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起:八极拳的搓踢、穿桩腿为什么躯干后仰?

(2020-03-13 15:24:19)
标签:

体育

韩起:八极拳的搓踢、穿桩腿为什么躯干后仰?

 

                                            

 

 

        教拳需要了解一些运动解剖学

 

我的很多徒弟都开馆教拳或在拳馆当教练。闲时聊天,我跟他们说:有时间看点运动解剖学之类的书,对教拳有好处。

你只要教拳,就免不掉要给学生纠正动作,譬如八极拳的两个腿法——搓踢、穿桩腿,大家练的时候,身体总不自觉地要后仰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学生可以不懂,但做教练的不可以糊涂,要明白躯干为什么会后仰?是后仰好?还是应该控制身体不让它后仰?

要搞清楚这个疑问,就需要一点运动解剖学的知识——多关节肌的功能性“主动不足”,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

一旦你从运动解剖学上弄懂了搓踢和穿桩腿为什么身体后仰,进而你就会触类旁通,明白八极拳的其它腿法点裆脚、低侧踹的仰身问题。不仅限于八极拳,你还会一通百通,进一步扩大视野,明白散打、泰拳、跆拳道------中外所有拳术的腿法,躯干为什么都会后仰一下(当然有的是侧仰身,而朝后踢的腿法是前俯身)。

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益处,这个运动解剖学还不致得一看吗?不看太亏了。

我是在1981年追随我老师的第一年学的搓踢和穿桩腿——穿桩腿见于八极小架,搓踢在八极单打里。

初学八极的人,往往最关注劲力。我当年也是如此,心思多放在劲顺不顺、整不整上,对于后仰身,没把它视作大问题,甚至一厢情愿地以为,把身体挺直了更有拳术味道。

直到几年后老师教我实战的搓踢、穿桩腿,老师发现我总控制身体,刻意要把身体挺直,就提醒我:后仰好,别扳着它,后仰一点发力才顺,记着别仰太多就行。

当年我每次在外跟人动完手,回来就向老师讲述过程,提到使腿,老师再次我:你这个头,不后仰一点,怎么使腿打迎击?不后仰,人一拳把你撂趴下了。

当年我老师已50好几,又不曾上过中学,他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读运动解剖学。即使我本人,也是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在旧书摊上购得我的第一本运动解剖学。

无论旧版还是新版的运动解剖学,都讲到了多关节肌的功能性“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现象。

对,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是一种“现象”,是肉眼看不见的存在,不管你了解或不了解它们、相信或不相信它们,它们都在你运动的过程捉弄你,以显示它们的存在。运动解剖学只是把它们发现出来并赋予它们两个概念——主动不足,被动不足。

这两个现象不是运动解剖学凭空创造出来的,如众所知,科学虽长了一对火眼金睛,能发现人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无奈科学的本事却不是无限大,科学不会搞发明创造,科学不曾发明创造出任何东西。

很多读者肯定知道,我们人体的肌肉,至少是要附着在两块骨头、跨过一个关节的。附着在一块骨上的肌肉毫无用处,产生不了运动,它是不存在的——这些也是一种事实存在,非运动解剖学的发明创造,运动解剖学不过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把它们发现出来告诉大家。

人体的肌肉,有的只跨过一个关节,如肱肌,只跨过肘关节。而另有些肌肉,跨过两个甚至是三个关节,像 肱二头肌,就跨过肩关节和肘关节两个关节,我们手持哑铃做“弯举”,就是肱肌、肱二头肌在收缩产生张力,把前臂和哑铃拉起来,在肘关节处弯曲(屈曲),向上臂靠拢——这同样是个现象,一个由不得你信与不信的存在。

穿桩腿就是一个由多关节肌和单关节肌共同参与的运动动作。

(我以穿桩腿为例进行分析,是考虑到穿桩腿与散打的正蹬腿长得很像,仿佛孪生兄弟,大家不会想象不出它的模样。相比正蹬技术,穿桩腿仅在落点上不同于正蹬,穿桩腿主要蹬脐下小腹、裆、膝盖。穿桩腿若是蹬腰部以上,即为正蹬。当然落点不同,会带来训练与战术运用上的差异)。

 

             “讨厌”的股直肌

 

穿桩腿既是个下肢动作,当然它就主要由下肢肌完成。

整个动作过程很简单,屈膝把腿抬起来,再把腿蹬出去。用运动解剖学来描述,就是:先做屈髋屈膝(抬大腿屈小腿),再伸髋伸膝做一个暴发性的收缩(即把腿蹬出去)。

不过,这样的描述,你完全看不到是哪些肌肉在干活儿。

把大腿抬起来,即屈髋,使大腿在髋关节屈,这个工作主要是由髂腰肌完成的(髂腰肌很遗憾地不在表皮之下,它不像股四头肌能让我们摸得着看得见,我们只能粗略地说髂腰肌在躯干与下肢的连接处。)。

这个髂腰肌太重要了,从踢球动作到所有的武术向前踢的腿法,首先要启动的、最要依赖的,就是髂腰肌。

所幸髂腰肌是非常强劲的肌肉群。

但把大腿在髋关节屈,又不仅仅是髂腰肌一个人在工作,它还有伙伴协助,有缝匠肌、股直肌等在帮着它干活儿,只不过髂腰肌是驾辕的,这辆大车主要由它来拉。

缝匠肌不提了,我们重点谈一下股直肌。这个股直肌是我们绕不开的症结,可以说,若不是股直肌作祟,这个后仰身的话题就不存在,这篇博文都无从谈起。

说股直肌是个捣蛋鬼,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是多关节肌,跨越髋关节和膝关节两处关节。肌肉有个特性,它跨越的关节越多,它掺乎的事就越多。这个股直肌既是髋关节的屈肌又是膝关节的伸肌。

如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做职业球员,就无力去考清华数学博士。股直肌也是这样,是屈髋还是伸膝,只能选一件事做。这个现象就叫多关节肌的功能性“主动不足”,意思是“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它关节,’。”

股直肌是多关节肌,同时又是使大腿在髋关节屈、使小腿在膝关节伸的原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就叫原动肌)。

就是说,对于股直肌,它要么去屈髋,要么去伸膝,只能选一样。

可是穿桩腿(正蹬)这个动作,偏偏是屈髋(抬起大腿)之后,在蹬腿,即伸髋伸膝时,大腿不能放下,仍然抬着,大保持在水平线上下,这照旧是个屈髋状态。令股直肌顾东顾不了西。

当此时,当我们蹬腿时,股直肌是承担着两项任务的——屈髋以保持大腿水平,伸膝以把小腿蹬出去。倘若多关节肌不存在“主动不足”的现象,那么没问题,股直肌能把这两个活儿都干好。遗憾的是,“主动不足”这个现象是消灭不了的,人只能顺从它,安抚它。安抚的手段就是,把躯干往后仰,让股直肌在髋关节处拉长——因为多关节肌有个特性,它在一处关节拉长,力量(张力)就能在另一关节处更多地发挥。你仰身把股直肌在髋关节处拉长,它屈髋的负担随之减轻,进而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伸膝(蹬腿)。

这一切都是在肉眼看不到暗中发生的。不管你了解还是不了解肌肉的工作过程,它都是这么进行的。只不过不了解的人,躯干后仰属于不自觉的动作,你难以不确定对还是不对。而了解“主动不足”的人,则是顺应自然,有意为之,深知自己为什么要仰身。

我的很多徒弟和朋友爱看运动解剖学,我的徒弟老鹰说:“想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练”,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掌握一些运动解剖学的知识,对于教练来说,能让教拳能力更上一层楼;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快速而深入地了解教练是真懂还是纯属蒙事。

这个躯干后仰就是个切入点。

当然躯干不可后仰过大,后仰一旦过大,人难以迅速转换到下一个动作。打实战,谁敢说自己一个蹬腿就能把对方KO 了?你一蹬之后,要立马转入防守,或者连续进攻。

因为后仰是不自觉的,兼之用蹬腿、搓踢打迎击,人会本能地让脑袋远离对方的拳头,多数人反倒容易后仰过大,这时候就需要腹部肌肉控制一下后仰的趋势了。

当然穿桩腿的伸膝蹬小腿,远不是由股直肌单独完成的,伸膝蹬小腿的主力军是股四头肌,股直肌仅为股四头肌中的一部分。

其实,躯干后仰还涉及多关节肌的功能性“被动不足”现象,但限于篇幅,在此就略去不谈了。

下面简单说一说搓踢等其它腿法。

 

凡向前踢的腿法莫不受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影响

 

八极搓踢类似戳脚的戳踢,跟足球踢也有点像,只不过搓踢的落点在足底。

搓踢的落点有两种,一种是足跟,一种是足底前脚掌(但必须是在跖趾关节之后),你除非是穿着军警用的大头靴,否则,穿普通的运动鞋、皮鞋用脚尖或跖趾关节前面的脚趾踢人,无异于自杀,弄不好会骨折的。

搓踢也是一个先屈髋再伸膝的动作,先是髂腰肌做爆发性收缩,使大腿在髋关节屈,进而股四头肌也做爆发性收缩使小腿在膝关节伸,最后小腿前群肌肉收紧,使足背屈(以便调整落点),足跟落在对方的胫骨或膝盖。

因为搓踢也出现股直肌既要屈髋又要伸膝的动作,故搓踢也要做后仰身。

顺便多唠叨一下,股直肌其实是属于股四头肌的一部分,股四头肌所以被称为“四头肌”,就因为它出来四个头,股直肌乃是其中“一头”,另三头为股中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这四个头只有股直肌是双关节肌,跨越髋、膝两个关节,其它三个头均为单关节肌,只附着在膝关节上下的大腿骨和小腿骨上,这就意味着,屈髋虽然影响股直肌对于伸膝的贡献,但不影响另外三个头,这三个头由于不跨越髋关节,它们不直接参与髋关节的运动,当伸膝伸小腿时,它们就全力将张力释放到伸膝动作上。

至于其它拳术的腿法,就因为无论散打、泰拳、跆拳道------向前踢的腿法,均为屈髋、伸膝模式,故此都会受到多关节肌“主动不足”的影响,会出现后仰或侧仰。

可能有人会说:好多跳舞的小姑娘,经常一抡腿,整条腿直直地踢过头顶,这不也是屈髋伸膝模式吗?她们的身体怎么有时就不后仰?唉!她们是收紧腹部肌肉控制的。舞蹈抡腿不是为了踢人,无需考虑伸膝踢腿的力量输出。人家一切以漂亮、传情达意为宗旨,跟武术技击追求有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