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格斗新手的唤醒问题(一)
(2024-03-07 16:47:56)
标签:
体育 |
韩起:格斗新手的唤醒问题(一)
几十年来,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小伙子,虽然对方什么拳都不曾练过,但只要打得十分凶猛,他们就懵,手足失措,把平时练就的技术丢到爪洼国去。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技术无从发挥?
在看过一些这样的小伙子的对抗练习之后,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对抗是在一种激烈程度比较低的情境中进行的。
他们双方的攻防都比较慢,动作转换也慢,节奏也慢------。一句话,对抗不够激烈,双方的唤醒程度偏低。
当然,练习任何一项运动的新手,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初期,都只能在低唤醒的状态下练习,尤其是像徒手格斗这种相对复杂的运动技能,更不可随意增加对抗的激烈程度——因为激烈的对抗会升高练习者的唤醒水平,而唤醒水平的升高会使练习者的注意范围变得狭窄,而注意范围变窄对于初习者来说,直接的后果就是将与技术有关的线索摒除掉——从外观看,就是技术动作走型,甚至是遗忘。
我们常说新手技术生疏,这个生疏,指的就是新手在做动作时需要关注的技术要领(与技术相关的线索)非常多,以下潜躲闪为例,下潜时要求膝盖微曲、躯干略略前倾,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双手保持抱架------,如果是格斗老手,他根本无需特别注意这些细节,老手的技术已经形成了自动化,技术细节几乎不在他的注意范围(只占用极少的信息加工空间),这意味着即使对抗比较激烈,他的唤醒水平也比较高,注意范围也在变窄,但由于这些技术要领多数不在他的注意范围之内,故而也就谈不上被摒除——只有当唤醒程度异常之高或出现很高的认知焦虑时,老手才会出现表现异常。
新手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低唤醒(不很激烈的对抗训练)是新手掌握格斗技能的必由之路,是不可跨越的初级阶段。
无奈,正常的格斗——无论是熟手之间的对抗还是马路上的打斗,多是在激烈的情境中进行的,人的唤醒程度很高,这就逼迫格斗者,无论是练过的还是不曾练过的,都只得在比较高的唤醒状态下运用技能或本能——实际上,没有练过格斗的人,由于焦虑水平很高,会导致生理唤醒偏高,且高过了打斗的实际需要。反观打斗老手,由于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焦虑程度要低一些,唤醒水平也低于对手
打斗对于唤醒程度的这个特殊要求,等于是在提醒练习格斗的人们,要想使自己的拳脚技术能在打斗中有所发挥,必须走出训练的舒适区,逐步地提高对抗训练的激烈程度,让同伴也让自己把拳脚打得更快更猛。
这可说是许多格斗爱好者的头等大事。我见过不少爱好格斗的小伙子,他们训练了好几年,按说应该是老手了,但遗憾的是,他们仍沉浸在低唤醒的对抗练习中乐此不疲,不自觉地模糊了低唤醒的对抗与真实打斗的区别。
有些爱好者是由于工作、家庭负担重,拿不出更多的时间来练。譬如有很多爱好者,每周能用来打磨技术的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这么少的时间,当然不足以在激烈的对抗中去锤炼精细的技术。这一点他们心里是有数的。
怎么办?选择有二:一是继续在低唤醒的舒适区玩对抗,放弃应对激烈打斗的追求,但求训练开心愉快;二是认真思考练拳的目的,如果是以应对激烈的打斗为目的,则不管练习时间够不够,先把对抗训练的猛烈程度一步步提上去,这么搞当然磨不出精细的技术,只能出粗活儿——但一周才两、三个小时的技术,能应对意外的暴力事件就不错了。
这第二种选择尤其适合以应对暴力侵害为目的的中年人,人到中年,除了没有更多的空闲打磨技术之外,年龄也是个障碍——无论哪一项运动,高水平的技术能力都是在少儿时期打下基础的。一般来说,技术性强、运动强度比较大的项目,能力下降的势头比对身体机能要求高的项目更早(马冬梅编著《运动训练学基础》)。格斗,无论哪一类格斗,恰恰都是技术性比较强、运动强度比较大。当然,假若把对抗强度降下来,中年人兴许能练出像样的技术,无奈真实的打斗很少有慢悠悠、轻描淡写的,故而对于想应付暴力侵害、保护家人的中年人来说,目标最好实际一些,什么锤炼精细技术,先投入到激烈的对抗训练中再说。应付不了暴力,再好的技术也是笑话。
所幸应对暴力事件,你的打斗经验、心理能力、身体能力、人生阅历------等等的价值不见得低于技术,而心理、阅历、智能等诸方面的能力,恰为中年人所长,要超过年轻人。即便是身体素质吧,一个长年刻意练习的中年人,其在力量、速度、灵敏、协调、耐力、柔韧方面的能力,也绝非不注意锻炼的小青年可望其项背的,如今的年轻人,坚持身体练习的人并不多。
在这篇小文即将结束之时,给大家提个醒,虽说长年的低唤醒的对抗训练不可取,但另一面,唤醒程度超高的训练——无论是单练还是对抗,也同样有害,至于原因,下一篇文章再谈。
几十年来,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小伙子,虽然对方什么拳都不曾练过,但只要打得十分凶猛,他们就懵,手足失措,把平时练就的技术丢到爪洼国去。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技术无从发挥?
在看过一些这样的小伙子的对抗练习之后,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对抗是在一种激烈程度比较低的情境中进行的。
他们双方的攻防都比较慢,动作转换也慢,节奏也慢------。一句话,对抗不够激烈,双方的唤醒程度偏低。
当然,练习任何一项运动的新手,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初期,都只能在低唤醒的状态下练习,尤其是像徒手格斗这种相对复杂的运动技能,更不可随意增加对抗的激烈程度——因为激烈的对抗会升高练习者的唤醒水平,而唤醒水平的升高会使练习者的注意范围变得狭窄,而注意范围变窄对于初习者来说,直接的后果就是将与技术有关的线索摒除掉——从外观看,就是技术动作走型,甚至是遗忘。
我们常说新手技术生疏,这个生疏,指的就是新手在做动作时需要关注的技术要领(与技术相关的线索)非常多,以下潜躲闪为例,下潜时要求膝盖微曲、躯干略略前倾,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双手保持抱架------,如果是格斗老手,他根本无需特别注意这些细节,老手的技术已经形成了自动化,技术细节几乎不在他的注意范围(只占用极少的信息加工空间),这意味着即使对抗比较激烈,他的唤醒水平也比较高,注意范围也在变窄,但由于这些技术要领多数不在他的注意范围之内,故而也就谈不上被摒除——只有当唤醒程度异常之高或出现很高的认知焦虑时,老手才会出现表现异常。
新手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低唤醒(不很激烈的对抗训练)是新手掌握格斗技能的必由之路,是不可跨越的初级阶段。
无奈,正常的格斗——无论是熟手之间的对抗还是马路上的打斗,多是在激烈的情境中进行的,人的唤醒程度很高,这就逼迫格斗者,无论是练过的还是不曾练过的,都只得在比较高的唤醒状态下运用技能或本能——实际上,没有练过格斗的人,由于焦虑水平很高,会导致生理唤醒偏高,且高过了打斗的实际需要。反观打斗老手,由于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焦虑程度要低一些,唤醒水平也低于对手
打斗对于唤醒程度的这个特殊要求,等于是在提醒练习格斗的人们,要想使自己的拳脚技术能在打斗中有所发挥,必须走出训练的舒适区,逐步地提高对抗训练的激烈程度,让同伴也让自己把拳脚打得更快更猛。
这可说是许多格斗爱好者的头等大事。我见过不少爱好格斗的小伙子,他们训练了好几年,按说应该是老手了,但遗憾的是,他们仍沉浸在低唤醒的对抗练习中乐此不疲,不自觉地模糊了低唤醒的对抗与真实打斗的区别。
有些爱好者是由于工作、家庭负担重,拿不出更多的时间来练。譬如有很多爱好者,每周能用来打磨技术的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这么少的时间,当然不足以在激烈的对抗中去锤炼精细的技术。这一点他们心里是有数的。
怎么办?选择有二:一是继续在低唤醒的舒适区玩对抗,放弃应对激烈打斗的追求,但求训练开心愉快;二是认真思考练拳的目的,如果是以应对激烈的打斗为目的,则不管练习时间够不够,先把对抗训练的猛烈程度一步步提上去,这么搞当然磨不出精细的技术,只能出粗活儿——但一周才两、三个小时的技术,能应对意外的暴力事件就不错了。
这第二种选择尤其适合以应对暴力侵害为目的的中年人,人到中年,除了没有更多的空闲打磨技术之外,年龄也是个障碍——无论哪一项运动,高水平的技术能力都是在少儿时期打下基础的。一般来说,技术性强、运动强度比较大的项目,能力下降的势头比对身体机能要求高的项目更早(马冬梅编著《运动训练学基础》)。格斗,无论哪一类格斗,恰恰都是技术性比较强、运动强度比较大。当然,假若把对抗强度降下来,中年人兴许能练出像样的技术,无奈真实的打斗很少有慢悠悠、轻描淡写的,故而对于想应付暴力侵害、保护家人的中年人来说,目标最好实际一些,什么锤炼精细技术,先投入到激烈的对抗训练中再说。应付不了暴力,再好的技术也是笑话。
所幸应对暴力事件,你的打斗经验、心理能力、身体能力、人生阅历------等等的价值不见得低于技术,而心理、阅历、智能等诸方面的能力,恰为中年人所长,要超过年轻人。即便是身体素质吧,一个长年刻意练习的中年人,其在力量、速度、灵敏、协调、耐力、柔韧方面的能力,也绝非不注意锻炼的小青年可望其项背的,如今的年轻人,坚持身体练习的人并不多。
在这篇小文即将结束之时,给大家提个醒,虽说长年的低唤醒的对抗训练不可取,但另一面,唤醒程度超高的训练——无论是单练还是对抗,也同样有害,至于原因,下一篇文章再谈。
几十年来,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小伙子,虽然对方什么拳都不曾练过,但只要打得十分凶猛,他们就懵,手足失措,把平时练就的技术丢到爪洼国去。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技术无从发挥?
在看过一些这样的小伙子的对抗练习之后,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对抗是在一种激烈程度比较低的情境中进行的。
他们双方的攻防都比较慢,动作转换也慢,节奏也慢------。一句话,对抗不够激烈,双方的唤醒程度偏低。
当然,练习任何一项运动的新手,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初期,都只能在低唤醒的状态下练习,尤其是像徒手格斗这种相对复杂的运动技能,更不可随意增加对抗的激烈程度——因为激烈的对抗会升高练习者的唤醒水平,而唤醒水平的升高会使练习者的注意范围变得狭窄,而注意范围变窄对于初习者来说,直接的后果就是将与技术有关的线索摒除掉——从外观看,就是技术动作走型,甚至是遗忘。
我们常说新手技术生疏,这个生疏,指的就是新手在做动作时需要关注的技术要领(与技术相关的线索)非常多,以下潜躲闪为例,下潜时要求膝盖微曲、躯干略略前倾,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双手保持抱架------,如果是格斗老手,他根本无需特别注意这些细节,老手的技术已经形成了自动化,技术细节几乎不在他的注意范围(只占用极少的信息加工空间),这意味着即使对抗比较激烈,他的唤醒水平也比较高,注意范围也在变窄,但由于这些技术要领多数不在他的注意范围之内,故而也就谈不上被摒除——只有当唤醒程度异常之高或出现很高的认知焦虑时,老手才会出现表现异常。
新手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低唤醒(不很激烈的对抗训练)是新手掌握格斗技能的必由之路,是不可跨越的初级阶段。
无奈,正常的格斗——无论是熟手之间的对抗还是马路上的打斗,多是在激烈的情境中进行的,人的唤醒程度很高,这就逼迫格斗者,无论是练过的还是不曾练过的,都只得在比较高的唤醒状态下运用技能或本能——实际上,没有练过格斗的人,由于焦虑水平很高,会导致生理唤醒偏高,且高过了打斗的实际需要。反观打斗老手,由于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焦虑程度要低一些,唤醒水平也低于对手
打斗对于唤醒程度的这个特殊要求,等于是在提醒练习格斗的人们,要想使自己的拳脚技术能在打斗中有所发挥,必须走出训练的舒适区,逐步地提高对抗训练的激烈程度,让同伴也让自己把拳脚打得更快更猛。
这可说是许多格斗爱好者的头等大事。我见过不少爱好格斗的小伙子,他们训练了好几年,按说应该是老手了,但遗憾的是,他们仍沉浸在低唤醒的对抗练习中乐此不疲,不自觉地模糊了低唤醒的对抗与真实打斗的区别。
有些爱好者是由于工作、家庭负担重,拿不出更多的时间来练。譬如有很多爱好者,每周能用来打磨技术的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这么少的时间,当然不足以在激烈的对抗中去锤炼精细的技术。这一点他们心里是有数的。
怎么办?选择有二:一是继续在低唤醒的舒适区玩对抗,放弃应对激烈打斗的追求,但求训练开心愉快;二是认真思考练拳的目的,如果是以应对激烈的打斗为目的,则不管练习时间够不够,先把对抗训练的猛烈程度一步步提上去,这么搞当然磨不出精细的技术,只能出粗活儿——但一周才两、三个小时的技术,能应对意外的暴力事件就不错了。
这第二种选择尤其适合以应对暴力侵害为目的的中年人,人到中年,除了没有更多的空闲打磨技术之外,年龄也是个障碍——无论哪一项运动,高水平的技术能力都是在少儿时期打下基础的。一般来说,技术性强、运动强度比较大的项目,能力下降的势头比对身体机能要求高的项目更早(马冬梅编著《运动训练学基础》)。格斗,无论哪一类格斗,恰恰都是技术性比较强、运动强度比较大。当然,假若把对抗强度降下来,中年人兴许能练出像样的技术,无奈真实的打斗很少有慢悠悠、轻描淡写的,故而对于想应付暴力侵害、保护家人的中年人来说,目标最好实际一些,什么锤炼精细技术,先投入到激烈的对抗训练中再说。应付不了暴力,再好的技术也是笑话。
所幸应对暴力事件,你的打斗经验、心理能力、身体能力、人生阅历------等等的价值不见得低于技术,而心理、阅历、智能等诸方面的能力,恰为中年人所长,要超过年轻人。即便是身体素质吧,一个长年刻意练习的中年人,其在力量、速度、灵敏、协调、耐力、柔韧方面的能力,也绝非不注意锻炼的小青年可望其项背的,如今的年轻人,坚持身体练习的人并不多。
在这篇小文即将结束之时,给大家提个醒,虽说长年的低唤醒的对抗训练不可取,但另一面,唤醒程度超高的训练——无论是单练还是对抗,也同样有害,至于原因,下一篇文章再谈。
几十年来,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小伙子,虽然对方什么拳都不曾练过,但只要打得十分凶猛,他们就懵,手足失措,把平时练就的技术丢到爪洼国去。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技术无从发挥?
在看过一些这样的小伙子的对抗练习之后,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对抗是在一种激烈程度比较低的情境中进行的。
他们双方的攻防都比较慢,动作转换也慢,节奏也慢------。一句话,对抗不够激烈,双方的唤醒程度偏低。
当然,练习任何一项运动的新手,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初期,都只能在低唤醒的状态下练习,尤其是像徒手格斗这种相对复杂的运动技能,更不可随意增加对抗的激烈程度——因为激烈的对抗会升高练习者的唤醒水平,而唤醒水平的升高会使练习者的注意范围变得狭窄,而注意范围变窄对于初习者来说,直接的后果就是将与技术有关的线索摒除掉——从外观看,就是技术动作走型,甚至是遗忘。
我们常说新手技术生疏,这个生疏,指的就是新手在做动作时需要关注的技术要领(与技术相关的线索)非常多,以下潜躲闪为例,下潜时要求膝盖微曲、躯干略略前倾,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双手保持抱架------,如果是格斗老手,他根本无需特别注意这些细节,老手的技术已经形成了自动化,技术细节几乎不在他的注意范围(只占用极少的信息加工空间),这意味着即使对抗比较激烈,他的唤醒水平也比较高,注意范围也在变窄,但由于这些技术要领多数不在他的注意范围之内,故而也就谈不上被摒除——只有当唤醒程度异常之高或出现很高的认知焦虑时,老手才会出现表现异常。
新手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低唤醒(不很激烈的对抗训练)是新手掌握格斗技能的必由之路,是不可跨越的初级阶段。
无奈,正常的格斗——无论是熟手之间的对抗还是马路上的打斗,多是在激烈的情境中进行的,人的唤醒程度很高,这就逼迫格斗者,无论是练过的还是不曾练过的,都只得在比较高的唤醒状态下运用技能或本能——实际上,没有练过格斗的人,由于焦虑水平很高,会导致生理唤醒偏高,且高过了打斗的实际需要。反观打斗老手,由于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焦虑程度要低一些,唤醒水平也低于对手
打斗对于唤醒程度的这个特殊要求,等于是在提醒练习格斗的人们,要想使自己的拳脚技术能在打斗中有所发挥,必须走出训练的舒适区,逐步地提高对抗训练的激烈程度,让同伴也让自己把拳脚打得更快更猛。
这可说是许多格斗爱好者的头等大事。我见过不少爱好格斗的小伙子,他们训练了好几年,按说应该是老手了,但遗憾的是,他们仍沉浸在低唤醒的对抗练习中乐此不疲,不自觉地模糊了低唤醒的对抗与真实打斗的区别。
有些爱好者是由于工作、家庭负担重,拿不出更多的时间来练。譬如有很多爱好者,每周能用来打磨技术的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这么少的时间,当然不足以在激烈的对抗中去锤炼精细的技术。这一点他们心里是有数的。
怎么办?选择有二:一是继续在低唤醒的舒适区玩对抗,放弃应对激烈打斗的追求,但求训练开心愉快;二是认真思考练拳的目的,如果是以应对激烈的打斗为目的,则不管练习时间够不够,先把对抗训练的猛烈程度一步步提上去,这么搞当然磨不出精细的技术,只能出粗活儿——但一周才两、三个小时的技术,能应对意外的暴力事件就不错了。
这第二种选择尤其适合以应对暴力侵害为目的的中年人,人到中年,除了没有更多的空闲打磨技术之外,年龄也是个障碍——无论哪一项运动,高水平的技术能力都是在少儿时期打下基础的。一般来说,技术性强、运动强度比较大的项目,能力下降的势头比对身体机能要求高的项目更早(马冬梅编著《运动训练学基础》)。格斗,无论哪一类格斗,恰恰都是技术性比较强、运动强度比较大。当然,假若把对抗强度降下来,中年人兴许能练出像样的技术,无奈真实的打斗很少有慢悠悠、轻描淡写的,故而对于想应付暴力侵害、保护家人的中年人来说,目标最好实际一些,什么锤炼精细技术,先投入到激烈的对抗训练中再说。应付不了暴力,再好的技术也是笑话。
所幸应对暴力事件,你的打斗经验、心理能力、身体能力、人生阅历------等等的价值不见得低于技术,而心理、阅历、智能等诸方面的能力,恰为中年人所长,要超过年轻人。即便是身体素质吧,一个长年刻意练习的中年人,其在力量、速度、灵敏、协调、耐力、柔韧方面的能力,也绝非不注意锻炼的小青年可望其项背的,如今的年轻人,坚持身体练习的人并不多。
在这篇小文即将结束之时,给大家提个醒,虽说长年的低唤醒的对抗训练不可取,但另一面,唤醒程度超高的训练——无论是单练还是对抗,也同样有害,至于原因,下一篇文章再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