么容易招致暴力反击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来自四个方面的刺激
(一)、一些日常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实施控制,就是说,我们只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听命于自己,举小孩子的例子,假如你控制小孩的身体,不让他玩耍,逼迫他接受你的意志,你看吧,准会遭到孩子的抗议,甚至是激烈的反抗。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成年人,在冲突中揪对方的脖领子,即是在剥夺对方对自己身体、行动和意志的控制权,俗话说:你限制了对方的人身自由。
人有一种心理逆反,自己拥有的东西一旦被剥夺,这个东西的珍贵程度就会被放大,哪怕之前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珍贵。而珍贵的程度愈被放大,我们就愈想把它夺回来重新拥有。故而,当有人揪住我们的脖领子,使我们失去对自己身体、行动、意志的控制权时,我们在那一刻都倍觉这种控制权的珍贵,要马上夺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它驱使我们去反抗,甚至借助激烈的攻击手段来迫使对方松手。个别人在理智的控制下,兴许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情绪也趋向于愤怒——当此时,会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静吗?
(二)、单只揪脖领子已是在激怒对方,有可能招致暴力攻击。何况当时小伙子脚步匆匆,目的明确,就是想摆脱他们。此时对小伙子实施阻截,危险至极,观察人的日常表现,人常有这样的行为变化:在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但凡受到阻碍,他先是努力克服,若努力不成功,随之行为就会变得刻板、原始,甚至具有破坏性。譬如小孩子写毛笔字,当他费了半天劲仍笔画难看时,就难免急躁,口吐粗话甚至摔笔撕纸。再譬如有人追求一个女孩子,百般努力仍追不到手,他就可能产生暴力倾向,伤害妨碍他的人,或者直接加害这个女孩。对于急欲离开现场的小伙子,二男二女给他施加的阻力越大,他的反应就越趋向于原始、越具有攻击性。
当然,有些情境中的揪脖领子,被揪者未有离开现场的意向。
(三)、仅仅上述两个方面的刺激——身体、行动、意志被控制,逃离过程遭到强力阻截,已足够将小伙子的情绪激发到暴力反抗的边缘,何况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些无法忽视的刺激——譬如人在被揪住脖领子时,是处于防卫的不利状态;再譬如小伙子是接连两次被揪住脖领子。
被揪住脖领子,虽然我们的身体尚未遭到伤害,但是别忘了,我们的身体是被对方大致地固定住的,头部和躯干能够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并且与对方的距离近至咫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没练过格斗的人,哪怕是小孩子或动物,也本能地感觉到危险。而当危险降临,人的反应无外乎逃离或者迎战(如果装死或屈服能够自保,也会成为一种选择。)。
(四)、深衣者和浅衣者先后上前去揪小伙子的脖领子,对于小伙子而言,是重复出现被控制,重复出现受阻,而刺激与危险状态的重复出现,不言而喻,只会进一步加重小伙子的焦虑、愤怒、暴躁。
揪脖领子也许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激发小伙子的愤怒,不过仅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刺激叠加、交融在一起,恐怕已把小伙子逼到情绪喷发的火山口。
先前的经历不可忽视------
强烈的愤怒不一定必然导致暴力攻击,它只是为暴力攻击做好了准备。
依照以研究愤怒与攻击著称的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看法: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下,思维会转向过去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如果他在过去类似事件中的反应是攻击(或逃跑)、情绪恶劣(或相对平静),那么记忆中的这一切(包括思维、情感)在此刻都可能被引发出来。
小伙子在以前类似的冲突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视频开头所见,小伙子与这伙男女有过肢体冲突,曾经拳脚相向。依伯科维茨的观点,小伙子的这些经历在随后被揪住脖领子时,会被引发出来。
这是不是就必定激发出暴力攻击呢?仍然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了。
揪对方脖领子,自己的防守也是个问题
从格斗的角度讲,揪对方的脖领子,实不利于己方防守。因为伸出去的这只手,差不多已丧失了防御能力。揪小伙子的浅衣者即是如此,当小伙子快速地摆拳打向他的脸腮,他的这只手没有做出任何防护动作——他甚至不曾做出反应。
熟悉格斗的人皆知,浅衣者即使感觉不妙,做出反应,他揪人的那只手也来不及回缩护头——除非他的手是虚搭在对方胸前,且眼睛留意着对方的举动(这已经不属于揪脖领子),但这是惯于打斗者所为,不是未经过格斗训练的浅衣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纵使训练有素、惯于打斗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欲防范小伙子那种预兆小、启动快且幅度很小的摆拳,仍是个不小的难题,稍有疏忽,就难免惨败当场。
只有在揪住衣领之后,继之以另一只手的快速攻击,且不断地攻击,揪脖领子这个动作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难以为法律所容,不能提倡。
浅衣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也许有人问:浅衣者可用什么方式,在阻拦小伙子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方式之一是,浅衣者用双臂缠抱住对方,这个缠抱,要使身体尽量贴近小伙子。格斗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是拳打还是腿踢抑或使膝、使肘,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贴近了,或距离不够,拳腿膝肘难以有效地发力,打上也无济于事。
对方要是摔呢?可顺着对方的力走,不与之抗力,也不与之对摔。非摔跤好手使用的粗糙摔法,奈何不了这种不与之对摔的顺力走。
问题是,要掌握这种缠抱技能,需要大量的对抗练习,且技能的实施过程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要领,而这些要领属于技能的一部分,不是可以单纯用脑子来记住的知识。
但不可不强调的是,这种缠抱,尽管能达到自保且阻截对方的双重目的,但是它跟揪脖领子一样,会刺激对方的情绪,激发出对方强烈的反抗意志------
与人发生冲突,别伸手揪对方的脖领子。因为这个举动很冒失,轻则导致冲突升级,重则让你瞬间惨遭痛击,后果难以预料。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四个月前发生在济南某商业街的一场冲突。当事的双方为四个30多岁的男女(二男二女)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视频没有显示他们因为何事而起冲突,视频一开头双方已然动起手来,人多的一方有人被打倒。小伙子系孤身单行,他拔腿疾走,欲摆脱对方的纠缠。那二男二女不依不饶,追上去把小伙子截住。一男子伸手揪住小伙子的脖领,不让他离开。
揪脖领子出现了两次——先是四人中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揪小伙子,被小伙子拧身一挣,摆脱了;接着另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冲上去,再次重复同伴的举动。
浅衣者(也包括深衣者)大约不曾预想揪衣领埋藏着多么大的祸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冒失。
如众所知,他为他的冒失付出了代价。小伙子照他脸腮打了一拳,他大脑发蒙,手松开,身体旋转了半圈朝后摔倒,后脑勺着地-------
揪脖领子为什么容易招致暴力反击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来自四个方面的刺激
(一)、一些日常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实施控制,就是说,我们只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听命于自己,举小孩子的例子,假如你控制小孩的身体,不让他玩耍,逼迫他接受你的意志,你看吧,准会遭到孩子的抗议,甚至是激烈的反抗。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成年人,在冲突中揪对方的脖领子,即是在剥夺对方对自己身体、行动和意志的控制权,俗话说:你限制了对方的人身自由。
人有一种心理逆反,自己拥有的东西一旦被剥夺,这个东西的珍贵程度就会被放大,哪怕之前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珍贵。而珍贵的程度愈被放大,我们就愈想把它夺回来重新拥有。故而,当有人揪住我们的脖领子,使我们失去对自己身体、行动、意志的控制权时,我们在那一刻都倍觉这种控制权的珍贵,要马上夺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它驱使我们去反抗,甚至借助激烈的攻击手段来迫使对方松手。个别人在理智的控制下,兴许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情绪也趋向于愤怒——当此时,会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静吗?
(二)、单只揪脖领子已是在激怒对方,有可能招致暴力攻击。何况当时小伙子脚步匆匆,目的明确,就是想摆脱他们。此时对小伙子实施阻截,危险至极,观察人的日常表现,人常有这样的行为变化:在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但凡受到阻碍,他先是努力克服,若努力不成功,随之行为就会变得刻板、原始,甚至具有破坏性。譬如小孩子写毛笔字,当他费了半天劲仍笔画难看时,就难免急躁,口吐粗话甚至摔笔撕纸。再譬如有人追求一个女孩子,百般努力仍追不到手,他就可能产生暴力倾向,伤害妨碍他的人,或者直接加害这个女孩。对于急欲离开现场的小伙子,二男二女给他施加的阻力越大,他的反应就越趋向于原始、越具有攻击性。
当然,有些情境中的揪脖领子,被揪者未有离开现场的意向。
(三)、仅仅上述两个方面的刺激——身体、行动、意志被控制,逃离过程遭到强力阻截,已足够将小伙子的情绪激发到暴力反抗的边缘,何况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些无法忽视的刺激——譬如人在被揪住脖领子时,是处于防卫的不利状态;再譬如小伙子是接连两次被揪住脖领子。
被揪住脖领子,虽然我们的身体尚未遭到伤害,但是别忘了,我们的身体是被对方大致地固定住的,头部和躯干能够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并且与对方的距离近至咫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没练过格斗的人,哪怕是小孩子或动物,也本能地感觉到危险。而当危险降临,人的反应无外乎逃离或者迎战(如果装死或屈服能够自保,也会成为一种选择。)。
(四)、深衣者和浅衣者先后上前去揪小伙子的脖领子,对于小伙子而言,是重复出现被控制,重复出现受阻,而刺激与危险状态的重复出现,不言而喻,只会进一步加重小伙子的焦虑、愤怒、暴躁。
揪脖领子也许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激发小伙子的愤怒,不过仅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刺激叠加、交融在一起,恐怕已把小伙子逼到情绪喷发的火山口。
先前的经历不可忽视------
强烈的愤怒不一定必然导致暴力攻击,它只是为暴力攻击做好了准备。
依照以研究愤怒与攻击著称的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看法: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下,思维会转向过去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如果他在过去类似事件中的反应是攻击(或逃跑)、情绪恶劣(或相对平静),那么记忆中的这一切(包括思维、情感)在此刻都可能被引发出来。
小伙子在以前类似的冲突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视频开头所见,小伙子与这伙男女有过肢体冲突,曾经拳脚相向。依伯科维茨的观点,小伙子的这些经历在随后被揪住脖领子时,会被引发出来。
这是不是就必定激发出暴力攻击呢?仍然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了。
揪对方脖领子,自己的防守也是个问题
从格斗的角度讲,揪对方的脖领子,实不利于己方防守。因为伸出去的这只手,差不多已丧失了防御能力。揪小伙子的浅衣者即是如此,当小伙子快速地摆拳打向他的脸腮,他的这只手没有做出任何防护动作——他甚至不曾做出反应。
熟悉格斗的人皆知,浅衣者即使感觉不妙,做出反应,他揪人的那只手也来不及回缩护头——除非他的手是虚搭在对方胸前,且眼睛留意着对方的举动(这已经不属于揪脖领子),但这是惯于打斗者所为,不是未经过格斗训练的浅衣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纵使训练有素、惯于打斗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欲防范小伙子那种预兆小、启动快且幅度很小的摆拳,仍是个不小的难题,稍有疏忽,就难免惨败当场。
只有在揪住衣领之后,继之以另一只手的快速攻击,且不断地攻击,揪脖领子这个动作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难以为法律所容,不能提倡。
浅衣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也许有人问:浅衣者可用什么方式,在阻拦小伙子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方式之一是,浅衣者用双臂缠抱住对方,这个缠抱,要使身体尽量贴近小伙子。格斗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是拳打还是腿踢抑或使膝、使肘,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贴近了,或距离不够,拳腿膝肘难以有效地发力,打上也无济于事。
对方要是摔呢?可顺着对方的力走,不与之抗力,也不与之对摔。非摔跤好手使用的粗糙摔法,奈何不了这种不与之对摔的顺力走。
问题是,要掌握这种缠抱技能,需要大量的对抗练习,且技能的实施过程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要领,而这些要领属于技能的一部分,不是可以单纯用脑子来记住的知识。
但不可不强调的是,这种缠抱,尽管能达到自保且阻截对方的双重目的,但是它跟揪脖领子一样,会刺激对方的情绪,激发出对方强烈的反抗意志------
2024年1月
与人发生冲突,别伸手揪对方的脖领子。因为这个举动很冒失,轻则导致冲突升级,重则让你瞬间惨遭痛击,后果难以预料。
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四个月前发生在济南某商业街的一场冲突。当事的双方为四个30多岁的男女(二男二女)与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视频没有显示他们因为何事而起冲突,视频一开头双方已然动起手来,人多的一方有人被打倒。小伙子系孤身单行,他拔腿疾走,欲摆脱对方的纠缠。那二男二女不依不饶,追上去把小伙子截住。一男子伸手揪住小伙子的脖领,不让他离开。
揪脖领子出现了两次——先是四人中的穿深色衣服的男子揪小伙子,被小伙子拧身一挣,摆脱了;接着另一个穿浅色衣服的男子冲上去,再次重复同伴的举动。
浅衣者(也包括深衣者)大约不曾预想揪衣领埋藏着多么大的祸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冒失。
如众所知,他为他的冒失付出了代价。小伙子照他脸腮打了一拳,他大脑发蒙,手松开,身体旋转了半圈朝后摔倒,后脑勺着地-------
揪脖领子为什么容易招致暴力反击呢?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
来自四个方面的刺激
(一)、一些日常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实施控制,就是说,我们只愿意让自己的身体、行动、意志听命于自己,举小孩子的例子,假如你控制小孩的身体,不让他玩耍,逼迫他接受你的意志,你看吧,准会遭到孩子的抗议,甚至是激烈的反抗。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成年人,在冲突中揪对方的脖领子,即是在剥夺对方对自己身体、行动和意志的控制权,俗话说:你限制了对方的人身自由。
人有一种心理逆反,自己拥有的东西一旦被剥夺,这个东西的珍贵程度就会被放大,哪怕之前我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东西有多么珍贵。而珍贵的程度愈被放大,我们就愈想把它夺回来重新拥有。故而,当有人揪住我们的脖领子,使我们失去对自己身体、行动、意志的控制权时,我们在那一刻都倍觉这种控制权的珍贵,要马上夺回来。这是一种本能。它驱使我们去反抗,甚至借助激烈的攻击手段来迫使对方松手。个别人在理智的控制下,兴许不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人的情绪也趋向于愤怒——当此时,会有人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心平气静吗?
(二)、单只揪脖领子已是在激怒对方,有可能招致暴力攻击。何况当时小伙子脚步匆匆,目的明确,就是想摆脱他们。此时对小伙子实施阻截,危险至极,观察人的日常表现,人常有这样的行为变化:在达成自己的目的(或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但凡受到阻碍,他先是努力克服,若努力不成功,随之行为就会变得刻板、原始,甚至具有破坏性。譬如小孩子写毛笔字,当他费了半天劲仍笔画难看时,就难免急躁,口吐粗话甚至摔笔撕纸。再譬如有人追求一个女孩子,百般努力仍追不到手,他就可能产生暴力倾向,伤害妨碍他的人,或者直接加害这个女孩。对于急欲离开现场的小伙子,二男二女给他施加的阻力越大,他的反应就越趋向于原始、越具有攻击性。
当然,有些情境中的揪脖领子,被揪者未有离开现场的意向。
(三)、仅仅上述两个方面的刺激——身体、行动、意志被控制,逃离过程遭到强力阻截,已足够将小伙子的情绪激发到暴力反抗的边缘,何况同时还存在另外一些无法忽视的刺激——譬如人在被揪住脖领子时,是处于防卫的不利状态;再譬如小伙子是接连两次被揪住脖领子。
被揪住脖领子,虽然我们的身体尚未遭到伤害,但是别忘了,我们的身体是被对方大致地固定住的,头部和躯干能够移动的空间范围很小,并且与对方的距离近至咫尺。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使是没练过格斗的人,哪怕是小孩子或动物,也本能地感觉到危险。而当危险降临,人的反应无外乎逃离或者迎战(如果装死或屈服能够自保,也会成为一种选择。)。
(四)、深衣者和浅衣者先后上前去揪小伙子的脖领子,对于小伙子而言,是重复出现被控制,重复出现受阻,而刺激与危险状态的重复出现,不言而喻,只会进一步加重小伙子的焦虑、愤怒、暴躁。
揪脖领子也许还能从更多的方面激发小伙子的愤怒,不过仅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刺激叠加、交融在一起,恐怕已把小伙子逼到情绪喷发的火山口。
先前的经历不可忽视------
强烈的愤怒不一定必然导致暴力攻击,它只是为暴力攻击做好了准备。
依照以研究愤怒与攻击著称的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看法: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之下,思维会转向过去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如果他在过去类似事件中的反应是攻击(或逃跑)、情绪恶劣(或相对平静),那么记忆中的这一切(包括思维、情感)在此刻都可能被引发出来。
小伙子在以前类似的冲突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从视频开头所见,小伙子与这伙男女有过肢体冲突,曾经拳脚相向。依伯科维茨的观点,小伙子的这些经历在随后被揪住脖领子时,会被引发出来。
这是不是就必定激发出暴力攻击呢?仍然不确定,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了。
揪对方脖领子,自己的防守也是个问题
从格斗的角度讲,揪对方的脖领子,实不利于己方防守。因为伸出去的这只手,差不多已丧失了防御能力。揪小伙子的浅衣者即是如此,当小伙子快速地摆拳打向他的脸腮,他的这只手没有做出任何防护动作——他甚至不曾做出反应。
熟悉格斗的人皆知,浅衣者即使感觉不妙,做出反应,他揪人的那只手也来不及回缩护头——除非他的手是虚搭在对方胸前,且眼睛留意着对方的举动(这已经不属于揪脖领子),但这是惯于打斗者所为,不是未经过格斗训练的浅衣者能够做得出来的。
纵使训练有素、惯于打斗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下,欲防范小伙子那种预兆小、启动快且幅度很小的摆拳,仍是个不小的难题,稍有疏忽,就难免惨败当场。
只有在揪住衣领之后,继之以另一只手的快速攻击,且不断地攻击,揪脖领子这个动作才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这难以为法律所容,不能提倡。
浅衣者应该采用什么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也许有人问:浅衣者可用什么方式,在阻拦小伙子的同时还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方式之一是,浅衣者用双臂缠抱住对方,这个缠抱,要使身体尽量贴近小伙子。格斗的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是拳打还是腿踢抑或使膝、使肘,都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贴近了,或距离不够,拳腿膝肘难以有效地发力,打上也无济于事。
对方要是摔呢?可顺着对方的力走,不与之抗力,也不与之对摔。非摔跤好手使用的粗糙摔法,奈何不了这种不与之对摔的顺力走。
问题是,要掌握这种缠抱技能,需要大量的对抗练习,且技能的实施过程有一些需要遵循的要领,而这些要领属于技能的一部分,不是可以单纯用脑子来记住的知识。
但不可不强调的是,这种缠抱,尽管能达到自保且阻截对方的双重目的,但是它跟揪脖领子一样,会刺激对方的情绪,激发出对方强烈的反抗意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