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八极拳“椎打”与贴身战
(2019-11-24 16:34:41)
标签:
体育 |
徒手打斗,贴身扭打在一处是常态。陷身此境,你便是练过拳脚的,也往往无计可施,只能尴尬地凭着力气跟对方硬抗乱打。
常见的拳脚这时发挥不出威力。大家皆知,发重拳需要有足够的距离,同时身体还不能过于僵紧,不然调动不出更多的肌肉参与发力。
俩人贴身扭打,首先距离就不够。此外身体也缺少足够的松弛以蹬地转髋。
虽然有人会本能地挥拳殴击,但只能发出俗话说的“胳膊劲儿”。其实连胳膊劲儿也难以全部发挥出来,根本达不到痛击的效果。
如果你擅长摔,那么就有了用武之地。摔人,不管是哪一国哪一派的摔法,都有贴身施用的技法。
如果你擅长使膝也行,膝法在缠斗中虽然不如摔法好使,毕竟隐蔽性强,力道胜过胳膊劲儿。用膝撞对方小腹、裆、大腿内侧,哪怕是五分劲儿,对方也痛彻心腑,斗志锐减。接下来你就好拉开空档施展你的拳脚了。
其实我们看散打、综合格斗、泰拳,拳手一旦陷入缠抱状态,不就是摔或者使膝吗?用拳的人极少,也无效果。
当然对付贴身扭打的手段,不仅限于擂台技术。千百年来,中外的格斗家们搅尽脑汁研究出大量的贴身打法——说起来,摔法和膝法本就是来自民间的格斗技术,在擂台出现之前(设立比赛规则之前),所有的格斗技术,不论膝肘拳腿抓摔等等,一直是处于无规则状态,进行的是无规则打斗。在那段漫长的时期里,格斗技术是无所谓擂台上、擂台下的,打斗不是比赛,没有规则限制打斗者可以使用和不可以使用什么技术。
是比赛规则硬生生地把格斗技术分出来擂台上和擂台下的两种。
那些被规则排斥掉或在规则内效果不佳的技术,不得已,只得丧气地以原先的状态继续生存。于是它们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擂台下技术。
至于那些被规则接纳且在规则内效果极佳的技术,虽然荣登擂台,风光无限,实际上它们是有着双重身份的,它们既是擂台上的,同时也是擂台下的——譬如直拳、正蹬、膝撞等等,拳手在擂台上使用它们,而擂台下的草莽武者也并未因此舍弃它们,它们仍旧像在规则出现之前那样被热爱格斗的人们操习着。就是说,它们既是擂台上的技术也是擂台下的技术。
如果把荣登擂台的技术比作贵妇,把擂台下的技术比作民女,那么她们之间并非截然分野,不可转换身份的,像综合格斗的一些寝技,在综合格斗成为一种比赛项目之前,它即是隐没市井被人瞧不起的民间女子,属于擂台下技术。而当规则纳娶了它之后,它摇身一变,华丽转身荣升擂台上技术。或曰,多了一层擂台上的身份。
还有一些技术,本被各种擂台排除在外,闷闷不乐,不想有一天新设一种擂台,这新擂台对它青眼有加,接纳之,它遂获封诰命,有了擂台上的身份。不曾想,贵妇做了没有几天,突然晴天一声霹雳,又被规则一脚踢回台下,回归它本初的草莽状态——譬如“足球踢”,对方倒地后踢头,最初的综合格斗是允许的,后因伤害性过大,遭到限制,可谓命运一波三折。
我疑心“劈拳”在拳击的历史上也遭受过与“足球踢”同样的命运。在最初的拳击比赛中,劈拳可能与“直勾摆”同时现身擂台,在比赛中频繁地运用,只不过那段时期规则不健全,令劈拳常有一骇人的举动,就是当对方蜷身下潜时,劈拳猛砸后脑,把人打死或致残——猛力砸击后脑既可能致人死命,也可能因后脑受力伤及颈椎,令对方下半生瘫卧在床。前年,我一个广东的学生来天津练拳,他在下潜时就被他的师兄劈中后脑,尽管力量不大,仍然伤及颈椎,接下来的几天不能练了。有了这个教训,我现在教徒弟,便放弃了用劈拳打对抗,怕出事。(八极拳管劈拳叫“劈山”,当然演练的劈山与实战劈拳有异)
我估计,在劈拳与“直勾摆”等技术一齐横行拳台的那段时期,敢使用下潜的人不多,即使有人对其十分钟爱,怕也是偶尔为之,使用的频率不会太高。毕竟稍有不慎会死掉的。
对方在比赛中不下潜,再兼之后来的规则不许击打后脑,劈拳的威力瞬间为之减色。常用劈拳打对抗的人大多知道,劈拳有一弱点,极难劈中对方的下巴,而劈不中下巴,就难以将对方劈得倒地不起。另外,劈拳若要发重劈的话,蓄力时间过长,即启动慢——比发重击的直勾摆的启动都慢。这样的劈拳在比赛中,就只剩下了战术意义。兼之后来规则对拳头的着力点又有了规定,于是劈拳尴尬地退出擂台。
当然这是我的推测,至于劈拳与擂台之间是否发生过上述的爱恨情仇,尚有待拳击史家考证。
好了,在插进这些并非节外生枝的闲话后,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
用于对付贴身扭打的手段,在摔、膝之外,倘若你练过抓咬,也可为一种选择。急迫中,不管你是抓挠、抓拧、抓打,均无需距离和蹬地转髋。贴身用抓法,仅用胳膊劲儿就够了,抓法本就不是以力取胜的技法。只要你上臂、前臂、手掌、手指有力就行。至于咬,可与抓法混在一起使用。
当然,应对贴身扭打的手段还有一种,即是我下面要讲的“椎打”。
所谓椎打,就是用指关节打。其拳型,近乎普通握拳,或者说是握成九分拳,稍稍突出指关节,以强调椎打之意——注意,椎打不可翘腕。有的门派,为了突出指关节,翘腕打直击。八极拳的实战椎打不这样,它不翘腕,也无直击(不翘腕,当然难以发出直击)。
椎打之名的由来,兴许是因为指关节尖而利,如椎,才称之为“椎打”吧。
据我老师讲,过去的老拳术多有椎打一法,只不过会使的人轻易不往外教,以致流传不广。当然,在表演的拳术中,翘腕的直击椎打并不鲜见。
用指关节打人,因为落点接触面积小,无需大力即可伤人,故椎打不怎么强调力度,而突出快发。这个快发,主旨在启动快,非单纯的速度快。
单从速度来看,椎打与拳、抓,三者并无太大差异。
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启动有快有慢,椎打的启动,稍慢于抓,但稍快于拳。
如众所知,爆发力(P)包含力量(F)和速度(V)两个因素,在启动的最大瞬时功率上,椎打与拳,类似于短跑与跳高的对比。很多人都知道,短跑与跳高在最大功率接近时,短跑的特点是速度占优,跳高呢,是力量占优势。
椎打与拳的对比也是如此,在启动达到最大功率的瞬时,椎打的优势体现在速度(启动快),而拳,体现在力量(力量大)。
就是说,从爆发力的角度讲,椎打是启动快,力量稍弱;拳是启动稍慢,力量更大。
椎打与拳的这个区别,可通过测试,用 F—V曲线显示出来。
力量弱就难以伤人,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椎打的回答是:减少落点的接触面积。
还有,椎打是屈肘屈腕而发——这也是椎打弥补力弱的一个方法。就像拳击,屈肘而发的勾拳,打击力总是大于伸肘而发的直拳。
我老师教我的八极椎打,无直线拳。无论是水平或斜上的椎打头面、两肋,还是如上勾一般的椎打下巴,或迎面椎打面门,肘关节、腕关节皆为“屈曲”状态。
从运动解剖学分析,凡屈肘、屈腕的击打,动作轨迹基本上为弧线(如拳击的平勾、上勾)。屈肘、屈腕难以打出直线拳。
使肘、腕关节屈的力量,主要来自上臂的肱肌、肱二头肌和前臂内侧的屈肌群。
贴身扭打因其激烈,供人反应的时间短之又短,故椎打头面时,要求你必须反应快、启动快,当此时,为了求快,主导椎打这个动作的,几乎是由腕关节来承担。屈肘都次之。从外观看,形似猛甩前臂,带动手腕屈曲,尖而利的指关节划弧形猛烈地削击上去。
用椎打,戴拳套无效。因为是徒手打,练对抗训时同伴必须戴头盔,而且要戴防护面积大的厚头盔。即便如此,挨上也很疼。今年八月我在台州搞集训,我的徒弟小林就把同伴打得肿起一脑袋疙瘩。
身上也要穿护具。椎打不仅可用于贴身战,中近距离也一样可以用。用指关节椎打肋部,比戴拳套打掼肋还要疼,椎打肋部一旦打重了,那种疼真是锥心刺骨,让人难以忍受。
但同伴身穿护具,使用椎打的人,自己容易受伤。其中最难避免的是伤及手腕。椎打因为是用指关节打,与对方身体的接触面积小,故只要你在对抗中椎打的落点的角度不对,就容易把手腕撅了——椎打特别重视手腕的力量训练,这也是原因之一。
至于椎打的力量训练及其它问题,我下次再谈。
《我是怎么传授武术格斗的》,32元(包括邮费)
《揭秘李仲轩‘逝去的武林’》,27元(包括邮费)
《武术的逆思维格斗训练》,27元(包括邮费)
《解密水浒的武术世界》,25元(包括邮费)
购书者请加韩起微信(韩起微信号bajiquanhanqi,tjbajiquanhanqi),微信红包即可,写明详细地址、邮政编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