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且忆行远

(2019-03-21 11:12:26)
分类: 行散

且忆行远


第一节:   借着一个好天气

     这是2018年1120“小雪”将至,我才着手写夏天的事,起笔就觉得吃力。又是在病中,大脑迟钝,像个老渔夫,一张网撒下去,无所获。

     凑到窗前去看,天气还是秋天的性格。玻璃晒得很热,过年时贴上去的红色窗花,被季节彻底滤去颜色,只剩一抹白;楼下的柳杨,沉潜于青黄深处,沿着枯败的幽径,各自追索。

   这些明亮亮,暖洋洋的下午,让冬天威严不足而温慈有余。不冬天的性格,倒招人爱,住在小城,一到冬季,供气不足,炊事都令人担虑,供暖更多需仰仗太阳。像今天,供暖呈现在温度计里,才十四五度。但向南的窗子,阳台,把大块的阳光邀进来,寒气就薄了,心里扫过一样,干净空阔。

   坐在桌前,一迭声几个喷嚏之后,对夏天的怀念,又增出另一重好感。三个月过去了,岁暮冬寒,重温夏天种种,竟有疗病取暖之效。远行之于居家,山河湖海之于斗室,天地苍茫碧草流溪,之于车水马龙楼宇森然,再回首那一片风景,记忆滤镜给予的美化,是彼时彼境中的我所不能领悟的。我喜欢,隔着时间去涵泳,一次次潜回金银滩的清溪,俯身临照,重见自己。

   深居冬天,静坐写字,亦是远行。

   

第二节:     最热的八月,期待远行

       

    汉中回来,暑期加班接踵而至,其间持续高温,也没停止,一口气,坚持到八月初。这二十天,如何酷热难熬,早已不值细想,只记得那些日子,心里有盼望,知道苦日子的尽头,有一个足够长的旅途,等着去尽情释放。多么疲惫焦躁的心,也在期待中平静了,并时时觉得欣喜。在一千公里之外,一个陌生的地方,一片清凉之海,是那段日子中所有的主题。

    L一直在做攻略,有了前一次的经验,这次更详尽全面。凡事尽心求完美,晚上熬夜思考出行的事,想到越来越清醒,睡意全无。第二天,把想到的东西打印出来,装订,一起讨论改进。包括:路线,车辆检测,携带物品,最佳拍照地点,衣服,衣服的颜色,药物,甚至具体到每天的路程公里数,吃什么,住何处,气温将如何,带不带羽绒服等。

七月下旬,我常在街道上游逛搜罗衣物,长裙,半裙,T恤,破洞牛仔裤,防晒衣,两个旅行箱。其中一个箱子,是在雨天买的,骑着电动车,穿过县委旁边的小巷,从南门回去,把淋得湿漉漉的箱子提上楼。之后,好多心思花费在准备行李上,不间断地整理行装,放进去,拿出来,反复斟酌考虑,直至感觉齐备完美。

县委街上有一家卖箱包的店:热风。老板长得白皙,细眉眼,很美,知道我要远行去她家乡,热情地叮咛我,可以住她家里,并告知了地址。加了微信,有什么事,可以找她。礼貌性的,感谢一番。记住她说的,去了吃饭,应该点炒面片,会合口味。

远行的日子近了,一切都井然顺利。

加班结束,培训紧跟着又是三天,L却因为打球扭伤了脚,走路都困难,出行还得开车,恐怕得推迟,或者不去。

心里稍有失落,但想着L的伤情,便也打消了出去的念头。可倔强的L,硬是跛着脚,一跳一跳,忍着疼痛,把一帮人带上了旅途。疼不疼,只有L自己最清楚,可面对大家,永远都是轻松幽默的样子。

 

 

第三节:将至兰州

      8月6日,是启程之日。

     出发时,这里正值酷暑,小城里的燥热,即使在清晨,也浓稠如粥。车子飞驰而去,带着逃离的决绝。湿黏的热风被一批一批,丢在背后。车子从旅游路上高速,阳光刺眼,草木葱茏,色彩分明的田野,一片片苹果园闪眼即过。车窗摇下来,风涌进来,头发飞舞,防晒帘飘在风里,刮出呼啦啦的声音,均匀响亮富有节奏。

    兵分三路,各自出发,然后汇合。L就在几十公里以外,跟随。Y从陕北与同学一起,赶往汇合地:兰州。

    到崆峒山前,大雨。崆峒是父亲常提到的,叔伯们曾经朝崆峒,拍过很多照片。八叔的相册我翻过,跟子仪在半山腰,带着一串红珠子。老家在平凉,自然亲近崆峒。我年少时,跟父亲回老家,只是怯生生,领受叔伯哥嫂的热情,却始终疏远,没有故园之感。这天,车子从平凉城边驶过,片刻未停,心里有过一丝亲切,觉得有自己有关,但模糊的城市,似乎与记忆里老胡同,小二层的院子,没有任何交集。

   仅仅,在心里隐隐一句:老家。

   甘肃境内的服务区,设施陈旧,空间窄仄,没有空调,休息厅几张桌子,被吃桶面的人挤满。桌椅下,随手丢弃空瓶废纸,坐下来几分钟,苍蝇在眼前飞了几大圈,不由得会感慨,H或者认同,或者替本省辩解几句。更多的,是常常想及它的贫穷落后,它的不争。

   午饭时,和L取得联系,约了在服务区汇合。正午时分,服务区的大货车很多,车子一直开到餐厅门口,靠着台阶停下。L怕我们找不到停车位,在一个空位上站着。见了面,先问他脚怎么样,他笑笑说:没事。然后,手在我肩上一撑,沉沉缓缓地挪动身体,吃力地单脚一跳,才算上来。

   只有一家餐厅,面食,窗口排了十几个人。不想吃泡面,就点了两份拉面,挺贵,一份十八。也在窗口等,前面的人一个个端着饭走了,越看越觉得失望,哨子面清汤寡水,拉面只有汤,漂了几丝香菜叶,看不到肉。端起自己的,狠狠加了两勺辣椒,才看着有些食欲。面量小,连我这样小胃的人,都觉得没吃饱。好在,汤味道还行,喝了几小口,又被自己叫停,长途跋涉的艰辛,于多数女性而言,喝水是自寻苦恼。你并不知道,下一个服务区能不能停车。

   午饭后,他们抽了一支烟,外边下了雨,大雨,瞬间会淋湿。凉爽,彻彻底底,这是夏天里最舒心的感觉。

   再往前走,雨了无踪影。单调的高速路,走过,退后,向前。一路疾驰,与L汇合之后,又失散,在车流中,在同一条路上,彼此不见。Y一直在后面,二百公里以外。车窗外变换的风景,小城,田野,山林,天空,云影,地名,路标,收费站。

    行至兰州,已是下午三四点钟。

 

第四节:忆兰州

    过黄河大桥,我试图寻找记忆里,冬天的兰州。

    那年冬天,我和表妹们,在兰州度过了一个月,铺着细雪的军区大院,每天傍晚到开水房提水,提上六楼去做晚饭,坐在窗前,看表妹在书桌前读书,一盏翠绿的感应台灯,触一下,就亮了。很早的早晨,对面楼里响了起床号,紧接是早操,喊操的号子。表妹们去上学后,我打扫房间,坐在钢琴前,偷偷按动琴键,不成曲调。 下过雪的傍晚,我穿着一件鹅黄的薄毛衣,一条黑褐宽条纹的裤子,一双瘦长的贝贝鞋,走在打开水的路上。我站在阳台上,喝着沉淀过,但仍然苦涩的黄河水,听北风,看灰沉沉的天空,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姑姑去了矿上,家里就托付给当年十五岁的我。一个月后,她回来了,教会了我做煎果子,还有芹菜丁凉拌五香花生米。临走给了我钱,送我回靖远。不论是靖远去兰州,还是兰州回靖远,我的记忆里都只是强烈的晕车,呕吐,头痛。

    别过二十多年,往日是一片幻影。也曾青涩,也曾孑然的人,此地重游,夕阳依旧。

 

第五节:夜宿兰州

     和所有城市一样,它拥挤,喧嚣。

     车子在红绿灯路口等待,被交警检查,迷失方向,在城建改造的道路上兜兜转转,在加气站与加气站间寻找相配的加气头,不得。闷热,焦躁,疲劳。

     从小城到大城,空间上的转移,并没有彻底消除酒积的焦虑感。只觉得,天大地大,清溪草原在召唤,召唤,需要马不停蹄往前去。

    天黑之前,几经辗转,L找到一家合适的酒店——航天。H在这条街上绕了两圈,才开到了酒店的停车场入口,隐蔽的入口。L过来了,安排停车,拉着行李,讲住所如何难找,又是如何不如意,如何昂贵不划算,最终就选了这家,希望能让大家满意。

    一整天行车,早已疲惫,L的脚肿得严重,走路缓慢。使人不由得担心,后面的行程还长,但他还是一副乐观样子:明天就会好的,没事。

     放行李,短暂休息,下去吃晚饭。出酒店,往右边街道走,全是美食。夏季,烧烤啤酒,人间烟火,街市熙攘。回民饭店,牛羊肉挂在店门口,炭火烤的诱人,露天的桌椅,人太多,进厅里坐,有空调,宽宽的凳子,坐得下我们七八人。

     炒面片最好吃,烤肉串太大,多筋,不熟,嚼得费劲,只适合男人们吃。羊汤两块钱,上面撒了香菜,脆生生,又鲜又清香,喝了两碗才觉得知足。热汤在桌面上,白气浮上来,他们在谈话,孩子们在玩牙签,满室烟气,满室灯光。

    我看着对面的半面墙壁,上边贴了京剧海报,一张浓墨重彩的小旦脸,眼眸垂着,传达出冷艳的忧郁。冰啤酒在桌上,玻璃瓶体结了细密一层水珠,伸手端起来斟酒,一只矮矮的塑料杯,很快满溢。他们喝着啤酒,一边抽烟一边吃肉。孩子玩过了牙签,又将茶水从一个水杯,倒入另一只水杯,如此反复。

    电视台在外边做采访,话筒对着的小伙子,手里拿着烤肉签,答了几句,急着去烤,老板于是接过来话筒,从容应答。餐厅从内而外,都喧嚷。灯光下,熏烤过空气,漂浮着牛羊的气味,吃完饭的人,站在街边透气,街道慢慢空荡下来,树影落在人行道上,Y在行道下小桌子旁坐下,点了饭菜,才准备吃。孩子们困了,不再嘻嘻吵闹,静默地被大人领着,迷糊糊往回走。

    房间,临街,可以看见兰州的夜景。带着行客的疏离,看这一片陌生的夜,美也有美,但像被婉拒了某个请求,怏怏地,想找个角落,独处平复。

   夜里醒来,空调声在静夜里成倍放大,看看时间,尚早。关了空调,躺了一会儿,偶尔一些车声在外边,困倦着,又睡了。 

    

第六节  较早的早晨,告别兰州

   87日。这一天是周三,是我们的限行日,需在七点前离开闹市区。

   晨起,刚刚六点,楼道里寂静一片,人们还在睡梦中,踩着地毯出去,行李箱没有发出半点声音。在停车场装好行李,晨风微凉,一条披肩搭在身上,才不瑟缩。而前一天,还在小城闷热的天地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出了停车场,一辆公交车拐过来,擦着路沿缓缓开着,挡住我们的车子。正疑惑着,就见一个时髦女子,坐在马路中间,一边打手机一边哭泣。彷若无人,自顾自伤心着,车子绕着她过去,后边的车子都缓下来,为伤心女子行注目礼。肯定也有人骂她神经病,或许还将招来交警,但我不关心这些,我只想着她出了什么事,她为什么不顾及体面坐在马路上哭,与她打电话的那个人是谁呢,她坐在车流中会很危险。

   天完全亮了,街道干净空阔,车子很快就到了城外,一路上行,植被稀少的山体,裸露着,荒凉。不禁就想到了“大雪满刀弓”的诗句,塞外,征伐,戍边等词汇,一层层剥落下来,覆盖了我的思绪。

   今天的目的地是西宁。H又是头车,走走停停。十点左右就到了马场垣,休息半个小时,想给车子加油,但服务区排着长队。LY才刚出发,要赶上来,还得一个多小时。H提议下高速,在附近看看有没有加油站。

 

第七节  邂逅清真寺

 

    旅行的乐趣,在于不可预知的遇见。在高速上,可以远远看到清真寺的塔尖。

    H将车子驶入小镇,循着清真寺的方向,慢慢开过去。路边尽是戴着白色小帽的回民男子,他们走在公路边,或者骑着摩托车。一些搭盖头的妇女站在自家门前,目光平静。因为在回民区,不知道会不会打扰,或者说犯了禁忌,一直小心翼翼地。

    我和小毛在清真寺下车,H去找加油站。怯怯地,在门口徘徊了一会儿。院子里一个老人,背对我们,给植物们浇水。回民对花草的热爱,抑或说对美的热爱,呈现在庭院房屋里,便是这些种类繁多,葱茏茂盛,花气氤氲的气氛。像面对一个神秘世界,慢慢走入,没有被制止,老人转过来微笑,手里的洒壶没有停,从容自然,问我们从哪里来。平和不拒的态度里,仍有一种节制的热情。

     随便看吧,他说。可能又觉得失礼,他擦了手,领我们进去参观。从住宿休息的庭院到在清真寺,需穿过一间屋子。进屋,靠右手墙壁上挂着一块匾“泽被桑梓”——马场垣清净堂 拱北 。这匾的旁边,是一块绿底金字的“天方至圣百字赞”长方匾。与匾相对的墙壁,镶着一面镜子,镜子两侧各挂书画一幅,右边是《插秧歌》“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本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左边是《香粽歌》“四角尖尖草缚腰,浪荡锅中走一遭。一旦遇见唐三藏,把来剥得赤条条。”

    驻足半刻,回味《香粽歌》,质朴中的哲思,是思及生死的大哲学。人生囿于物质,被束缚,活着实苦,不亚于在滚水热汤中煎熬,然而每个人都将遇见自己的真佛,并且开悟,放下,干干净净,不带走一片云彩。

    拱北清净堂,是当地穆斯林聚会的场所,又称作—— 哲玛阿提。建筑,外形吸收了汉族的宫殿式特点,又兼具阿拉伯拱顶式风格,砖木石结构,庭院四壁都为巨型砖雕,气势宏伟。主体建筑加了塔装高顶,顶端有一弯银月抱星,凸显着异域风情。

    肃穆的气氛和典型的穆斯林建筑群,让一个行客的步伐缓慢停滞,目光欣然。“禅房花木深”的句子,在此处怕最合适不过。再次回到他们的起居庭院,宽阔的遮阳棚下摆着七八张圆桌,每张桌子上有放满筷子的小铁桶。几个老年妇女,带着黑色头巾,眼睛多皱纹但依然美丽,表情恬淡温和,穿着遮及手背的长袖衣服,默默地注视我,她们好奇这样一个异乡客。

    一个穿白衣戴白帽的老年男子,一跛一跛走进来,眼睛里有热情的神采,问我们要不要喝水,并安排一个妇女去拿热水瓶。他告诉我们,可以拍照,但不能拍人。并留我们在此吃午饭,听说这些桌子,是给客人们准备的,妇女负责做饭,有面条,有馒头,还有土豆烧牛肉。这种热情,真叫人意外与感动。然而,婉拒是应有的礼貌。能够在此参观,并了解他们的生活,于我而言都已经是惊喜。

    老人们就住在清净堂,木门木窗,雕刻精美,低低的屋檐下,放着几张陈旧的沙发,一个老人坐在沙发了,面带微笑,始终一句话都没说,只是注视,仿佛隔着语言的壁障,但是安详宁静,缓慢清凉。

   H没有找到加油站,返回来,也参观了一遍清净堂。一进来,身上那种风尘仆仆,那种焦躁,立刻沉寂下来,在静穆的氛围中,也变得平和恬淡。

   清真寺里高大的树影和斑驳的阳光,明明暗暗落在砖雕墙壁上,面壁的一颗心,真清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朝晖
后一篇:春色如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