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谈八极拳的“撑捶连击?
(2019-10-25 20:19:45)
标签:
体育 |
我最早提到“撑捶连击”是在1997年,在《精武》杂志上,后来我又在其它的杂志讲过。前几天,我再次在微信群里旧话重提。
我每一次谈及“撑捶连击”,都引起练八极拳的人们纷纷议论,众人惊诧、困惑、疑问重重,更有人否认撑捶能够连击。我不觉得众人的反应有什么不对,毕竟天下的八极拳爱好者虽众,可练过撑捶的人多,练过撑捶连击的人少。人们对与自己固有认识相左的东西做出强烈的反应,有什么可奇怪的吗?太正常不过了,相反,人们若一致地表示认同接受,我反倒心生忐忑,疑惑人们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地变得不像“大众”了。
这其中有很多的小伙子表现出对撑捶连击的极大兴趣,向我打听撑捶连击是怎么回事,撑捶要怎么练才能连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顾名思义,撑捶连击,就是把撑捶做连续的击打。如前手撑捶的连续击打,左右撑捶的连续击打,左右撑捶分别对上盘和中盘的连续击打。
如众所知,凡连击,都是动作衔接要快,中间不可停顿。有停顿则不叫连击(当然有人在一连串的击打中或许有一个故意的停顿,此不在其列)。
能在一秒钟左右、一连串发出几个的撑捶,毫无疑问,这样的撑捶与大家熟知的“小架”和“金刚八式”里的撑捶不太一样——尽管它们都属于“立拳”,都是拳眼与地面垂直的直击拳。
流行于小架和金刚八式中的撑捶,是尽全身之力撑打,一拳一顿,步型终止于马步。这样的撑捶,从连击的衔接角度看,起码有两大毛病:
一是全力撑打。撑捶有用震脚和闯步发出这两种。若震脚发力,则有些像把身体扔出去;用闯步,是克服地面的摩擦力而发,类似把身子和拳往前撞。不过,无论你是扔出去还是往前撞,一击不中之后,强大的惯性都难以使你迅速调整身姿发第二次撑捶,也即形不成连击。
二是马步侧对击打目标。该步型有一莫名其妙之处,它形不成老拳术所普遍提倡的“三尖齐对”(鼻尖、脚尖、拳尖大体在一条直线上,且这条线基本就是人体的中心线),若说老拳术在流行中不慎泄露出一些有价值的名言警句,这个“三尖齐对”该算一句。用侧对击打目标的马步来衔接两个动作,一是慢、二是身体不协调、三是有失灵活。
至于其它的不利于连击的毛病,在此就不逐一列举了。
那么,在媒体上出现过与流行的撑捶不一样的撑捶吗?出现过,大约是在十几年前,也是在《精武》杂志,有一个人做出“四六步”的撑捶,这个人好像是姓李,也是天津的八极拳练家。
李先生的撑捶,差不多就是“三尖齐对”,前后脚承受体重之比为4:6。
李先生是怎么发力的,从图片看不出来。不过,这“三尖齐对”的撑捶,起码消除了上述所言的第二大毛病(手里有老《精武》杂志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下)。
说到“四六步”,资格老一些的八极拳爱好者大约不陌生吧?
我手里有一张我老师李公仲槐先生做“顶肘”的照片,我老师的顶肘就不是马步,而是四六步,三尖齐对——肘尖、脚尖、鼻尖三尖齐对。
不过我老师并不拘泥于四六步,譬如撑捶连击,我老师是四六步与三七步不断调换,当他用前手撑捶连击进攻时,他头一下撑捶用三七步出快拳,第二、三、四下撑捶用什么步,视与对方的距离、对方的防守状态而定,若对方仰头后退,他继续用三七步——上三七步比四六步来得快,也更灵活。一般来说,只有当距离合适,能发一个重击时,老师才用四六步(当然也一定,用三七步也可重击)。
我老师所以能用前手撑捶快速击头,且密集击发如扣动机枪一般打出一连串三、五下撑捶,他脚下必然不会用闯步或震脚。用闯步或震脚发力,惯性大、衔接不灵不说,而且启动慢、发力(用力)时间过长。
我老师用的是“滑呲步”,这个滑呲步,资格更老一些的八极拳爱好者,大约听说过吧?
也有一些八极拳练家,管这个滑呲步叫“陆地行舟”。
如果有人想知道这个滑呲步或陆地行舟是什么模样,很容易,去瞅一眼拳击或散打的滑步即可,滑呲步与滑步大致相仿。
至于滑呲步是怎么来的,是三百年前就有?还是民国时期某些思维敏锐又讲求实际的老前辈从拳击借鉴而来?我不清楚。我老师教我滑呲步时只说他老师、我师爷吴秀峰老先生就是这么教他的。
有了四六步或三七步的“三尖齐对”,又武装上滑呲步,我们说,撑捶连击基本上就能实现了。至于其它瑕疵,都是小问题,不难在对抗训练中一点点纠正和补充。
有人问:这样的撑捶,出拳时后手是不是要拽一下?我与我老师的看法是:后手拽不拽两可,有人习惯后手拽,另有人感到不得劲,认为是多此一举,弃而不拽。
至于有人在打迎击时喜欢拽一下、而抢攻时不拽,有人在抢攻出第一拳时拽、而后续连击不拽,这些细节因人而异,不必强求,可以怎么得劲怎么用。
还有躯干旋转带动肩部发力这个细节,当年我老师教我时,倒确实是这么要求的。我不否认,用旋转躯干启动、再催动肩部出拳,这样的模式比单纯的用肩出拳力量要大。有些拳击教练,对前手直拳也是这般地解释。
我的看法呢,如果你欲用撑捶连击进攻,头一拳不难用躯干催动肩部出拳,但接下来的第二拳、三拳、四拳------你恐怕来不及,在密如急雨的连击过程你会忘了转动躯干。还有,用撑捶连击打反击,也难以实现躯干催动。
十好几年前,我在《精武》上提到八极拳的“转桩”,当时很多人对此大感兴趣,向我扫听“转桩”是练什么功夫。其实这个转桩主要是练髋关节的灵活性,增加髋关节旋转的幅度。旋转躯干不就是让躯干在髋关节那旋转吗?转桩主要是为撑捶连击服务的。
我后来不愿意多讲“转桩”,源于我对转桩是否影响腰椎的健康举棋不定。我缺乏足够的运动医学知识,给自己的疑问做一满意的解答,偏我又一向反感拿自己没有把握的东西胡说八道。故而这么多年来,我将转桩一事深埋心底,不再讲它。至于今天重提这个敏感的老话,乃是由于撑捶连击牵扯到了它,我也就顺便给以前对转桩感兴趣的朋友做一个解释。
听了我的唠叨,或许有朋友联想到有关李书文前辈的一个掌故,该掌故说:当年李前辈向黄士海学艺时,在去黄士海家的十几里地的路上,李书文是一步一个撑捶、一路打着撑捶去的。这个掌故在我年轻那会儿就广为流传。
这个掌故有点玄,当年我们师兄弟一帮人还议论,说用闯步或者震脚连打十几里地的撑捶,这得用多长时间啊?怕不要耗费两三个小时?这么干有必要吗?再说连打两三个小时撑捶,等到了黄士海家,他还不累趴下?还有劲儿再跟黄士海接着练吗?
后来我跟我老师学了撑捶连击后,对李前辈的这个故事有了新的猜想,我想,是不是李前辈当年打的是滑呲步、三尖齐对的撑捶,他一路上打几下拳、走一会儿,毕竟滑呲步的撑捶有前手直拳的味道,比闯步或震脚的撑捶省力多了?
这是我猜想,而且前提是,这个掌故多少有点真实的影子才行。
由撑捶连击,我想,很多练八极拳的朋友该恍悟自己的撑捶为什么打不了人了。
几十年来,我听过太多的人疑惑,为什么某某老前辈的撑捶能打人,而自己的撑捶练了二十年,竟然一次也使不出来。
大家该问一问自己,自己练的撑捶和老前辈能打人的撑捶是一回事吗?
武林中流行的撑捶,与前辈练的能打人的撑捶,根本就是两种拳法、两种训练法。二者惟一相同的,是都顶着“撑捶”这个名称罢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