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三石开动要写这篇乐评的时间,是在晚上接近十点半,其实还可以更晚一些,会更有感觉,接近尚雯婕音乐的感觉。
尚雯婕自然有她开朗色彩的作品,比如去年那首单曲《Big Up!》,还有《最终信仰》等等,但更多数时候,她像是黑夜的色调,就连与合伙人聂心远成立个人品牌公司都取名叫“黑金”,她是多爱黑色呢?
就音乐作品而言,歌迷确实等待了许久,从2013成立个人工作室,2014推出时尚品牌,接着发布一首首单曲,捧出一枚枚全能小鲜肉,将发的新专辑,其实应该算是“尚雯婕工作室”成立至今最大的动作。

回想2013年底,尚雯婕也曾推出过一张双语EP《恩赐之地》,那并不过瘾,对于喜欢她音乐的歌迷而言,只是道开胃菜,没想到,正餐来的如此之久……刚发布的纯音乐专辑《Black & Golden . pure》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不过尚雯婕新音乐的品相、型格、姿态,已能从中略知一二。还有乐评人在不知这张作品来龙去脉的前提下,听了一听问说,尚雯婕是开始玩后摇了吗?
“后摇”,这两个字被爆出,说明曾被称作“电子唱作人”的尚雯婕,已经在音乐探索的路上走向了别处。

当年冒着被误解、被嘲讽的压力,尚雯婕笃定地要做中国独树一帜的电子音乐Icon人物,她最被争议的造型部分,其实从来都服务于她的音乐内容,可惜就是在这样一个容易“断章取义”的年代,人们只看到她,没听到她,便把无端的职责、武断的判定,一股脑不公平都丢给了她。
尚雯婕的形象一直与她音乐齐头并进,这在国际乐坛,近乎是“行规”:不管是曾和尚雯婕拿来做对比的Lady GaGa,还是尚雯婕独爱的La Roux,都是在音乐与造型方面齐齐下功夫,做最好的结合呈现。

曾经冷嘲热讽过尚雯婕的人,多数都在《我是歌手》后对她黑转粉,曾质疑她在电子音乐道路上走独木桥的人,现在也该看到尚雯婕这股坚持的出头天了,要知道,“EDM”在2016的华语乐坛,是个爆款词,这个爆款,尚雯婕已熟稔多年,还记得五年前《in》的石破天惊吗?还记得四年前《ODE TO THE DOOM 最后的赞歌》的暗黑至极吗?更不用提早一些时候被褒贬不一的《全球风靡 Fashion Icon》《Nightmare》等专辑了,如果你是一早就听尚雯婕音乐的人,今年各种关于EDM音乐的讨论,你不会陌生。

自己铺出的辉煌战绩,有时也要自己再打破重建。
已曝光的含人声作品《extremology 极端者》不再由电子乐唱主调,而用了提琴细碎的音色贯穿全曲,非常规的拉奏,磕磕顿顿的录制音效,时时都在营造着极端且充满恐惧的密闭压迫感,尚雯婕一如既往,把她的浑厚声线塑造出适合音乐的情绪与表情,歇斯底里地high,high到极端,再不藏着掖着,怒目圆睁的样态若隐若现,即使有画面,也一样能在她的声色演绎中,听出愤懑的情绪,这正是一个音乐极端者的至臻表现。

《extremology 极端者》源自《Black & Golden . pure》中的《Guy Sigsworth》,她新专辑的极端之处还在于,纯音乐版的十二首歌通通以合作音乐人的姓名来命名,是对音乐人创作出这些作品的最高尊重。
有点没想到尚雯婕会把《Guy Sigsworth》的填词版《extremology 极端者》率先发表,毕竟这十二首纯音乐作品,有新作也有旧曲(耳尖的歌迷一定听出来了),电子音乐风格的单曲仍有,尝新的作品也在,若论崭新程度,三石个人比较中意《Kid Kong》:Trip-Hop的迷幻感在曲中呼之欲出,重重砸下的每一击鼓声不振奋精神,反催眠意志,三石很想尽早能听到这首曲子填词了以后,又会是个什么样的文字故事。

有想过用一个矫情的开头说“走太快的人注定孤独”,却反复思索,都已觉得“孤独”这词不再适合如今的尚雯婕,就算她仍会三不五时把自己逼进孤独的状态来创作,但懂她、欣赏她的歌迷已成几何倍数在增加。冥顽不化的“老古董”不需要懂尚雯婕的音乐,接纳范围广阔的90后、00后们,是能支撑她继续在音乐道路上走下去的人心所向。
最后,讲真,若你想在尚雯婕《extremology 极端者》中体会出况味,没一副好的耳机,可能真听不出歌中那逼仄的极端体验——但,别把这句话当软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